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推動兒童肝移植技術發展,夏強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滬舉行

周慧琳在會見時指出,夏強同志帶領團隊極大推動了我國兒童肝移植理論和技術體系的發展,推動仁濟醫院成為“全球最出色的兒童肝移植中心之一”,成為國際前沿醫療領域的領跑者,全市各級黨組織要結合即將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落實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三年行動計劃,廣泛開展向夏強同志學習活動,學習他“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進取精神,“勇于開拓、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不懼挑戰、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不計得失、忘我工作”的奉獻精神,為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加快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夏強同志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肝臟外科主任,他帶領團隊歷經14年,攻堅克難,奮勇拼搏,實現肝移植手術從零起步到刷新世界紀錄的飛躍,連續七年肝移植手術量居全國首位,連續七年兒童肝移植手術量居世界首位。夏強同志不僅用妙手仁心挽救了一個個生命,一個個家庭,還創建了嬰幼兒活體肝移植慈善平臺,并培養了一支技術過硬、大愛無疆的團隊,成功打造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海醫療服務品牌。
報告會上,仁濟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閔建穎作了題為《仁術濟世新篇章,健康中國新輝煌》的報告,仁濟醫院肝臟外科黨支部書記、科副主任張建軍作了題為《七年世界第一是怎樣煉成的》的報告,來自廣州的肝移植患兒家長代表陳東寧作了題為《千千萬萬孩子的生命守護神》的報告,《文匯報》首席記者唐聞佳作了題為《百折不撓與死神搏擊的奮斗者》的報告,夏強同志作了題為《為每一個生命,奮斗無悔》的報告,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了夏強帶領團隊創新創業、無私奉獻的經歷和故事。
來自上海市的醫務工作者代表、高校青年學生代表、各區基層黨員干部代表及社會各界代表約800人參加了報告會。據悉,主辦方將在相關網絡平臺播放報告會實況,作為上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實踐的重要內容,并將報告會實況內容配送至全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進一步在全市營造學習先進,矢志奮斗的良好氛圍。
【側記】
2011年9月,陳東寧的雙胞胎女兒璇璇、瑤瑤出生了,萬萬沒想到,出院回家不久,瑤瑤粉嫩的小臉慢慢變黃了。“她出現了黃疸,我們馬上去醫院檢查治療。很不幸,就在她出生56天時,她被確診為膽道閉鎖。”當時,全家被一下子推進了深淵。
隨后,瑤瑤進行了一次“葛西手術”,“醫生說,這個手術只是臨時建立一個通道,為肝移植爭取時間。術后沒能退黃,看著她的眼睛、小臉、渾身皮膚越來越黃,她那小小的肚子鼓得像個氣球,我覺得有一把刀在我心上不停地割著。”
陳東寧和丈夫抱著她跑遍了廣州所有醫院,不僅看西醫,還看中醫。“喂她喝中藥時,她因為藥太苦而大哭起來,我們一邊流眼淚一邊硬灌她喝,幻想著多喝一口也許就有奇跡發生。”那時,陳東寧和丈夫整晚整晚睡不著,瘦了一圈,全家陷入冰冷的絕望之中。
后來,通過在一個患兒家長群里的消息,全家找到了希望,這個希望就來自上海仁濟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夏強。
沒有半點猶豫,他們直奔上海。陳東寧也感到幸運之神已來,“說來也奇怪,就在那時,女兒忽然會開口叫人了,也許她預感到,上海將是她重生的地方。”
經過供體檢查,丈夫的指標全部合格。“手術會成功的,我們可以給這個孩子第二次生命。”夏強當時跟陳東寧說的這番話,給了他們全家一劑強心針。
2012年8月23日,手術從早上7點到傍晚5點結束。“到中午肝切手術做完,護士要我看一看女兒身上切下來的病肝,因為膽汁淤積,孩子的肝臟整個是墨綠色的。”這個顏色讓陳東寧難忘,聽到夏強那一句“手術很成功,可以放心了”,她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手術后,她的老公先從隔離病房轉到了普通病房,而女兒還要呆在隔離病房觀察,但透過視頻,陳東寧看到:糾纏女兒那么長時間的黃疸終于徹底消失了,她的臉蛋紅撲撲的,大大的眼睛如此閃亮,全身皮膚恢復了出生時的粉嫩。她還喜歡笑了,一睡醒看到媽媽就笑。
陳東寧坦言,或許是女兒從小在醫院里的緣故,一點也不怕白大褂,護士們常抱著她走來走去。“她特別喜歡夏醫生,每次夏醫生來查房時,總會拍拍她的頭、摸摸她的小臉。不僅是我女兒,病房里每個孩子都喜歡夏醫生,因為夏醫生總是那么溫柔細心,他每天來查房至少三次,有時很晚了,他還不放心,要過來看看孩子們,給這個孩子把小被子拉上來,為那個孩子墊一個小枕頭。他對我們家長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放心吧,孩子很好’。”
在陳東寧眼里,這是所有患兒家長心中最動聽、最難忘、最感激的話語。如今,瑤瑤已經7歲了,可以像正常孩子那樣和姐姐一起上學了。
今年3月,在中央電視臺“2017全國十大最美醫生”頒獎典禮上,瑤瑤全家人都上臺給夏醫生頒獎。臺下,瑤瑤告訴媽媽,她想再摸摸夏醫生的臉,但在臺上不好意思。媽媽問她為什么喜歡夏醫生?她說:“因為他很帥,夏醫生最帥,他比爸爸還帥。”
而陳東寧也永遠記得那次在頒獎典禮上,夏醫生說的一句話:“希望我們全國的醫務同道,還有我們全社會的愛心人士、慈善機構,大家攜起手來,幫助這些孩子戰勝病魔,我們大家一起開啟他們原本就應該有的一個美好的人生。”
還有一幕讓陳東寧難以忘記,當夏醫生了解到她家條件不好,就馬上通過醫院慈善基金,減免1/3的手術費用,費用共有4萬多元,“這對我們家,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很多很多像我們這樣的家庭,都得到過他的幫助。”
陳東寧代表了14年來1300多名肝移植患兒家長的心聲。

同為患兒家屬的邱天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眼里的夏醫生有著信仰和理想,“他每天很早就來上班,很晚才回家,連續四五天呆在醫院,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像是為了一種信仰在活著。”
肝臟外科醫生邱必軍是夏強的研究生,他記得夏強說過的一句話,“對待每臺手術都要像對待第一臺手術一樣,對每個病人的情況和指標都要記在心中。”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血液科醫生陳勤奮同樣被夏強醫生的事跡所感動。“他是上海醫生的驕傲,他總會在下了手術臺之后,習慣性地守在患兒身邊,這是醫生的一種職業幸福感,看著病人一點點好起來,他愿意從白天守到黑夜,別人或許會覺得很辛苦,但作為醫生,他會覺得辛苦是值得的。”
“夏醫生是自己的偶像,學習的榜樣。”來自同濟醫學院的研二學生莊儒麟說,“醫學的學習過程需要慢慢積累,也會經歷失敗,但貴在不放棄。看到夏醫生沒日沒夜地手術,同時還一邊做著科研,不斷推動技術創新,我能體會到這種艱辛。我希望能夠像夏醫生那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更多的患者,分秒必爭地去挽救生命邊緣的人,這是醫生這份職業最偉大、最閃光的地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