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黨俊武:《老齡經濟》——人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源動力
編者按:當前中國正在快速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為落實這一戰略,需要準確把握老齡社會的經濟特征和產業結構。本書從老齡社會的基本規律出發,前瞻性地提出,老齡經濟并不是在當前經濟的底盤上增加一個服務老年人的新板塊,而是適應老齡社會的新的經濟體系,涉及全齡人口、全生命周期、全行業。在“澎湃新聞·思想市場”對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的采訪中,黨俊武詳細解讀了老齡經濟的本質、特征、潛能、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老齡經濟的六大支柱產業——文化、健康、宜居、服務、制造和金融的定位、機遇和挑戰,為人們科學應對老齡社會提供了全新思路。

黨俊武
澎湃新聞:您在第一章提到“人是經濟發展的目的”。隨著社會迎來人口老齡化的變遷,經濟主體的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在您看來,我們要如何把握重大的結構性需求?又應該如何有效地應對社會結構的轉變?
黨俊武:人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人口老齡化標志著老齡社會的深刻變遷,其本質上是經濟主體結構的改變,從根本上來看,是人們需求結構的重大變遷。這就要求我們從供給結構,特別是供給體系上作出戰略性調整。
首先是少兒人口數量短期減少和長期回升的變數。短期看,生育率降低是人口老齡化的典型特征,無論從數量、質量和結構上看,供方都需要對兒童、青少年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做出新的考量和謀劃,面向兒童和青少年的產品和服務競爭將更為激烈,一大批企業面臨運作困難的狀況不可避免。長期看,伴隨生育政策調整特別是生育成本降低,生育率回升的預期也預示著未來相應需求市場存在較大空間。這就需要企業重新定位,并在短期和長期之間做出選擇。
其次,中壯年人口數量穩中有降,其間的市場空間依然巨大,重點在于要摸清不同收入水平中壯年人口的真實需求層次、需求偏好。僅僅去重復以往的產品和服務設計、銷售理念恐怕難以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滿足中壯年人口的健康、精神、文化等需求將變得更為重要。特別是面向中等收入中壯年人口的市場開發既是機遇,更是挑戰,要讓他們埋單可能會比以往更難。
最后是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這是一個產品嚴重匱乏、服務嚴重不足的市場,需求層次多元,需求內容龐雜,開發難度大,也是一個新的產業領域,用過往成熟的商業模式肯定行不通。這也是目前進軍這一領域的企業面臨許多困難的主要原因。可以肯定的是,在沒有購買力的人群中老年人口占據了很大比例,但真正有購買力的人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問題在于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能否對接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從總體看來,未來的需求結構將呈現新的面貌,現有的供給結構在快速變化的需求結構面前步履蹣跚。要適應新的需求結構,在未來的老齡社會中實現宏觀經濟的持續繁榮,就必須重塑供給體系。這是擺在政府和市場面前的一個戰略轉型任務,也是未來發展老齡經濟的長期課題。

《老齡經濟》,黨俊武 著,中信出版社
澎湃新聞:在大量群體邁入長壽時代的今天,包括金融體系、公共財稅在內的宏觀經濟,與關注個人與家庭生命周期的微觀經濟,將如何應對社會老齡化的結構性調整?
黨俊武: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除了重塑整個供給體系之外,還需要關注老齡社會帶來的重大挑戰。在年輕社會中,人們的壽命短暫,與此相適應主要是短錢金融。而在老齡社會的條件下,隨著壽命的延長,商業保險等長錢金融是必然選擇。實際上,養兒防老也是一種金融安排,但其根基正在動搖。
另一方面,安排晚年生活,既不能單單指望后代,也不能存雞蛋糧食,更不能光靠房子,人們應該做好金融準備,確保年輕時多存錢,年老時有錢花。這是未來金融體系適應老齡社會發展的總方向和總邏輯。從目前來看,我國金融體系中短錢遠大于長錢,老齡金融業發展嚴重滯后于長壽時代的現實需要,第一二三支柱養老金為10.2萬億元,占GDP的10%,而全球各類養老金占全球GDP比重高達70%。因此,滿足人們普遍長壽的生活需要,發展以長錢為核心的老齡金融,這是未來關系宏觀經濟長期穩定的重大戰略課題。
公共財稅體系的重建也是應對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發達國家自從進入老齡社會以來,幾乎所有國家的公共財稅體系都面臨重大挑戰,一些國家甚至面臨嚴重赤字,有些甚至引發了主權債務問題,以至于出現政治危機和社會動蕩。這些問題背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加上人口負增長的放大性重壓。年輕人口的減少實質上也意味著納稅人口的減少,而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多也意味著用稅人口的增多,在宏觀經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導致公共財稅體系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事實上,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對于我們來說,由于經濟潛能依然巨大,老齡社會尚處于初期階段,公共財稅體系處理相關問題的余地較大。但長遠看,尚不完善的養老、醫療保障體系的財務壓力正在顯現,建立新的長期照護社會保障制度的潛在財務壓力,導致這項制度試水緩慢。實際上,現有的公共財稅體系基本也是按照適應年輕社會的要求設計的,我們需要按照人人普遍長壽的未來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避免發達國家公共財政面臨的風險重演。
從微觀經濟來說,個人和家庭需要對家庭成員的全生命做好經濟安排;否則,漫長的人生,特別是未來日益加長的老年期人生將無從著落。從每一個人來說,年輕社會轉向老齡社會、短壽時代轉向長壽時代,我們面臨的一切人生問題都是新的,這就要求家庭對成員生命周期經濟安排作出長遠考量。目前在家庭中,盡管有失業、疾病、養老、長期照護等社會保障制度,但這些制度體系只能解決基本需求問題,如果想要有更高的生活品質,每個家庭都需要嚴格的經濟安排作為長久之計。孩子要出生、看護、上學、結婚、就業甚至創業;中青年要工作,還要做好充分的老年期各項準備特別是金融準備;老年人已經有的錢要保值增值,最好還能有新的收入來源,關鍵是一旦患病、失能,還需要大筆費用。此外,家庭還要考慮住房及其價格走勢,考量交通以及其他文化、旅游、時尚等方方面面的消費。
澎湃新聞:您在書中提到老齡經濟的產業結構,能否請您介紹下老齡產業的架構和業態?
黨俊武:從產業來說,老齡經濟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整個產業體系。任何社會形態都有其相適應的產業體系。從理論上來說,老齡產業首先是指適應老齡社會的整個產業體系。這是“大老齡產業”的涵義,產業結構是與社會形態相適應的經濟結構的產業表現。人類從年輕社會邁入老齡社會之后,在年輕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整個經濟結構必然發生全局性轉型,并轉化升級為適應老齡社會的新經濟結構,從而建構起全新的產業結構。中國的經濟結構主要還是年輕社會的產物,目前正在開始向適應老齡社會的方向轉變,未來的方向就是要建構適應老齡社會的新經濟結構,并建構起與老齡社會相適應的全新產業結構。
第二層次是指全生命周期圍繞人們向老而生,建立起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業態的總和。從理論上說,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應當覆蓋人從孕育、出生、嬰幼兒,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離世和身后事務安排的整個全生命周期。實際上,無論年輕社會還是老齡社會,產業都應當涵蓋人的全生命周期的需要。但是,在年輕社會,真正擁有長壽生命的人比較稀少,這與老齡社會非常不同。面向未來,人類集團中的絕大多數成員將活到80歲甚至90歲以上而終,幾乎每一個人的人的生命預期都正在或將要發生巨大變化。人們不僅要面臨加長了幾十年的人生如何安排,更要在年輕時就要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從而形成老齡社會特有的全體成員、全生命周期參與的共振效應,進而生成在中老齡社會中以全生命周期安排為導向的新需要、新內容、新準備以及新運籌方式等迥異的生產消費趨勢,并伴隨一系列經濟結構和社會制度的完善,衍生出不同于年輕社會的新的產業需求。未來的方向,就是面向每一個人從生命孕育到終后安排的全生命周期,為人們做好連續性的產業安排。這就是新的老齡產業,也是未來人類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大勢,我們稱之為“中老齡產業”。
第三層次是指圍繞處于漫長老年期的人們的需求而衍生的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產業的業態總和。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特別是老年人口的大幅增長,人們最先看到的產業需求就是進入老年期的規模性人群帶來的產業需求。自然,產業的發展也應當涵蓋進入老年期人們的一系列新的需求。這基本上就是 “老年產業”、“養老產業”、“養老服務業”等分類出現的緣由,它們在客觀上是存在的,但它們的硬傷在于割斷了全生命周期。實際上,老年期的許多問題是前老年期問題的延續和加劇。因此,我們斷然否定以上短視提法及其內涵的錯誤理念和理論假定,并稱之為“小老齡產業”。

從全生命周期和老年期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的老齡產業主要是為全體面向老年期的公民提供準備性、持續性和善終性的產品和服務的各個相關產業部門組成的業態總稱。它是由三個層次、六大板塊構成的體系:頂層是老齡文化產業,主要是為全生命周期生活提供精神引領的產業,既有老齡文化的產品還有老齡文化的服務,它的文化精神是全生命價值和符合老齡社會、長壽時代的要求,并貫穿于其他產業板塊。如果沒有文化引領,沒有對人作為人的最高價值的基本關懷,老齡產業就是一個滿足人的身體需要、無法體現新經濟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大雜燴。這是目前老齡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關系產業發展層次的問題。
老齡產業的底層是老齡健康產業,主要是為全生命周期生活提供健康支持的產業,核心是發展老齡健康產業,即以56個民族健康理念及其醫藥護為主、以西醫醫藥護為輔、體現全球老齡產業體系中的中國特色、中國智慧和中國道路的新中醫,旨在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不適應老齡社會要求的、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年輕社會的醫療衛生體系,構建適應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要求的新型醫療衛生體系,這是實現低成本應對老齡社會的基礎性產業戰略。它既是國內產業戰略,又是國際產業戰略。
中層是物質和服務保障類產業,包括老齡金融產業、老齡制造產業或老齡用品產業(包括第一產業相應產品的生產加工產業、第二產業相應產品的老齡制造業和老齡智能產業)、老齡服務產業和老齡宜居產業(含老齡房地產業但不限于此)。其中,老齡用品產業、老齡服務產業和老齡宜居產業主要是面向前老年期人群(主要是青中壯年人群)和老年期人群,為他們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而老齡金融業除了面向老年期人群提供相應金融服務(如老年金融規劃、老年理財服務等)以外,主要是面向年輕人群提供老年期金融準備的相應服務。
目前市場實踐中的消費養老、金融養老、旅居養老、地產養老、抱團養老以及康養產業、金融養老、藝術養生養老(禪修)、農業觀光養老等等,這些只不過是老齡產業基本要素組合出來的具體業態。
澎湃新聞:您提到許多老齡經濟的行業人士認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弱;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支付意愿普遍不高。老年群體有著哪些重點核心需求?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消費觀念?產業將如何激發老年人的潛在需求?
黨俊武:實際上,中國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年人的支付意愿不高,這并非一個特例。東亞文化圈內的日本、韓國的老年人同樣如此。一位日本老齡產業界人士稱:“日本的老齡產業,比如老齡制造業水平高,除了工業化的長期技術工藝積累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消費者要求很高。你不挖空心思,你的產品就很難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句話可謂一語道破工業化和老齡化疊加互動背景下需方倒逼供方的秘密。
老齡社會從某種意義上就是長壽社會,人們活得越來越長,消費需求自然轉向長壽經濟的基本面向,例如教育、保健、文化、醫療、康復、護理等方方面面。現實中,那些敏銳廠商之所以能在老年客戶中贏得青睞,正是因為他們捕捉到了老年人的新需求。相反,那些以年輕社會的視角看待老年人的觀念行事的企業,不在老年人的新需求上下功夫,卻在自己的商業失敗之上貼上“老年人不消費”的標簽,把自己的商業戰略失敗歸罪于已經變化了的老年客群。實際上,老年欺詐、以保健品為名欺詐老年人、以金融名義欺詐老年人等現象是新老年人經濟的邪惡顯現。老年人的需求已經變化,而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卻沒有出現,結果邪惡的地下經濟因其敏銳和靈活性而大行其道。
激發老年人的消費需求,主要是做到五個不能:⑴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變化著的經濟現象。既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當前的老年人,更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未來的老年人(也就是當前的年輕人)。⑵不能用舊眼光看新問題。目前,許多人用“養老”的眼光看問題,用傳統農業社會老年人被動享清福的觀念從事老齡產業。對此,老年人不買賬(他們常說“我不用人養”),老年人已經變了,早已不是等著享清福的那種落后商業幻象了。⑶不能用當前眼光看未來。許多人對老齡經濟不抱希望,那些已經面臨經營困境的產業界人士甚至認為老齡產業是一個不養人的產業,叫好不叫座。其實面臨困境的主因主要是供給側的,而不是需求側的。用這種錯誤眼光判斷當下產業現狀,進而推斷未來老齡經濟的前景,這本身就是一個謬誤。⑷不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別人。換言之,就是不能用供給者導向思維去看待需求者的具體需求。⑸不能用被動價值觀對待老齡社會的經濟。無論是面向老年人的老年經濟,還是面向所有人群的老齡經濟,作為消費者他們是有意志、有想像、有情感的主體,面向他們提供服務和產品,我們最多是一個助手而已,他們有自主自覺的生活。相反,現在從事老齡產業的許多人是把消費者(特別是中老年人)當作被動的對象,甚至當作不吃奶的老孩子,這是典型的反市場思維。
澎湃新聞:老齡文化產業有著極為豐富的維度,包括教育培訓、文化創意、藝術、旅游休閑、文化綜合體,以及文化市場研發與管理產業等等。在您看來,這些產業如何吸引了老齡產業?這是否也反映了老齡群體的精神與文化需求?
黨俊武:老齡產業的需求邏輯,其核心在于:需求側的主體或者消費者不是消費物質的動物,而是活生生的、追求生命意義的人。作為高于動物的人,其本質在于文化。人雖然離不開物質生產和消耗,但人絕不止于物質生產和消耗,而是以物質生產和消耗為基礎,在生產消耗的整個生命過程中追求超越物質的文化。因此,從事老齡經濟產業,第一個問題就是:欲經濟先文化。否則,我們上來就僅僅大談老齡健康產業、老齡宜居產業、老齡服務產業、老齡制造產業、老齡金融產業等老齡經濟實務,就無異于把老齡社會條件下的人,即今天的老年人和未來的老年人當作需要吃飯、看病、服務的動物,這樣的老齡經濟就是動物經濟,而不是人類經濟。實際上,這也是目前老齡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的重要根源之一。

澎湃新聞:在經歷疫情之后,人們尤為關注老齡群體的身體與精神健康難題,在您看來健康老化與主動、被動健康觀有著怎樣的聯系?該產業中有哪些分類值得我們關注?健康產業如何適應數字化的轉型?
黨俊武:經歷疫情之后,人們最大的觀念轉變是接受了以構建自身免疫力為核心的主動健康觀。聯合國倡導的健康老化的關鍵也在于主動健康,而不是等病來以后再去找大夫。面向未來,值得關注的老齡健康細分行業很多,包括終生健康教育產業、終生健康管理產業、終生體育產業、西醫醫療服務產業、西醫藥品產業、西醫醫療器械和裝備制造產業、中醫產業、非藥物健康產業、健康金融產業等諸多領域,潛力巨大,其中還有很多產業空白,值得產業界長期努力。
著眼長遠,發展老齡健康產業還必須關切數字化。一是加強健康大數據的開發工作。單從疾病種群、體系、地理區域分布等方面來看,中國的健康數據,包括已經擁有的,以及未來還要開發的,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對于科學研究健康、長壽、衰老機制及其干預意義重大。涉及全體民眾健康利益,更攸關國家健康信息安全,需要從國家安全的角度高度重視,加強管理,對民間采集國民健康數據作出明確要求和邊界設定。二是在深度開發、研究已有健康數據的基礎上,全面啟動全生命健康數據跟蹤調查研究。三是支持企業開發已有健康數據,在堅持國家信息安全的原則下,鼓勵企業采集分析居民健康消費數據,為助推老齡健康產業發展提供數字化支撐。四是加快完善國家、地方、健康醫療機構以及分健康需求、分病種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從健康管理到疾病診療、從醫療服務到非藥物健康服務,從分病種診療到康復,這些領域的數字化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就,為人們健康咨詢和求醫問藥提供了相應服務。五是加快健康服務數據共享,解決“數字鴻溝”問題,加大健康信息監管。
澎湃新聞:照護行業與老齡社會息息相關,之前部分養老院曾出現過照護人員虐待老人的現象。在您看來,社會應當如何對該行業進行整頓和規范,為老年群體提供安全可靠的照護服務?
黨俊武:本質上來說,照護機構虐待老人行為是挑戰人類良知底線的丑惡現象,是當前和今后引發“老齡社會恐懼癥”和“失能恐懼癥”的重要源頭,需要警鐘長鳴,高度關切。我們需要推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并從根本上建構九道防線:一是加強照護機構工作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強化職業操守,使從業人員認識到入住老人是養活自己的“衣食父母”;二是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推動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提高從業人員待遇水平,提升其社會地位;三是健全老齡法律體系,重點是完善老年監護制度和老齡服務糾紛處理細則,制定嚴厲的懲罰機制,確保照護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敢虐待;四是健全照護機構服務全流程老年人隱私友好、可追溯技術體系,確保虐待行為無監管死角;五是建立由監管部門、行業管理機構、老年人及其子女代表、社會賢達人士組成的照護機構監管機構,定期和不定期地對照護機構開展巡查工作;六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自媒體的輿論監管作用;七是充分發揮入住老年人子女、親朋好友的探視作用;八是加強從業人員相關社會組織建設,為從業人員減負減壓,開展心理疏導等社會工作,發揮從業人員家庭成員的正向影響力;九是加強從業人員人生信仰教育,從善如流,樹立善終理念。
澎湃新聞:在科技產業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老年人感到被科技淘汰。例如行程碼、健康碼,包括網約車的出現也改變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在您看來,科技產業如何更好地幫助老年人適應科技發展,減少科技為他們帶來的障礙與不便?
黨俊武:這個問題應該倒過來思考,不單單是老年人要適應科技產業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科技產業如何擁抱規模越來越大的老年客戶。只要轉變觀念,所謂“數字鴻溝”就不是一個問題。或者說,“數字鴻溝”和“科技鴻溝”遭遇規模龐大的老齡化,這是相關產業的巨大機遇。誰抓住這個機遇,誰就能贏得新的市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