- +1
俄烏沖突一周年|“關鍵武備表現如何”④:再看岸艦導彈
【編者按】
一年前的2月24日,俄烏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軍人和武器裝備是主角,從沖突初期的“閃擊戰”到當下的“塹壕戰”,眾多武器裝備登臺亮相,決戰沙場。在這場沖突中,不少武器對俄烏沖突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成為熱議的“關鍵武備”。分析探討這些“關鍵武備”不僅可以擴展對這場沖突的認識,對我們武器裝備發展亦有啟示。
“莫斯科”號巡洋艦沉沒是俄烏沖突中海上作戰方面的重要案例,也讓岸艦導彈的作用再度受到關注。
2022年4月14日,俄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在黑海執行任務時發生火災并導致軍艦搭載的彈藥發生爆炸,該艦遭到嚴重損毀,在拖回港口中沉沒,震驚世界。烏軍稱,“莫斯科”號巡洋艦沉沒是烏軍發射的“海王星”導彈所為,俄方當時并沒有公布具體原因。為防止機密泄露,當時媒體還報道稱,俄羅斯派出救援艦打撈沉沒的“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的一些重要設備。

烏克蘭軍隊裝備的“海王星”岸艦導彈系統。
“莫斯科”與“海王星”
黑海艦隊旗艦、以首都名字命名、俄屈指可數的萬噸戰艦……“莫斯科”號巡洋艦沉沒是對于俄海軍來說是歷史上一件難堪的事情,如果是真的被烏克蘭導彈擊中而沉沒,還可以算是一個恥辱。俄海軍作為至今還沒有公布沉沒的具體原因,戰事打到這個程度,也許調查結果不會向外界公布了。
“莫斯科”號是蘇聯時期建造的1164型導彈巡洋艦的首艦,于1983年服役。該艦原名為“光榮”號,蘇聯解體后更名為“莫斯科”號,并成為黑海艦隊的旗艦。“光榮”級總共建造了4艘,蘇聯解體后3艘歸俄羅斯所有,由于動力系統比“基洛夫”級巡航艦可靠,是俄海軍最活躍的萬噸級戰艦。在此次俄烏沖突中,“光榮”級巡洋艦是俄海軍應對局勢的軍事部署的一部分。在開戰之初,俄羅斯海軍在黑海、地中海部署了三艘“光榮”級導彈巡洋艦, “莫斯科”號部署在黑海,來自太平洋艦隊的“瓦良格”號在意大利以南海域活動,而來自北方艦隊的“烏斯季諾夫元帥”號則在靠近敘利亞塔爾圖斯港水域巡航。
由于“莫斯科”號巡洋艦配備了遠程反艦導彈和遠程防空導彈,再加上近程防空導彈、近防炮以及主炮,形成了遠、中、近防空體系,因此在沖突初期,其與黑海艦隊的其他護衛艦一道為俄軍奪取黑海的制海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俄軍在黑海集結了規模較大的兩棲登陸作戰力量(北方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多艘登陸艦前往黑海支援),做出可能在烏克蘭敖德薩登陸的態勢,起到了牽制了烏克蘭一部分武裝力量的作用。在奪取制海權后,“莫斯科”號巡洋艦主要在靠近敖德薩的海域執行封控作戰任務。

“莫斯科”號巡洋艦配備了完善的防空體系。
最初,外媒猜測攻擊“莫斯科”號巡洋艦是烏軍一次在北約情報支援下的精心策劃的作戰行動。行動中,北約向烏軍提供了“莫斯科”號巡洋艦的位置信息,烏軍還派出TB-2無人機進行佯攻,最后烏軍使用 “海王星”岸艦導彈進行攻擊,導彈擊中巡洋艦后引發大火,大火引發彈藥庫爆炸最終導致“莫斯科”號沉沒。但后期烏軍公布的信息稱,這是烏軍自己策劃的一次作戰行動,也沒有出動無人機,是由“海王星”岸艦導彈系統的“礦物”-U雷達提供目標指示。
“礦物”-U雷達是一種超視距探測雷達,主動探測模式可以依靠大氣波導效應實現超視距探測,探測距離超過250千米。美國軍方透露,“莫斯科”號巡洋艦是在距離烏克蘭敖德薩海岸60-65海里(約111千米-120千米)處發生了火災,完全在“礦物”-U雷達探測范圍之內。因此,烏軍理論上也可以依靠自身裝備完成這次任務。但需要指出的是,烏軍為了宣傳自己的戰績,也有可能把北約的信息支援這一環隱去了。
“海王星”岸艦導彈系統由烏克蘭“光線”設計局研制,研制工作從2014年開始展開,由于該導彈根據蘇聯時期研制的Kh-35“天王星”反艦導彈的技術資料研發而來,“海王星”導彈外形與“天王星”幾乎沒有差別,該導彈在2018年首飛成功,并命名為“海王星”。“海王星”岸艦導彈系統包括導彈發射車、指揮車、裝填車和導彈運輸車。一個導彈營包括1輛指揮車、4輛發射車、4輛裝填車和4輛導彈運輸車以及1輛裝填車,每輛發射車配備了4個導彈發射筒。一個導彈營可以齊射16枚導彈,射擊間隔3-5秒,發射后立刻轉換發射陣地,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

“海王星”導彈最大射程約280千米,可執行遠程反艦作戰任務。
“海王星”岸艦導彈系統所使用的導彈代號為R-360,長5.05米,重870千克,尺寸比“天王星”導彈大一些(“天王星”導彈長4.4米,重610千克),但氣動布局與“天王星”導彈一樣,由于尺寸增加,R-360導彈射程增加至280千米,而“天王星”早期型號的射程只有150千米。該導彈采用慣導+GPS+末端主動雷達制導的復合制導方式,掠海高度3米-10米,戰斗部重150千克,為半穿甲高爆戰斗部,能打穿艦艇的鋼板或裝甲進入艦艇內部后爆炸,這也是反艦導彈常用的戰斗部類型。根據相關資料,2021年初,烏克蘭宣布其第65獨立岸艦導彈營開始試驗性列裝 “海王星”導彈,但未滿編。
“莫斯科”號巡洋艦沉沒后,俄海軍在敖德薩外海封控程度輕了不少,這說明“海王星”導彈的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正是看到了岸艦導彈的作用,北約后面還向烏克蘭提供了“魚叉”岸艦導彈,增強烏軍的反艦能力。此外,在后期的爭奪蛇島戰斗中,烏軍的岸艦導彈也讓俄海軍不敢輕舉妄動,最終獲得蛇島爭奪戰的勝利。

“堡壘”-P岸艦導彈系統采用了垂直發射方式,避免了導彈發射對方向的要求。
再受重視的岸艦導彈
其實,在俄烏沖突中,俄軍也多次動用岸艦導彈攻擊烏軍目標,但由于烏克蘭海軍過于弱小,開戰之初就被摧毀殆盡,俄軍岸艦導彈在海上作戰方面就無的放矢了,只能干起了“兼職”——攻擊烏軍地面目標。
從去年4月起,俄軍開始動用“堡壘”-P和“舞會”兩種岸艦導彈多次攻擊烏軍目標。“堡壘”-P是一種超音速岸艦導彈系統,使用的P-800反艦導彈由“紅寶石”超聲速反艦導彈改進而來,使用1臺沖壓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超過2.5倍音速,戰斗部重量250千克,在飛行途中采用光纖捷聯慣性導航,進入末段后由脈沖主/被動雷達導引頭制導,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堡壘”-P岸艦導彈系統采用了垂直發射方式,避免了導彈發射對方向的要求,這樣不但降低了導彈對發射場地的要求,也使導彈便于利用沿海的復雜地形進行隱蔽。
P-800反艦導彈擁有低空飛行和高低空混合飛行兩種模式,低空飛行的最大射程為120千米,高低空混合飛行的最大射程為300千米。當導彈采用高低空混合飛行模式時,能夠在超過1萬米的高空飛行,進入末端攻擊階段時,導彈的飛行高度可降低到離海平面9米-15米。當導彈全程采用低空飛行模式時,整個飛行軌跡都將維持在離海平面9米-15米的高度。根據俄羅斯海軍現有的配置方式,一套標準“堡壘”岸艦導彈系統由4輛雙聯裝的K-340P發射車,4輛K-342P導彈裝填車,1輛K-380P指揮車和1輛戰備執勤保障車組成。

參加演習的“舞會”岸艦導彈系統。
“舞會”則是俄羅斯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研制的一種亞聲速岸艦導彈武器,其配備的“天王星”反艦導彈長4.4米,彈徑0.42米,戰斗部重145千克,射程 130-260千米。一套“舞會”岸艦導彈系統包括4輛瑪茲7930型發射車、4輛備彈裝填車、2輛指揮控制車、1輛通信車和配套的雷達設備。每輛發射車可攜帶8枚“天王星”反艦導彈,4輛發射車能在十幾秒的時間內將32枚導彈發射出去,對敵方水面艦艇實施飽和攻擊。
岸艦導彈又稱為岸防導彈,主要用來有效阻擊敵方艦艇靠近本國海岸線,也可以用于封鎖海峽、航道、河道入海口等重要海上樞紐,有“海防利劍”的稱呼除了用于打擊水面艦艇,新型岸艦導彈也可以用于攻擊地面固定目標。1971年,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攜帶“冥河”反艦導彈的印度導彈快艇駛入巴基斯坦卡拉奇軍港附近海域,向岸上目標發射了 “冥河”反艦導彈,摧毀了巴基斯坦10多座油庫。這是世界上首次在實戰中使用反艦導彈打擊陸地目標。2016年,俄羅斯軍隊在協助敘利亞政府軍打擊極端組織IS時,首次使用“堡壘”-P反艦導彈系統打擊了IS位于內陸地區的目標。
岸艦導彈在俄烏沖突中的表現再次證明這種武器在防御作戰或封控海域中的作用,也將推動其技術發展,高機動、遠射程、強突防和多用途將是岸艦導彈的發展方向,而且岸艦導彈的新戰法也會被不斷推出。比如美國海軍陸戰隊就裝備大規模裝備基于NSM反艦導彈研制的高機動岸艦導彈——“海軍陸戰隊遠征艦船攔截系統”(NMISIS)。這種導彈系統尺寸小,系統大幅簡化,能夠由運輸機、直升機或氣墊船進行機動,機動性非常強,美軍計劃讓裝備這種導彈系統的部隊在廣闊的太平洋,依靠島嶼進行分布式作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