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故宮院刊|唐開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的洛陽宅邸
中國古代都城,最主要的功能是王朝的政治中心,隋唐時期的長安、洛陽亦不例外。正如隋文帝營建大興城(即后來的唐長安城)時所稱,“京師百官之府,四海歸向”,于“川原秀麗,卉物滋阜”的龍首原營建都城,目的在于“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都城內人物宅邸的安置、居住里坊的選擇,自然也有政治上的考慮。唐中宗復位,還都長安,武氏主要成員、韋氏部分成員居住在宮城以西諸坊,李氏諸王居住在宮城以東諸坊。相較于親王、公主等宅邸的研究,李唐建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在長安、洛陽兩京宅邸的情況,卻較少梳理。下文擬先對唐開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在洛陽宅邸的情況進行初步研究,以期了解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在東都洛陽城內的居住生活情況,為后續開國元從功臣長安宅邸等相關研究提供參照。
在進行研究之前,需對開國元從功臣的范圍加以界定。因多是依據出土墓志得知開國元從功臣宅邸分布情況,為盡可能客觀反映實際情況,在此將開國元從功臣范圍加以擴大,除太原元從、武德功臣外,隋唐之際參與李唐建國者均包含在內。
一、開國功臣及其后裔洛陽宅邸的分布情況
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界,分洛北、洛南里坊區。開國元從及其后裔宅邸集中分布于洛北地區漕渠(通濟渠)以北里坊。材料所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宅邸,在洛北里坊者有道政、道光、思恭、歸義(弘敬)、修義、敦厚、景行、豐財、殖業、立行、時邕、德懋、通遠、教業等14坊,具體如下:
1.道政坊
道政坊內有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崔善?;虼扌逭?。據“崔韶墓志”可知,崔韶是開國元從、秦王府庫真崔善福之孫,崔玄藉之子,崔韶上元元年(674)卒于道政坊,時年二十五歲,崔韶所居宅邸當為其父崔玄藉宅邸,玄藉或是繼承其父崔善福之宅邸。
2.道光坊
道光坊內有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秦瓊孫秦佾、秦利見宅。秦佾,曾任潞州司法參軍,圣歷二年(699)卒于洛陽道光之里第。秦利見,天冊萬歲元年(695)輦腳出身,敕授鄢陵縣丞,神龍三年(707)卒于道光坊宅邸。秦佾、秦利見均是秦懷道之子,二人仕宦履歷不同,然宅邸均在洛陽道光坊,當是繼承其父(秦懷道)、祖(秦瓊)的宅邸。
3.思恭坊
思恭坊內有元從功臣皇甫璧、馮明達宅。在絳郡鷹揚府任職的皇甫璧,先應義旗,授朝散大夫,后改授驍騎尉,任河南縣洛邑鄉鄉長,麟德元年(664)終于思恭坊私第。馮明達應響義旗,績忠幕府,授朝散大夫,麟德二年卒于河南縣思恭坊,同年葬于洛陽北邙。
4.歸義坊(弘敬坊)
歸義坊(弘敬坊)內有元從功臣安延宅。安延,“皇運伊始,宣力義旗,授上開府上大將”,貞觀十六年(642)終于私第;安延妻劉氏永徽四年(653)終于弘敬里私第,至少642-653年間,安延及家人居于弘敬坊的宅邸。
5.修義坊
修義坊內有元從功臣后裔王感宅。王感之祖王德,“唐初任相國府朝散大夫,云雷始構,即奉義師”。王感曾任職通直郎行鴻臚寺掌客,神龍元年終于修義坊私第。
6.敦厚坊
敦厚坊內有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王孝瑜宅、安度、張彥、段萬頃等人的宅邸。晉陽府鷹揚王孝瑜,在“皇基草昧,發跡汾陽”之時,捐符効命,得授上輕車都尉,永徽六年卒于敦厚坊之第。安度,以起義之功,得授陪戎副尉之職,后豚跡閭里,不仕王侯,顯慶四年(659)卒于敦厚坊之私第。張彥選授秦府參軍,又授南和縣令,武德六年終于私第;夫人郭氏,乾封二年(667)終于敦厚坊私第。段萬頃祖段威是皇朝元從銀青光祿大夫,段萬頃自兵部、吏部主事,遷中書主書,開元十四年(726)卒于敦厚里舍,其父段彥養高不仕,故段萬頃敦厚坊的宅邸極可能繼承自段威。
7.景行坊
景行坊內有元從功臣元勇、劉辟惡宅。元勇于四郊多壘、皇唐出宸之際,投筆從戎,得授朝散大夫,后讬質丘園,蕭然自得,以永徽六年,終于景行里第。劉辟惡以義寧元年(617)之末,取父蔭授左親衛,后從秦府經略東都,蒙授儀同,貞觀二十二年侍奉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太宗病逝之后,高宗迅速提拔劉辟惡為壯武將軍、守右武衛將軍,都掌禁兵,是建國元從功臣,亦是高宗從龍功臣,顯慶二年薨于河南縣景行坊私第。
8.豐財坊
豐財坊內有元從功臣及其后裔薛收、薛元超宅。薛收是上開府兼陜東道大行臺金部郎中、天策上將府記室、文學館學士,是秦王府僚佐;薛收之子薛元超在貞觀二十一年始事太子李治,是高宗從龍功臣與親信之人,光宅元年(684)薨于洛陽豐財里。
9.殖業坊
殖業坊內有元從功臣霍達與夫人徐氏、甘朗宅?;暨_“大業中拜建節尉,自義旗爰指,即預元功,授將仕郎”,貞觀二十三年終于殖業坊私第;其夫人徐氏麟德元年終于私第,從貞觀二十三年至麟德元年霍達與夫人徐氏居住在殖業坊宅邸。甘朗“大業年中,任官軍車騎。爰至皇朝龍飛,任左翎衛隊正”,永徽四年,終于殖業坊私第。
10.立行坊
立行坊內有元從功臣李護宅。李護在隋季云終,李唐膺錄之時,首應旌招,入長安,齊王元吉屬為記室參軍,玄武門事變后,李護杖策東游,卜居伊洛,651年終于洛陽立行坊。
11.時邕坊
時邕坊內有元從功臣羅伯、尹達等人的宅邸。羅伯“識天命之歸一”,得除右翊衛右監門直長,龍朔三年(663)以76歲高齡卒于洛陽時邕里。尹達“早從驅策”,太武皇帝龍飛晉野,鳳跱秦中,尹達即為侍從之臣,授朝散大夫行軍司馬,后志在歸田,居于洛陽,貞觀二十二年卒于私第;夫人孫氏,咸亨三年(672)終于時邕里第。從648年至672年,尹達與家人居住在時邕坊的宅邸。
12.德懋坊
德懋坊內有元從功臣李信宅邸。李信任羅川縣丞(今甘肅正寧縣四郎河中游川區的羅川村),在隋末群妖競逐之際,率縣向李唐歸誠,得授陜東道大行臺刑部主事、膳部主事、洛州行參軍、宋州司戶參軍事、幽州昌平縣令、穎州下蔡縣令,永徽五年終于德懋坊私第,春秋七十二。
13.通遠坊
通遠坊內有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崔玄藉、高嶸、成惲等人的宅邸。崔善福是建國元從,崔玄藉宅可能繼承其父崔善福。高嶸之祖父高士廉,父高審行。高士廉是太宗長孫皇后之舅,參與玄武門之變,凌煙閣功臣之一。高嶸為右監門衛中郎將,開元十七年終于洛陽縣通遠坊私第,高嶸宅邸繼承自父(高審行)、祖(高士廉)。成惲之父成文早逝,祖父成世寬在隋運失綱,唐基創構之際,歸附唐廷,參與李唐建國。
14.教業坊
教業坊內有元從功臣王式與夫人孟氏宅?;式ㄖ酰跏焦φ\先覺,授上騎都尉,后琴書自娛,貞觀二十二年,卒于私第;夫人孟氏儀鳳三年(678)卒于洛陽教業里第,同年合葬河南縣平樂鄉邙山。
以上是洛北里坊區唐開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宅邸的分布情況。材料所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宅邸,在洛河以南地區則有永泰、綏福、嘉善、章善、履信、修業、旌善、惠和、積善、明義(顯義)等10坊。
15.永泰坊
永泰坊內有元從功臣后裔李表宅?!皣刂ā保畋碇胬盍x、父李達“早識未萌,入幕府而有雄驍,總三軍而臨將帥”,李表本人棄名宦而不入,伏愛藪澤而玩丘園,乾封三年薨于永泰里私第。
16.綏福坊
綏福坊內有元從功臣蔡君長宅。皇運之始,蔡君長見機先覺,授定州司馬,貞觀之際,辭老歸于田里,儀鳳二年卒于綏福里,春秋九十六歲。
17.嘉善坊
嘉善坊內有元從功臣斛斯師德宅。隋運將終,斛斯師德深睹天命,歸附李唐,授翊麾校尉,貞觀年中遷左翊衛,于貞觀廿四年十一月廿三日終于洛陽嘉善里,龍朔元年與夫人韓氏合祔北邙。至少從公元650至661年,斛斯師德及家人居住于嘉善坊內。
18.章善坊
章善坊內有元從功臣羅甑生與夫人康氏宅。羅甑生“起家秦王左右”,得授陪戎副尉,顯慶四年終于私第,夫人康氏儀鳳二年終于章善里,至少從659至677年,羅甑生及家人居住于章善坊私第。
19.履信坊
履信坊內有元從功臣后裔邢郭宅。隋唐繼國,邢郭之祖父刷羽應唐;邢郭高臥不仕,游洛修道,后版授項城令,卒于履信坊私第,與夫人呂氏合葬于洛陽少室之南。
20.修業坊
修業坊內有元從功臣爾朱義琛宅。爾朱義琛在神堯皇帝“龍飛轡野”“草創經天之業”時,攀附克從,授上騎都尉、蒲州司戶參軍,后累除祠部員外郎、比部郎中,又授朝議大夫,守趙王(李福)府司馬,兼行秦州都督府司馬;無何除許王(李孝)府長史,兼行同州長史。上元三年(676)薨于東都修業坊之私第,春秋八十有五。
21.興敬坊
興敬坊內有元從功臣后裔許觀宅。許觀之祖許文寶,“皇朝啟運,授朝議大夫、絳郡通守”;許觀本人先后任澧州司法、邢州司戶、益府士曹參軍、河南府王屋縣令、綿州司馬、眉州長史、龍州刺史等職,開元七年終于河南興敬里私第。
22.旌善坊
旌善坊內有元從功臣溫彥博宅。溫彥博,貞觀十一年“六月十三日,薨于旌善里第”。
23.惠和坊
惠和坊內有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安修仁宅。
24.積善坊
積善坊內有元從功臣高士廉宅。高士廉宅,后圣歷初玄宗兄弟出,玄宗居高氏宅邸。高氏此處宅邸當是貞觀十一年之后所建設的宅邸。
25.明義坊(顯義坊)
明義坊內有元從功臣張士貴宅。張士貴為太宗心腹,參與討伐王世充、竇建德等戰役,是秦王府右庫真驃騎將軍,參與玄武門之變,顯慶二年終于河南縣顯義里第。
以上是洛南里坊區唐開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宅邸的分布情況。興敬坊,在洛陽城的位置目前存有爭議,詳見后文。
二、開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洛陽宅邸之研究
(一)宅邸分布規律
開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的宅邸,在洛北、洛南里坊區均有分布。其中洛北里坊區分布更為集中。洛北里坊30個,其中分布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的宅邸的里坊有14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的宅邸總計30座,洛北里坊區有23座。洛南里坊區,分布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的宅邸的里坊有10個,宅邸總計10座,洛南里坊區分布的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的宅邸目前雖然僅見10座,但呈現相對集中分布的趨勢,即以洛陽南市為中心,沿建春門大街兩側分布;分布于洛河以南、定鼎門大街北部,沿定鼎門大街兩側分布〔圖一〕。

圖一 開國功臣及其后裔洛陽宅邸的分布情況(1.崔善福或崔玄藉宅;2.秦瓊孫秦佾、秦利見宅;3.皇甫璧宅;4.馮明達宅;5.安延宅;6.王感宅;7.王孝瑜宅;8.安度宅;9.張彥宅;10.段威、段萬頃宅;11.元勇宅;12.劉辟惡宅;13.薛收、薛元超宅;14.霍達與夫人徐氏宅;15.甘朗宅;16.李護宅;17.羅伯宅;18.尹達宅;19.李信宅;20.崔善福、崔玄藉宅;21.高士廉、高嶸宅;22.成世寬、成惲宅;23.王式與夫人孟氏宅;24.李義、李達、李表宅;25.蔡君長宅;26.斛斯師德宅;27.羅甑生與夫人康氏宅;28.郭家族宅;29.爾朱義琛宅;30.許文寶、許觀家族宅(?);31.溫彥博宅;32.安修仁、安元壽宅;33.高士廉宅;34.張士貴宅)
相對于洛河以南地區來說,元從功臣及其后裔更傾向于洛河以北里坊地區居住。在隋唐洛陽皇城、宮城居于東北,西、北有禁苑防護,南側有洛河防衛的情況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作為李唐王朝的新貴與信賴的政治力量,其宅邸的選擇首先考慮的應是政治、軍事因素。將元從功臣的宅邸置于宮城、皇城的東側,更能肩負守護東都洛陽的使命。同時元從功臣即其后裔所在的洛北里坊區尤其是上東門大街以北區域是洛陽城內除宮城皇城之外,相對高亢之地,有利于防水。自隋營建東都洛陽城以來,洛北里坊區便是隋代重臣蘇威、宇文述、楊雄、楊素、楊約等人居住之地,如蘇威宅在時邕坊,宇文述宅在立行坊,牛弘宅在履順坊,楊雄宅在敦厚坊,崔仲方宅、長孫熾宅在教業坊,楊素、楊約宅在游藝坊(后改為積德坊)。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宅邸,在洛河以北未見有位于漕渠以南者,其宅邸在上東門大街以北區域居多。可見除守衛洛陽的軍事和政治考量之外,防洛河洪水沖擊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永淳元年洛陽曾因連日大雨引發洪水,見于史籍記載,即“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連日大雨,至二十三日,洛水大漲,漂損河南立德、弘敬、洛陽景行等坊二百余家,壞天津橋及中橋,斷人行累日”,這次降雨甚大,時人描述是“頓降大雨,沃若懸流,至是而泛溢沖突焉”。永淳元年這次大的降水因沖擊洛北里坊而受到關注。即便如此,元從功臣及其后裔所在的上東門大街以北的里坊并未受到洪水過多沖擊,由此亦可知,隋末動亂后開國元從功臣居于洛陽時,占據的是里坊區內相對較好的位置。
(二)人員身份與里坊宅邸之關系
唐代洛陽地區開國元從及其后裔的身份,與所居里坊宅邸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
居住在洛陽宅邸的開國元從及其后裔,以秦王李世民王府僚佐或在李世民手下任職者居多,近乎集中在洛北里坊區居住。如道政坊崔善福,曾任秦王府庫真。道光坊秦佾、秦利見是秦叔寶之孫,秦叔寶是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為凌煙閣功臣。敦厚坊段彥為秦府參軍。居住在景行坊的劉辟惡追隨秦王經略東都,參與討伐王世充的戰爭。在豐財坊擁有宅邸的薛收、薛元超父子二人,薛收曾任陜東道大行臺金部郎中、天策上將府記室、文學館學士,是秦王李世民王府僚佐。德懋坊李信,曾任陜東道大行臺刑部主事、膳部主事等。通遠坊高嶸祖父高士廉是太宗長孫皇后之舅,參與玄武門之變,凌煙閣功臣之一。章善坊羅甑生在秦王府任職。以上秦王王府僚佐或在秦王李世民手下任職者,除羅甑生外,余均位于洛北里坊區。秦王府僚佐與在秦王手下任職者居多的原因,當與李世民對洛陽的經營有關。武德元年“十二月壬申,加秦王太尉、陜東道大行臺”,薛收、李信任職陜東道大行臺,當在此之后。武德三年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至武德四年五月,平竇建德、王世充,洛陽歸唐,河北、河南悉平。同年十月,又因劉黑闥反,“加秦王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十二月正式討伐劉黑闥,武德五年三月正式平定。武德末年,因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之紛爭,時為秦王的李世民“以洛州形勝之地,一朝有變,將出保之”,曾派心腹車騎將軍張亮“統左右王保等千余人,陰引山東豪杰以俟變,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居住在洛北里坊區的與秦王有關系的人員,極有可能是在此時移居洛陽,居住在洛北里坊高亢之地,更能起到安全防衛的作用。
當王朝穩定之后,尤其是李唐皇帝駐扎洛陽期間,離宮城、皇城南門等距離較近的里坊就成了高層文武官員優先選擇居住的區域,即洛河以南、定鼎門大街北部里坊,或洛河以南濱河諸坊。如溫彥博于旌善坊內的宅邸,可能是臨時安置。溫彥博貞觀十一年“六月十三日,薨于旌善里第”。溫彥博薨于洛陽的原因是貞觀十一年二月至次年二月,太宗君臣在洛陽停留一年。溫彥博此前一直在長安活動,作為心腹重臣隨太宗至洛,在貞觀十一年之前未見在洛陽擁有宅邸,故此旌善里的溫氏宅邸有可能是臨時安置,故無正寢,略顯簡陋,溫氏薨后只能殯于別室,即“彥博家無正寢,及卒之日,殯于別室。太宗命有司為造堂焉”。顯義坊的張士貴,從墓志文來看,張氏或在長安任職,或是征戰在外,其在顯義坊的宅邸,更有可能是顯慶二年從高宗圣駕東巡于洛的臨時安置之所。王朝穩定時期,上朝距離近優先成為高層文武官員選擇宅邸區域的因素,同時國家安排高層文武官員宅邸時也考慮到此點。除上述元從功臣之外,在此區域見到的高層文武官員尚有勸善坊魏征、惠訓坊李泰、擇善坊李勣等。高士廉家族在通遠坊、積善坊均有宅邸,如果上述判斷無誤的話,高士廉在武德末年先居于通遠坊,當進入太宗時代時,為了進入皇城宮城方便,便居住在積善坊。
隋唐洛陽城內,北市、南市的存在,作為物資、信息與人員流動的中心,亦是元從功臣及其后裔選擇宅邸的考慮因素,加之參與李唐建國的人士中不少是富商巨賈。如居住在洛陽的康婆,“生資豐渥,家僮百數,藏鏹巨萬”,武德年間,裴寂“揖君名義,請署大農”。離南市很近的章善坊,元從功臣羅甑生居此,該坊也是粟特等胡人聚居之地。
(三)許觀家族與興敬坊位置的推測
由元從功臣及其后裔宅邸的分布規律,及人員身份與里坊的關系,進而對許觀墓志涉及的興敬坊、許文寶等進行探討。許觀墓志于河南洛陽出土,正書,20行,行20字,拓片37厘米×37厘米。許觀,字玄觀,汝南平輿人,平輿當是許氏郡望。許觀曾祖許華,字德茂,是河內縣令雁門郡守。許觀祖許文寶,皇朝啟運,授朝議大夫、絳郡通守、太□等。許觀父許偉,字仲祎,是皇朝京兆府士曹參軍、庫部、祠部二員外郎,許觀以開元七年七月廿二日,終于河南縣興敬里私第。許觀墓志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提及其祖父是許文寶,許文寶見于文獻記載。
據《太平廣記》所引《太原事跡》可知:
唐武士彟,太原文水縣人。微時,與邑人許文寶,以鬻材為事。常聚材木數萬莖,一旦化為叢林森茂,因致大富。士彟與文寶讀書林下,自稱為厚材;文寶自稱枯木,私言必當大貴。及高祖起義兵,以鎧胄從入關。故鄉人云:士彟以鬻材之故,果逢構夏之秋。及士彟貴達,文寶依之,位終刺史。
《太原事跡》中武則天之父武士彟,與本縣邑人許文寶,起初以賣木材起家,以富商巨賈的身份資助李唐建國。與武士彟關系較好的許文寶,位終刺史。這點也與墓志言及許文寶朝議大夫、絳郡通守、太□的身份相符。許觀父祠部員外郎許偉,亦見于《元和姓纂》。當李唐開國之后,許文寶可能從并州文水縣遷徙到河南洛陽縣,居住在興敬坊。興敬坊的位置在何處呢?從前文研究來看,元從功臣許文寶居住的興敬坊有可能是在洛北里坊區,或者洛南里坊區南市周邊??紤]到避高宗太子、追尊孝敬皇帝李弘諱,弘藝坊曾改名為興藝坊,不知弘敬坊是否亦因此改名為興敬坊。相比將興教坊定為興敬坊,靠近洛陽北市的位置,坊側之南有漕渠的便利,坊內有元從功臣安延居住的弘敬坊,對商人出身的許文寶而言,似乎更為合適。然歸義坊(弘敬坊)內宅邸人物墓志顯示神龍至開元年間,坊名為歸義里,似乎又與論證多相捍格,不知是神龍政變后,弘敬坊分為歸義、興敬二坊的結果,還是坊名在興敬、歸義之間來回變動,只期待更多以后考古發掘加以解決。
三、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的相似性
太原元從等開國元從、秦王李世民王府僚佐、晉王李治王府僚佐、唐元功臣、奉天定難元從功臣等都都屬于從龍功臣,隸屬于同一政治文化集團,他們的墓葬面貌和隨葬器物往往呈現出一定的共性,其背后折射的則是這一人群共同的經歷、相似的身份與處境,此時對政治文化的認同往往會超越族群與地域的限制,如隨葬貼(描)金彩繪器物、十二生肖、樂舞圖等。東都洛陽城洛水貫其中,洛北整體形勢略高的特殊情況,也為觀察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的宅邸的相似性提供研究的契機,如唐元功臣及其后裔的宅邸,與開國元從及其功臣后裔的宅邸,在洛北里坊區多有重疊,即是一值得注意的現象〔圖二〕。

圖二 唐元功臣及其后裔洛陽宅邸的分布情況(1.李懷宅;2.高德宅;3.劉玄豹宅;4.李安樂、李獻宅;5.李多祚宅;6.李懷宅;7.張德宅;8.鐘紹京宅;9.白知禮宅)
1.道政坊
道政坊有唐元功臣李懷宅、高德宅。李懷夫人王氏開元十八年終于洛陽思恭坊,李懷父李隱之神龍元年去世,李懷之母劉氏于開元二十七年終于道政放,當是李懷之母劉氏隨子李懷一道生活。李懷,天寶四載(745)終于道政坊。至遲開元二十七年李懷已定居道政坊。李懷由思恭坊到道政坊,與其仕途升遷有一定關系。高德雖一直護駕玄宗,但到晚年時定居洛陽,天寶元年終于道政坊私第。
2.道光坊
道光坊有唐元功臣劉玄豹宅。劉玄豹長期在長安任職,晚年定居洛陽,天寶十三載終于洛陽道光里之私第。
3.清化坊
清化坊有唐元功臣李安樂、李獻宅。李獻父李安樂是唐元功臣,李獻本人亦在左龍武軍宿衛,天寶十載,終于清化里之第。
4.思恭坊
思恭坊有神龍功臣李多祚宅,唐元功臣李懷、張德等宅。李多祚是神龍政變功臣。唐元功臣張德,任右龍武軍將軍,封清河縣公,天寶十載薨于洛陽思恭里之私第。
5.敦厚坊
敦厚坊有唐元功臣鐘紹京宅。鐘紹京,兩《唐書》有傳,此不贅述。
6.興藝坊
興藝坊有唐元功臣白知禮宅。白知禮,參與唐隆政變,曾任右萬騎使,開元二十一年,特加三品,制授左監門衛將軍,參與幽州都督府度討伐奚族的軍事行動,從墓志描述的白氏經歷來看,最晚在參與開元二十一年的軍事行動之后,白知禮與家人已生活在洛陽,開元二十二年薨于洛陽興義里私第。
唐元功臣及其后裔宅邸,在洛北的道政、道光、清化、思恭、敦厚、興義諸坊均有分布,除興藝坊外,其余諸坊中在初盛唐時期,亦見開國元從功臣及其后裔的宅邸。相較于隋末動亂,李唐皇室再造華夏而言,唐隆政變只是宮廷內部政變,涉及的人員、地域范圍小,故洛陽地區唐元功臣及其后裔的宅邸的分布范圍與數量,相較于建國元從及其后裔在洛陽宅邸的分布范圍較小。
四、結語
元從功臣,尤其是王朝權力鼎革,王朝中期局勢動蕩,皇位繼承紛爭之際,會造就一批軍功受益階層,如李唐開國元從、秦王王府僚佐、晉王王府僚佐、唐元功臣、靈武扈從功臣、寶應功臣、陜州元從、奉天定難功臣、元從奉天定難功臣等。廣義上來講,他們都是隸屬同一政治文化集團的人群,他們有著共同的經歷、相似的身份與處境。在此政治文化集團中,族群與地域的限制逐漸會模糊甚至隱去,對唐王朝政治文化的強烈的認同感與依附感,使得他們成為李唐朝廷信賴與依靠的重要政治力量。正是如此,在李唐王朝的安排與允許下,出于軍事、政治安全的考慮,開國元從功臣及后裔生前的宅邸,在洛陽地區呈現出集中分布洛北里坊高敞之地的現象;這種對開國元從功臣及后裔宅邸安排的傳統與慣性一旦形成,在隨后的唐元功臣身上再次得以體現。
(本文首刊于《故宮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3期,作者盧亞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原文注釋從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