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最紅家庭主婦:放棄收納,我找回了快樂
原創 芝士咸魚 十點人物志

撰文|芝士咸魚
十點人物志原創
一位家庭主婦,靠著教人整理房間成為全球名人,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齊名。
這位擁有傳奇經歷的女性,是日本著名的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
2011年,近藤麻理惠在《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中寫道,“只留下讓你怦然心動的(物品),其他統統丟掉”,這句話令她一炮而紅。此后十余年,她陸續出版多本收納書籍,Netflex邀請她拍攝真人秀,《時代周刊》雜志將她評選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近藤麻理惠的兩檔真人秀
《麻理惠的整理秘訣》《麻理惠的怦然心動之道》
但在近期,這位收納女王卻突然決定放棄一部分整理工作,她在媒體活動中表示,當了三個孩子的母親后,她感受到孩子對家庭整理的巨大威脅。
她稱:“我的家很亂,但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我覺得這樣做(放棄部分整理工作)也沒什么問題。”
近藤麻理惠放棄整理的言論,被不少網友理解為“擺爛”、“翻車”,有人提議,既然收納女王都放棄了收納,普通人也不必堅持以收納和斷舍離為代表的極簡生活。
“Less is more”一度是都市青年們奉為圭臬的金句,但在今天,青年人開始認真思考,扔掉諸多物品后,自己真的更快樂了嗎?

收納女王,和她的整理魔法
黑色過肩發,齊劉海,穿著款式得體的連衣裙,笑起來眼睛瞇成月牙狀,這位看上去清秀嬌小再平凡不過的日本女孩,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收納整理熱潮。

近藤麻理惠早期照片
2011年,她所寫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一經出版便大獲成功,成為日本主婦們人手一本的收納圣經。
書中,近藤麻理惠提到了自己獨創的“怦然心動整理法”,這種收納方法并不復雜,其精髓是:所有物品要按照“衣服-書籍-文件-雜物-紀念品”的先后順序分類,整理時果斷舍棄不合適不想要的東西,只留下觸摸時能讓自己心動的物品。
整理時,她建議人們一件一件地觸碰家中的物品,如果哪個物品能為自己帶來“溫暖而正面”的感覺,那么這就是值得珍藏的東西。反之,則是無用之物,需要統統扔掉。

近藤麻理惠的收納方法受到不少日本人的推崇和模仿,不久后,這本書被翻譯成44種語言,全球銷量超1300萬冊,同樣受到了中國及歐美國家讀者們的高度評價。
人們將她的收納方法運用到日常家務整理中,將“近藤式收納”視為收納的最高標準,甚至無形中推動了收納師這個行業的發展。
她似乎真的具有某種“魔法”,無論多么亂的房間,經過她的手,總能煥然一新。
麻理惠說,自己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家庭主婦,5歲開始閱讀主婦類生活雜志,15歲開始研究自己獨創的整理法,這些年的工作就是幫顧客整理他們的家和辦公室。
在真人秀《麻理惠的整理秘訣》中,她拜訪八位處于特殊時刻的主人公,其中有生育多孩后搬進狹小公寓的夫婦,有剛剛喪偶不忍心處理亡夫遺物的空巢老人,也有想要改變生活方式的年輕情侶。
靠著傳授收納房間的技巧,麻理惠改造了一個個干凈整潔有秩序感的空間,家庭環境的改變,也讓主人公們重新審視自己和房屋的關系。
據記載,近藤麻理惠的顧客們共運走超過28000個垃圾袋,扔掉100萬個以上物品。而這僅僅是多年前的數據,只記錄了麻理惠直接服務過的顧客,沒有包含受其觀念影響的普通讀者。

《麻理惠的整理秘訣》
近藤麻理惠和她的整理魔法,為何能跨越語言、種族和文化,影響各個國家中青年人的生活方式,離不開以下幾層因素: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居住環境更整潔。家是最能讓我們放松的地方,沒有人愿意長期住在又臟又亂的房間,比起襪子雜物堆積如山,多數人都會希望居住空間明亮而清爽。
其次,麻理惠的收納法中,將家務整理和“魔法”“怦然心動”等詞匯聯系在一起,削弱了以往家務整理中苦和累的一面,為家務勞動增加了幾分儀式感。
她始終強調物品和人的連接,不同于斷舍離中的應扔盡扔,而是鼓勵人們有選擇地扔,既能實現當代人需要的極簡生活,又保留了對自己而言值得珍藏的物品。
“真正的人生,從整理開始”,這句話像是含有某種魔力,吸引著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群,逐漸養成了整理收納的興趣和習慣,放大了家務整理中心靈療愈的屬性。

風靡全球的極簡主義:扔,還是不扔
近藤麻理惠和她的收納整理法之所以擁有這么大影響力,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進入21世紀后,極簡主義從小眾藝術風格變成大眾爭相效仿的生活方式。
無論是近藤麻理惠創造的“怦然心動整理法”,還是山下英子提出的“斷舍離”,都屬于極簡主義中的一種生活方式,本質是鼓勵人們丟掉“不必需、不合適、過時”的物品,過簡單清爽的生活。

《我的家中空無一物》
極簡主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曾是一種前衛的藝術派系,特點在于極力追求簡約設計,這種藝術風格給不少品牌帶來過靈感,比如日本著名設計師三宅一生、雜貨品牌無印良品、以及全球手機市場銷量占比之首的蘋果手機。
但如今,極簡主義逐漸被人們賦予了更多內涵,成為一種在青年群體中流行的生活方式,他們抵抗物欲和消費主義,避免浪費行為,用盡量少的家具,讓生活盡可能簡單化。
當一種生活方式開始突破圈層、文化和種族,影響這個世界上的多數人,引發全世界的共鳴,那么它的流行,往往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和普通人的生存現狀息息相關。
歷史上,我們的先輩沒人向往極簡生活,農耕社會的自給自足,讓一代代中國人養成囤積財物的習慣,經歷過物資匱乏年代,他們對“有備無患”這個樸素的生活哲學深信不疑,囤的東西越多,內心的安全感越足。
然而,到了21世紀,人們后知后覺地發現,每個家庭擁有的物品遠遠超過他們的需求。
多數中國家庭都存放著直到過期也用不完的米面糧油及衛生用品。而在歐美國家,這一現象愈加嚴重,曾有報道稱,美國家庭平均擁有超過30萬件物品,英國孩子們的平均玩具超過238件,他們源源不斷地在家中積攢物品。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到了這些年,工作和住處的頻繁變動,讓很多生活在都市的年輕人不斷游離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人們的住所越來越狹窄,一次次的租房搬家,也是年輕人無法像父輩那樣養成囤積習慣的重要原因。
極簡主義和以“舍棄”為核心的收納法則,才是此刻最契合現代人需求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這三年,年輕人不再瘋狂“剁手”,意識到生活中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并不多,開始學習抵抗消費主義,以低物欲的姿態,對抗都市生活的高壓力。

豆瓣上有很多極簡主義相關小組
超過10萬人自發聚集在豆瓣上討論極簡主義、反消費主義以及無痕生活,抖音、小紅書也陸續出現網紅博主分享自己的極簡生活vlog,在這些視頻中,他們住在空蕩蕩的房間,用著盡可能少的物品,謹慎支出每一筆生活花銷。
不少人堅持極簡生活后,的確重建了生活的秩序。用著盡可能少的物品,讓他們收獲了內心的平靜。

《我的家中空無一物》
但隨著極簡主義在社交平臺的廣泛傳播,以及其本身定義的模糊性,風向慢慢轉變,部分網友在用極端的方式踐行極簡主義,連生活必需品也會扔掉,挑戰“每天扔一件衣服”“500塊錢過一個月”,過著諸如苦行僧般的生活。
關于“極簡主義”的討論中,也開始出現略顯刺耳的聲音。
有人說,所謂的極簡主義,跟消費社會鼓勵購買囤積的本質相似,都是一種流于表面的跟風行為。丟掉現有物品后,極簡主義者們還會購買價格昂貴的極簡風格單品,造成了扔和買之間的無限循環。

極簡主義代表人物喬布斯,
看似簡約的風格,每樣單品貴得令人瞠目結舌
有人在堅持極簡生活后也發現,自己非但沒有變得更快樂,買每樣東西都要思考其必要性,反倒造成了新一輪的精神內耗。這些問題藏在看似輕松的極簡生活背后,讓大眾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態度愈加兩極。
支持者們認為,極簡主義者是物欲橫流的消費社會中,懂得獨立思考的清醒人士;反對者則認為,扔東西并不能解決煩惱,極簡主義不過是另一種用來自我標榜的標簽。

取舍之間,找到平衡
選擇過怎樣的生活,終究是個人選擇。而這個選擇,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跟隨際遇的變化而變化。
早在兩年前,近藤麻理惠就在個人網站上發過帖子,提到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她就發現自己無法像以前那樣堅持整理,陷入愧疚和自責中,無法原諒自己。

近藤麻理惠和孩子們的合影
到了第二個孩子和第三個孩子出生,她比以前更忙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也逐步接受了不能每天整理的事實。
“當我看到孩子們一起玩時,給我帶來了很多快樂。我沒有專注于雜亂的房間,強迫自己當場清潔,而是專注于我在那個時刻感受到的喜悅。”
近藤麻理惠宣稱放棄部分整理工作時,表示未來想將更多時間留給和家人相處。
有人說,近藤麻理惠放棄整理的態度,是一種擺爛。
恰恰相反,這才是對“怦然心動整理法”概念的拓寬。
在那本令麻理惠一舉成名的書籍中,很多人記住了她的收納理念,卻忽略了這種收納方法的本質,不是為了扔而扔,而是:
舍棄那些不能讓你快樂的東西。
對于此刻的她而言,“收納整理”本身,或許已經變成需要舍棄的東西。
近藤麻理惠在那本書的后記中提到自己對整理的看法:
“就算不進行房間的整理也沒關系,當下的社會中不懂得整理的大有人在。”
“整理作業應該盡快結束,因為整理并不是人生的目的。”
在今年出版的新書《近藤麻理惠在家的生活之道》中,她進一步詮釋了自己如今對整理的理解,追問讀者們,“整理意味著要處理生活中的所有‘東西’。那么,你真正需要整理的究竟是什么?”

近藤麻理惠和家人的合照
“真正需要整理的是什么”,也是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需要整理的并不只是房間和辦公室,也可能是一份缺乏成就感的工作,一個不太好的生活習慣,或是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近藤麻理惠放棄部分整理工作的新聞被報道后,文化名人馬家輝發了條微博,他認為怦然心動收納法的關鍵在于排序,而人生的關鍵詞也是排序,“在不同階段,不同處境,對人事物有不一樣的擺放次序”。
他認為,只有學會排序,才能獲得快樂。

馬家輝微博截圖
“學懂排序,難,然而再難也要把它學懂”
或許從來沒有什么整理“魔法”,整理的最大魅力在于,快節奏生活中,人們終于可以暫時停下前行的步伐,專注于內心的小小世界,有時間重新審視自我了解自我。整理或不整理,從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舍棄讓自己不快樂的事物,在取舍中找到平衡,才是獲得快樂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界面文化《連近藤麻理惠都放棄整理了,你還信奉極簡主義嗎?》
2.三聯生活周刊《生完三個孩子后,日本收納女王要放棄整理了?》
3.利維坦《極簡主義真的能讓我們更快樂嗎?》
4.外灘Thebund《教人斷舍離的整理女王也開始賣貨,大家就怒了》
原標題:《日本最紅家庭主婦:放棄收納,我找回了快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