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特稿|在互聯網上寫詩的年輕人

澎湃新聞記者 劉璐
2023-02-21 11:21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政庫 >
字號

即使被貼上小眾、邊緣的標簽,詩歌也從未離開。

在互聯網上寫詩的年輕人說:詩歌是獨克宗古城旁的原始森林,詩歌是西雙版納地攤上19.9元的實驗,詩歌是靈魂最深處的需要……

在海島長大的謝健健,成年后離開海島求學,此后又返回海島工作。他說在孤獨、重復、枯燥的工作生活中,詩歌可以幫助他對抗虛無。2019年重返海島后,他寫了很多和海洋有關的詩:咸澀的海風,像山一樣的海浪,遙遠的海岸線。他也向往高山,向往原始森林,向往和原有生活不一樣的反差。

與謝健健一樣,隔花人也寫詩,她說自己是一名地攤詩人。工作帶來的疲憊,讓她想要逃離城市找到不同的生活。2019年年底,在西雙版納夜市上,隔花人開始擺攤“賣詩”,一首詩19.9元是她對生活的實驗。她說裸辭賣詩是一場不知道結果的嘗試,“我希望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在詩里她寫道,“今天對昨天說該怎么過,昨天說你拖延到明天就行,明天的事誰也不知道。”

黑龍江大三學生李佳奇在2020年開始寫詩。他說,“對于我來講寫詩就是一種情緒的釋放。”很多無法直白抒發的東西,他想用隱匿的詩歌來表達。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的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他覺得這句話是對詩歌最好的注釋。

2020年前后,謝健健、隔花人和李佳奇開始了各自在詩歌世界中的探索。在這條靜默的路上,經由詩歌他們試圖找到人生新的方向,而在現實世界中他們也希望找到自己。

“我不想被海島困住”

寫詩是一種對抗。對抗什么?謝健健說,“生活的虛無”。

謝健健的家在浙江的海島上,叫洞頭島,距離溫州33海里,沒有建設跨海大橋以前,島上的居民只能坐船去溫州。

謝健健在海島上。本文圖片  受訪者 供圖

“小學3年級以前,我住在更偏遠的半屏島,半屏島因為島上的半屏山得名。”后來因半屏島上的小學停辦,謝健健一家遷至洞頭島。“那時候半屏島和洞頭島沒有連橋,出門要坐船。雖然遷到了洞頭島,但當時的洞頭只能叫城鎮,不能叫城市。”

島上的生活是貧瘠的,不止是物質也包括精神。

19歲離開島嶼前,謝健健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小時候去過幾次溫州市區,但記憶非常模糊,只記得和家人去那里玩,那時候對外面的世界沒有意識。”高三時他和同學去湖州,“當時第一次坐高鐵,忽然知道外面的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心里會有一些落差。”

高中畢業謝健健離開海島到浙江紹興讀大學。南方漫長的梅雨季帶來的陰郁心境,讓他一度很喪氣。“大三、大四的時候我開始寫小說,寫在雨中頹廢喪氣的人們,像太宰治筆下的葉藏。”

回憶那段喪氣的日子,謝健健剖白心跡,“一個男大學生從心里熱愛文學,雖然沒有發表作品,但一直在寫東西,我覺得我和其他人不一樣,但現實仍要面對畢業、就業的迷茫。”

大四的時候謝健健把自己寫的小說投給了一家雜志,小說發表后,他收到了5000元稿費。“我覺得我寫小說可以,后面又開始嘗試寫詩。”因為寫詩,謝健健閱讀了很多國內外詩人的作品,“是一個向外學習的過程,”這也讓他看到了詩歌中更廣闊的精神世界,“詩歌把我從消極的心態中拉了出來,會發現自己獨居一隅非常狹隘。”

2019年畢業后謝健健考上了老家的編制,回到洞頭島,在鎮上的執法局工作。“工作環境比較壓抑,需要加班和文字材料整理,寫公文和文學創作是不一樣的,非常繁雜和枯燥。”

在島上謝健健通過寫詩來緩解自己的壓抑和焦慮,“2019年我寫了200多首詩。”他在一首詩里描寫一位環衛工人,“一個7月的清晨,我路過車站路,看見她躺在長椅上睡著了,她拿手臂遮住那張過去的臉,好像這個車流涌動的時代與她無關。”

寫環衛工人的謝健健,也在寫自己。“過去十多年我一直聽著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我渴望到山里面,到原始森林,到沙漠,去父親沒有去過的土地。”島嶼上的生活和外面的世界終究還是很遙遠,他渴望與外界聯結。

“我想要脫離海島帶來的影響,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再回來堅持我的生活,我不想被海島困住。”在外人看來,謝健健的工作體面安穩,但他不喜歡這種固定的舒適,渴望到外面漂泊,他稱這是海洋的氣質,就像法國詩人保爾·瓦雷里寫的詩“大海啊,永遠在重新開始”。海浪不斷沖打著海岸,就像生活在海上的人永遠不甘于困守島嶼。

2021年前后謝健健多次離開海島,從島嶼走向高山,他希望在旅途中遇到屬于自己的故事。

在雅魯藏布江江邊他看到一個穿著藏服的女人,“她看起來非常蒼老,呆呆地站在水邊,雅江的水非常湍急。導游說已是帶團第三次遇到她。”雅江邊立著一個牌子,寫著水葬臺,謝健健回憶,“女人的孩子已經夭折,在那邊水葬是對夭折小孩子的埋葬方式。夭折的小孩子經過儀式,尸體會被拋入雅江中。”他把見聞寫進詩里,“卓瑪已隨孩子死去,只剩慣性的本能,卓瑪不吃魚,見到就流魚籽大的眼淚。”

在云南松贊林寺謝健健跟隨采菌人,翻越腐木柵欄,去了附近的天葬臺,他在詩中描述,“大群的禿鷲折返在天葬臺森林之上。”

注視死亡的時候,他也在思考死亡,“當被魚或禿鷲吃了,他們的生命會不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但真正的死亡可能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被忘記。”

松贊林寺。

在云南獨克宗古城旁的原始森林,“山間有野花,異常鮮艷的菌子,零星的墓地。”謝健健回憶,下山的路很崎嶇,荊棘橫長在山坡上,需要穿過荊棘下山,期間還多次踩到了無名動物的糞便,黃昏才到達山腳下。

向外走的過程,也是向內自觀的過程。回到海島后,謝健健寫了“高原的燈塔”。他在詩里回憶,父親二十歲便駕船往返于溫州各地,滿載2萬斤的煤球,穿越海上像山峰一樣的巨浪。晚年父親很少提及這些,唯獨常提起海上的燈塔,“是黑夜里潛行的一束光。”

在高原云海上注視燈塔的謝健健,未嘗不需要一束光幫他找到自己。他在詩里寫道,“對峰頂的執著讓我常年流浪異鄉,父親在海上登山,我在高原見海,我所叛離的,南轅北轍回到我身邊。”

從2019年開始寫詩,謝健健在很多詩刊上發表過自己的作品,并出版了自己的詩集《梅雨潮信》。2022年他入選中國作協,成了中國作協的會員。除了向詩刊投稿,他也把詩歌分享在多個社交平臺上,獲得了上萬的點贊和收藏。他說,“作為微小的生命個體,我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

“接觸失控才會遇到驚喜”

2020年10月,隔花人決定裸辭,去西雙版納的夜市上賣詩,她說這是一場“人生實驗”。

隔花人在西雙版納地攤上賣詩。

大學畢業后,隔花人進入廣告行業,在上海一家很有前景的公司工作。回憶那時候“太疲憊”,她想讓自己放下來,但工作推著她不停向前走。“當然這在大城市很常見,大家都是在這種狀態,沒有人說這不對。但辭職后你離開了那座‘山’,在更高的地方看,或者在山腳下看,你會發現我們不需要那個樣子。”

辭職后,隔花人住在朋友家,“每天早上醒來不用看微信工作群,不用回復客戶消息,可以看電視,覺得生活太幸福了。”

決定去西雙版納夜市上賣詩很偶然,“我弟弟在那里,說夜市很好玩,可以擺攤,賣詩是突發奇想。”不考慮生活來源和經濟負擔,隔花人覺得,這是另一種生活的開端,“在2020年最后的2個月,我想知道是否可以靠賣詩養活自己,2個月又能寫出多少詩。”賣詩可能會失敗,但也有其它的可能性,“需要實驗”。

隔花人回憶,在西雙版納每天下午5、6點出攤,晚上10點收攤。“攤位上是我印的明信片,明信片上有我朋友畫的插畫。游客可以定制詩,給我講個故事,也可以給我一個主題,我把它們寫成詩,一首詩19.9元。”

找隔花人寫詩的大多是年輕人,也有年齡大的。她回憶,“一位40歲的大哥找我寫詩,他給我的主題是小亭。他說他朋友的女兒寫了小亭的詩,他想看看小朋友的視角和大人的視角有什么不同。”除了夜市上的游客,互聯網上也有人邀請隔花人寫詩,“我會在西雙版納寄明信片給網友,明信片上會寫上我的詩和名字。”

在來西雙版納前隔花人一直在大城市工作,她認為,“一直待在一座小城市,視角會打不開。年輕人都想要光鮮的生活、更高的工資,更好的職位。”但在這里她發現,她之前所追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

“我問這里的年輕人想不想去看更大的世界,他們覺得在這里很快樂,每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和朋友聊天,為什么一定要去大城市。”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當我認為他們的眼界很小的時候,其實是我太狹隘了。”

不再執著于某種固有的觀點,人會變寬闊。“我們的世界是一個立方體,但當我走進別人的世界后,我可能從四方體會變成五方體、六方體。當我的面越來越多,我的世界會慢慢變成一個球體。”來西雙版納之前,隔花人活在自己的面上,“我生活在這個面,就以為世界是這樣的,但當我走到你的那個面會發現,世界不是這個樣子的。”

西雙版納之行隔花人并沒有掙到很多錢,“擺攤賣詩的兩個月,近50首詩賺了不到2000元。”雖然收入不多,但收獲了另一種可行性。她說,“在西雙版納賣詩一定是我人生的轉折點,也是我正式寫詩的開端。”

隔花人把在西雙版納賣詩的經歷分享在社交平臺上,“高中同學看到后給我打電話,他說很感動,也很羨慕我去做這件事,因為他不敢。他有很現實的壓力比如房貸,他沒勇氣放下安穩的生活,去做一件可能完全沒有收獲的事情,但他告訴我,‘謝謝你,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因為在互聯網上寫詩,隔花人收獲了很多的關注。2021年高考,她在社交平臺發了一首和高考相關的詩《難題》,被很多網友轉評。“高考那一天,全體家長在校門口罰站,我要考多少分,才有資格把爸爸領回家。”她說這曾是她參加高考的真實感受。

2022年隔花人開始在小紅書分享自己的詩,“發第三首詩的時候,忽然爆火。”她回憶,“我之前只有100個粉絲,正常就幾個點贊,第三首詩發布后忽然出現了99+的點贊。”她記著那首詩叫《選擇權》,“那些不愿意看世界的種子,沒有發芽。”因為這首很短的詩,隔花人被迅速看到,“那一首詩讓我一天漲了5000個粉絲。”目前,隔花人在小紅書擁有17.8萬粉絲,網友評論她的詩靈氣而充滿哲思。

當然,除了被很多人喜歡,隔花人的詩也會被質疑,“有人留言說我的詩是狗屁,從一個平臺追到另一個平臺罵我。”網友的評論讓她思考究竟什么是詩?“研究詩歌的學者告訴我,任何本源性的東西沒有辦法解釋。所以什么是詩?你認為我寫的是就是,你認為我寫的是垃圾就是垃圾。”

在互聯網上寫詩,隔花人認為自己只提供了一個原點,每個人都來碰撞一下。有的人可能很用力,受傷了就彈開了,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很溫暖,就依靠著,“詩只是人和人聯結的介質。”

從開始寫詩,隔花人就不想被標簽和定義。她不認為自己是詩人,她覺得自己遠比詩人大的多,“寫詩只是我的一小部分,如果你只把我認定為一個詩人,就把我看小了。”面對“你覺得你是個詩人嗎”的問題時,她喜歡日本詩人寺山修司的回答,“我一生的職業都是寺山修司。”這個答案也是隔花人的答案。

離開西雙版納后,隔花人決定一邊工作一邊寫詩。2021年初她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需要加班的工作,“那時候希望可以用文字影響他人,但這個目標很模糊,如何實現我只能去碰撞,走一步看一步,撞到什么是什么。”

今年2月底,隔花人的詩集即將出版,詩集中收錄了100多首她在2020-2022年寫的詩,她覺得離用文字影響他人的目標更近了。“我很少做長遠的計劃,接觸隨機性,接觸失控狀態,才會遇到驚喜。總在預期范圍內做計劃,很難收獲驚喜。”

“詩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

2020年開始寫詩,李佳奇說寫詩是情緒的釋放。

大一上創意寫作課,李佳奇第一次寫詩,詩的名字是《真理之妄想》。詩中他想表達社會規則對人的束縛,這是城市生活給他的感受。回憶這首詩,并不完善和成熟,甚至稍顯稚嫩,但這為他打開了一扇門。

李佳奇本人。

李佳奇回憶,因為剛上大一,陌生的生活環境、陌生的人群讓他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和疏離感。他試圖在詩歌里找到不一樣的情感寄托,“從創意寫作課之后我開始讀詩、寫詩。”

讀詩的過程是一個逐漸豐滿自我的過程,李佳奇讀美國詩人艾德里安娜·里奇的二十一首情詩,讀猶太詩人保羅·策蘭的《罌粟與記憶》,讀俄羅斯詩人古米廖夫、阿赫馬托娃和曼德爾施塔姆的《鐘擺下的歌吟》。

“讀到喜歡詩人的詩會被吸引,這會轉化為我寫詩的內在動力。”讀詩的過程是一個積淀的過程,“這些詩會化成無形的語感啟發你,語感會被保留在身體里。”

對李佳奇來講寫詩是一種情緒的釋放,“詩歌的表達更隱晦,情緒會被隱匿的寫進詩里,不需要寫實的描寫。”

被問到什么是詩,“把靈魂最深處的想法、吶喊或是渴求寫出來就是詩,就像露易絲·格麗克的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處的需要。”李佳奇說,詩歌不像小說有很多激情,不像戲劇有很多沖突,需要完全靜下心來感受。

寫詩之初李佳奇寫想法和情緒,寫形而上的東西。回頭看,一些空泛的內容是沒有力量的。疫情期間,他開始把目光看向更真實的世界。“在此之前,我對我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靜下心來關注、思考的時候很少。”此后,他寫城市古老的教堂、古樹下的老人,寫冬季的大雪、寫被雕塑的石頭......

最開始寫詩,李佳奇給公眾號投過稿,過稿后會有稿費,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后面他逐漸從公眾號投稿轉向了期刊雜志投稿,“一開始投也是沒有任何回應,2021年才開始有反饋。投稿就是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如果能在期刊雜志上發表也是對自己創作水平的認可。”除了投稿可以拿稿費,參加詩歌創作比賽,獲獎后也能拿到獎金。

2022年李佳奇開始在小紅書分享自己的詩。除此,他還在平臺上定期分享向詩刊投稿的經驗,分享國內外優秀詩人的詩集,分享過稿經驗。寫詩2年多,李佳奇的詩被包括《綠風詩刊》《鴨綠江》在內的多家雜志收錄。社交平臺上找他咨詢的年輕人很多,投稿的渠道、投稿的郵箱,也有人加他好友分享作品。

李佳奇認為,當下文學是被邊緣化的,寫詩更加邊緣。“文學被邊緣和我們生活的時代有關,快節奏的生活,很多人需要為生活打拼,大家無暇顧及精神世界。”雖然熱愛詩歌,但很難將寫詩作為主業,“沒辦法解決收入來源,很多人希望是這樣,但現實并不允許。”

從出生到上大學,李佳奇一直生活在哈爾濱。“每天早上起床上課,吃飯,寫作業,寫卷子,一天就過去了。”一成不變的生活讓他想離開家鄉去嘗試不同的東西,但選擇需要勇氣。“有時候我也會想,一直在家鄉安穩待著不好嗎,但轉念這就是很枯燥。”

他把糾結、焦慮的情緒寫進詩里,希望經由詩歌找到正確的出口。大三即將過去,李佳奇還沒有想清楚未來的規劃,“想要跌宕起伏的人生,注定會失去安逸,這兩者是不可兼得的。”

(應受訪人要求,文中隔花人為化名)

    責任編輯:鐘煜豪
    圖片編輯:陳飛燕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确山县| 介休市| 北碚区| 钦州市| 神木县| 新巴尔虎左旗| 通河县| 内黄县| 关岭| 特克斯县| 林周县| 西乌| 尚志市| 巍山| 嘉鱼县| 保德县| 宜宾市| 凤城市| 鄄城县| 岳池县| 关岭| 达拉特旗| 阳城县| 巫山县| 定日县| 且末县| 呈贡县| 霍山县| 龙海市| 岢岚县| 依兰县| 皋兰县| 邯郸市| 沙雅县| 天全县| 黑水县| 个旧市| 西藏| 崇左市|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