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評展|那些令人心碎的戀情與藝術,就這樣成為消費的配套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
上海和廣州的兩大新晉“打卡勝地” 「上生·新所」和K11推出的“失戀博物館”和“田名網敬一作品展”雖以展覽為名,或不免淪為消費場所的一種配套。倫敦V&A的“弗里達·卡羅:拼造自己”雖被認為“具有考古價值,但缺乏藝術性”,卻向公眾呈現了各個方面都自成一派的弗里達。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注明“評展”。
失戀博物館
地點:「上生·新所」海軍俱樂部 (上海)
展期:2018年6月15日-7月31日
票價:平日90元,周末120元
評星:三星半
點評:克羅地亞“失戀博物館”巡展來到上海,展覽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分手后留下的物品,并附有故事。從這些物品中,捐贈者和觀眾也許都能得到某種程度上的治愈。另一方面,展覽在上生·新所中舉行,這里原是哥倫比亞公園,曾是美國僑民聚會之所,建筑的悠久歷史讓展覽的故事性得到了延伸。
2006年,克羅地亞制片人歐琳卡·維什蒂查(Olinka Vistica)和畫家德拉仁·格魯比西奇(Drazen Grubisic)在相戀4年后分手,在商量如何處置這段感情中的“遺產”時,他們萌生了創辦“失戀博物館”的想法,向朋友、公眾征集分手后留下的物品。至今,失戀博物館已經在29個國家進行了50場巡展,每到一處,都會向當地公眾征集物件,在此次上海的展覽中,也能看到很多從全國征集的物品和故事。
在博物館的官網上寫道,通過將令人心碎的物件捐贈給這樣一個世界性的博物館,希望能夠讓人們克服“情感崩潰”。那些私密的物品和故事,為何會因為分享和集合而具有所謂的“治愈”能力?
展覽位于上生·新所,原來叫“哥倫比亞公園”,其中的建筑包括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鄔達克設計的“孫科別墅”等等。1952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簡稱“上生所”)接管了這片區域,如今,上生所將土地租賃給萬科,由大都會建筑事務所 OMA 改造成一個新的創意產業園區。“失戀博物館”的中國大陸首展就在這樣一處新生的舊宅中展開。
不知是否為了突出展品本身,展覽的布置非常簡單,一個個白色展柜上,各色各樣的物件安靜地躺著或站著,它們身邊的文字負責念出旁白。陌生人在地鐵上給情侶畫的畫、裝在罐子里的結婚禮服、一排棒棒糖和貼在上面的紙條、寫著彼此姓氏的裝著白砂糖的伏特加酒瓶……這些愛情的紀念品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原本普通的私人物品,因為成為了公開的展品,而引起人們對愛情中不同的話題的思考。將這些“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物品交給博物館,對于捐贈者來說有什么含義?對于觀眾又有什么意味?

“郵寄來的羽毛”記錄了一對伴侶獨特的交流方式,“卡式磁帶”講述了因事故而意外去世的戀人所留下的遺憾和黑暗,一本《我能讓你瘦下來》讓人看到一個感情中的“控制狂”,機票和演唱會門票將一段感情固定在某一個日期和地點之內……對捐贈者來說,這是一場體面而正式的告別,而對觀眾而言,無論是獵奇心的滿足,還是某種“喜聞樂見”,似乎確實會讓沮喪的人心里好受一些。當然,也有人會因為故事里流露的溫暖而感到治愈。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的展品都關于讓人心碎的戀情。有人拿來一件塑形胸衣,想要和曾患乳腺癌的身體和解。有人帶來一袋“盒裝披薩配料”,這個愛吃披薩的人因為麩質和酪蛋白過敏不得不“忍痛割愛”。(錢雪兒/文)
田名網敬一作品展
地點: chi K11藝術空間(廣州K11購物藝術中心)
展期:2018年6月16日-9月2日
票價:80元
點評:波普藝術家田名網敬一雖創作實踐體現出日本民間傳統文化,但在商業空間中的展廳略顯單薄和局促,在流行文化的調性下,藝術家是否應被貼上流行的標簽還有待討論。
評星:三星
同為波普藝術家,82歲的田名網敬一在中國的知名度遠不及安迪·沃霍爾和日本的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安迪·沃霍爾和草間彌生如果算同齡人的話,田名網敬一則比他們小七八歲。他也曾移居紐約,自述其藝術創作深受羅伊·利希滕斯坦與安迪·沃霍爾的影響。
田名網敬一的作品以荒誕奇幻聞名,透過藝術創作將個體的夢境、回憶、幻覺和童年經驗融入到流行文化圖像中。
首先就其展覽內容而言,該展共展出40余件作品,分為四個展廳布置,第一個展廳先從藝術家近年新作入手,以巨幅架上繪畫(最大尺幅可達2*3m)和一件大型雕塑為主,第二至第四展廳再以時間為序,依次追溯從1960年至1980年各個階段作品,較為完整的呈現了藝術家各個時期和階段的創作面貌。

初次直面畫作,除了密集的意象元素堆疊、各種沖突、鮮艷、高飽和度的色彩和強視覺沖擊力等直觀感受,對于畫作所要傳遞的內容確實會有“懵圈”的無力感。好在通過藝術家本人的分享,可以獲悉畫作中每一個反復出現的意象,它的最初來源:哪些源自藝術家的童年經歷、哪些源自個體夢境,哪些是重疾服藥后出現的幻覺,哪些是頻臨死亡的體驗……基本藝術家的創作和藝術作品背后的邏輯都是有跡可尋,向經歷、回憶和內心尋找創作源泉。然而與歐美波普藝術家相比,田名網敬一的創作實踐體現出了更多在地性,將探索的觸角伸向日本民間傳統文化如江戶年間的大眾手工藝“立版古”、昭和年代街頭巷尾盛行的日式拉洋片“紙芝居”、日本傳統商標等。他的作品并非單純地挪用大眾文化符號,當中體現的是個人生命軌跡與社會集體審美意識的交織。
其次談談其展覽場地。該展布置在數月前剛投入運營的廣州K11購物藝術中心4樓chi K11藝術空間,雖然不論從藝術家的個人聲望、40余件展品的質量和都顯得誠意滿滿,不過也是難以彌補作為商場藝術空間在展廳硬件方面的稍顯不足,總體感覺展廳略顯單薄和局促。不過商場藝術空間的優勢之一是這里人流量巨大,而K11又是潮男潮女們打卡的熱門場所之一,與此次展覽主打的流行文化的調性也是非常契合,雖然不論是藝術家本人還是策展人,都認為是否就此被貼上流行藝術家的標簽還有待討論的空間。

最后還想說的是,看完展走出展廳拐進藝術衍生品空間后,不由得暗自感嘆,他的作品真的比很多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更適合印在商品上,成為頗有設計感的衍生品,尤其是當你還得知他曾以藝術家和設計師身份參與過LV、Dior等多個時尚大牌的創作之后。(小犀/文)
弗里達·卡羅:拼造自己
地點: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A)
展期:2018年6月16日-11月4日
票價:15英鎊
點評:從石膏緊身胸衣到假肢,弗里達·卡羅的遺世之物彰顯著這位在痛苦扭曲中生存、創作的藝術家所具有的驚世勇氣。
評星:四星
弗里達·卡羅有一幅自畫像描繪了其赤裸的身軀一分為二,中間裸露一根粉碎的脊柱——這是她18歲那年一場車禍所釀成的慘劇。在畫像中,她的身體背著帶子,淚水從雙頰淌下,而那可憐的肉身的每一處則都被一片片小的尖銳指甲蓋刺穿。這是卡羅最著名的殉難之一。
這幅畫作《斷柱》,將視線完全聚焦在畫中由一根被粉碎的愛奧尼亞式圓柱所代表的脊柱之上,而使周圍的帶子顯得像是附著品或者僅是一種建筑的隱喻。然而卡羅(1907-54),卻真真實實生活在畫里那樣的背帶之中金屬支架、布制綁帶和指甲蓋大小帶扣構成了一個令人悚然的古怪裝置,而這一形象正是一種真實寫照。
弗里達·卡羅生活和藝術創作生涯中最為掙扎扭曲的一面在“拼造自己”特展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揭露。直至2004年,這位藝術家夸張而標志性的衣柜一直被封藏在墨西哥城內,其身前所居住的Blue House中。同時存有的包括卡羅的珠寶,化妝品,藥品和大約6000張個人攝影。這座宅子之后變為了博物館并展出其中的部分物品。這一次,V&A將這些展品首次請出墨西哥,同弗里達的素描、油畫、信件、及相片一起,為觀眾帶來一幅藝術家個人的極私密畫卷。

展上弗里達的照片是其生活的絕佳證明:從照片中可見她雙肢置于卡鉗內,固定在輪椅或床上工作著。“總的來說,我有一幅男性的面孔”,弗里達的中性特質和女性本質在其自畫像中并存,而此次弗里達“狂飯們”將有幸看到她生前摯愛的口紅、眼線筆、玉項鏈等飾品。弗里達一生活在掙扎中,此次的展品多體現了其生活之艱難:如一雙黑色天鵝絨鞋子上為給脫臼的腳趾減負而束上的綁帶,紅色靴子包裹著的假肢。另有二十具用以支撐弗里達軀體的各色緊身胸衣同被展出。

學者們致力于研究宗教象征、墨西哥共產主義、及民間藝術對弗里達油畫創作的影響,此展也確有一系列展品將這三者一一體現。然而除卻上述三者,本次展覽的主題具有更強的原創性。正如弗里達作于1937年的一幅素描所描繪的,伸出多手的主人公站在鏡前,重新組裝著自己的臉部,撥弄發絲,完成一幅自畫像,本次展覽向觀眾展現的是一個在各個方面都自成一派的弗里達。
弗里達所描繪的精神苦難有時看起來可能難以承受,但她似乎對這段6歲至47歲間的藥物煎熬相對看淡。不僅如此,她將兩者都化為自己所用。展上有一部影像的片段中揭示到那些看似是灑落在梳妝臺上的化妝品實際是油畫顏料,而這其中存在著某種深遠的聯系。從緊身胸衣到假肢,卡羅拼造出自己,而她又再一次在畫布之上,拼造出自己的人生圖景。(胡怡嘉/編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