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淺談未成年子女撫養權歸屬問題
子女撫養權歸屬歷來是夫妻離婚時比較注重的問題,畢竟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誰也不想離開自己的孩子。
根據《民法典》第1084條規定,離婚后,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權協議不成的,由法院根據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則進行判決;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愿。

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影響撫養權歸屬的因素有很多,在不同案件中可能出現的要素也不盡相同,在考慮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權歸屬時應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一、 雙方撫養能力
父母的經濟能力是撫養權糾紛案件考慮的首要條件,一般來講,經濟條件更高的一方能給子女創造更好的生活、受教育環境,更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
當然,經濟條件并非唯一條件,若一方有家暴傾向、或者有其他傳染疾病等影響子女身心健康,即便該方經濟條件明顯好于另一方,也不會直接將撫養權判給該方。

二、 穩定的撫養環境
未成年人適應環境能力較弱,居住環境的改變、轉校等情形,都無法給子女提供一個良好、穩定的居住、學習環境,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因此在考慮撫養權歸屬問題時,若一方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需要頻繁變動居住地,那么在判決時可能會更傾向于對方。
三、 未成年子女對長輩、兄弟姐妹的依賴程度
未成年子女對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依賴程度同樣也是影響撫養權歸屬重要因素。
現在的家庭中,老人幫忙帶孩子的情況很常見,經過長時間的撫養,未成年子女對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依戀可能更大,若強行使其分開,會給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帶來嚴重創傷。同樣,在多子女家庭中,與兄弟姐妹的分離也同樣影響著未成年子女的身心發展。

四、 年齡因素以及尊重子女真實意見
《民法典》劃分出三個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子女撫養權歸屬的區間,即:未滿兩周歲、兩到八周歲和八周歲以上,并規定應當尊重八周歲以上子女的真實意見。但是該“尊重”并非“一定遵循”,有時候雙方為了獲得撫養權,可能會對子女進行“威逼利誘”,使其作出非真實意愿的意愿。熱播劇《底線》中撫養權糾紛一案就非常典型,因為孩子的前后意愿表達不一致導致撫養權改了又改,最終還是按照孩子的真實意愿進行了判決。
同時,在尊重子女的真實意見時,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作出最利于未成年子女成長的判決。
總的來講,撫養權判決需要考慮諸多因素,不能只看一方面,方方面面都應考慮。如果您有撫養權方面的糾紛需要解決,歡迎私信咨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