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放學不愿回家?滬“三點半課堂”為貧困家庭子女提供自習場所
背著書包的學齡孩子在居民區的空地徘徊、逗留,長時間在社區內“晃悠”,這些孩子們在做什么?他們為什么不愿回家?
上海市靜安區大寧路街道大調研中發現,這種情況在部分小區內非常普遍。這些孩子或因父母忙于工作而不愿獨自在家,或因家庭拮據、蝸居的環境使得他們無法安心完成作業。如何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適宜條件,成為社區工作者要面對的問題。
針對貧困家庭子女學習環境較差,沒有舒適的自習做作業場所等問題,大寧路街道在社區服務中心的4樓設立了“樂歡”層,打破傳統的上門義教方式,把孩子們聚集起來,形成“三點半課堂”,并引入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一縷陽光”慈善義工隊的志愿者、青年白領等,每周五開展課程輔導。

6月15日下午,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市靜安區大寧路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看到,“三點半課堂”正在進行。5名小學生在大學生、社會工作者等的帶領下玩游戲、做作業,不參加游戲環節的小學生也可以在旁邊的閱讀角靜心閱讀。
目前,長期固定放學后來“三點半課堂”的大約有15名學生,他們都有各自的“困難”,包括家庭經濟困難、單親家庭等。
下午3點30分左右,大寧路小學同班的包同學和楊同學放學后自行步行到街道社區服務中心,來到“樂歡”層。隨后,楊同學立即加入了 “大風吹”(小組經典破冰游戲)游戲中,兩位大學生及他們的輔導員帶領著,社會工作者在旁記錄著,包括楊同學在內總共有5名同學玩了這個游戲。結束后,楊同學笑著回憶說,這個游戲好“緊張”。
楊同學在這兒結識了許多好友,在離開時,主動跟澎湃新聞記者打招呼告別。很難想象,她曾是個敏感、內向的女生。她來自于貧困家庭,回家后她要爬上木樓梯在老房子狹小的閣樓里做作業,沒有空調,“家里做作業沒有這兒做作業安靜,這里有大學生老師輔導。”楊同學說。

跟她同來的包同學酷愛閱讀,她并未參與這個游戲,而是選擇在旁邊的閱讀角專心致志看《混血豺王》,“我先看書,待會兒再去那兒參加游戲和做作業。”包同學是個單親家庭孩子,在校學習成績優異。
原來,周五“三點半課堂”被分為兩個部分,前45分鐘以大學生設計的課程菜單為主,如應景端午節等節日的活動、游戲。休息15分鐘,后45分鐘以做作業為主,不懂的題目還可以由大學生輔導。
像包同學、楊同學這樣的孩子,大部分是大調研中從各個居民區“挖掘”出來的處于“困境”中的孩子。
“‘困境’不僅指家庭經濟困難,也指各種家庭環境處于困境,如單親等。”社區服辦主任王亞靜說,“考慮這些孩子心理狀態,我們并非僅限于課業的輔導,而是更注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陪伴。”
大寧路街道社會工作總站站長韓竹靜舉例說,共和新路540弄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就悄悄地向他們指了個孩子。那個孩子父母離婚,英語成績不佳,平時經常由老人陪伴。這個家庭環境“困難”和英語學業不佳的孩子被接納進“三點半課堂”,來自于上大外語學院“一縷陽光”慈善義工隊英語系學生對其進行了輔導。

“被需要”是大學生義工從“三點半課堂”中獲得的成就感。
在學生眼里,大學生志愿者更像他們的哥哥姐姐。當已經留學美國的大學生義工、孩子們口中的“陳姐”被告知,孩子們都想念她,期待著她學成后回國跟他們分享外面的世界,“陳姐”驚喜萬分。
上海大學英語系日語系本科生輔導員梁苗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目前,服務于“三點半課堂”的“一縷陽光”慈善義工隊大學生大約有三四十人,而大學生比“三點半課堂”開課更早來到,大約是2點到街道社區服務中心,“他們很有成就感,所學能幫助孩子們,讓他們感覺快樂。”

目前,除了周五的“三點半課堂”,周一-周四的“三點半課堂”也已開啟,只不過周五下午有“一縷陽光”慈善義工輔導孩子們。同時,街道打造了“慈善藍紐帶”項目,其為整個社區的困境青少年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如愛心伴讀、家庭互動等。
據大寧路街道黨政辦主任方洪潮介紹,今后,大寧路街道將充分挖掘社區內資源和社會力量,為更多有需要的困難家庭的青少年和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為這些孩子守護一方快樂成長的天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