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環境視角解讀:為減少超級細菌,世界須減少污染 | UNEP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報告
【中國綠發會訊】2023年2月7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于內羅畢發布了一份關于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環境層面的影響報告——《備戰超級細菌:加強環境行動——用“同一健康”方法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該報告指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已經對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健康以及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

(圖源:Pixabay)
到2050年,由于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每年可能有1000萬人死亡,與2020年全球癌癥死亡率持平;
關鍵經濟部門的污染助長了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發展、擴散和傳播;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經濟損失可能導致到2030年GDP每年至少下降3.4萬億美元,使24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
減少制藥、農業和醫療保健部門造成的污染對于減少超級細菌(已對所有已知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菌株)和其他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出現、擴散和傳播至關重要。這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于2023年2月7日發布的一份關于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環境層面的報告的關鍵信息,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已經對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健康以及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
在巴巴多斯(Barbados)舉行的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發布了該報告,題為《備戰超級細菌:加強環境行動——用“同一健康”方法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它呼吁采取多部門的“同一健康”(OneHealth)對策。這符合四方聯盟的工作,包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或OIE)。
同一健康全球領導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小組主席米亞·阿莫爾·莫特利(Mia Amor Mottley)總理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環境危機也是一場人權和地緣政治危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天發布的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報告是另一個不公平的例子,因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危機不成比例地影響著全球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繼續致力于扭轉這場危機,提高認識,并將這一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問題列入世界各國的議程。”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發展和傳播意味著用于預防和治療人類、動物和植物感染的抗微生物藥物可能會失效,現代醫學甚至無法治療輕微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據估計,2019年,全球127萬人死亡直接歸因于耐藥性感染,全球495萬人的死亡與細菌性的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相關(包括直接歸因于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死亡)。
預計到2050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每年將導致1000萬人死亡。這相當于2020年癌癥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數。預計到2030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經濟損失將導致GDP每年至少下降3.4萬億美元,使24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
地球的三重危機帶來了更高的溫度和極端天氣模式、改變其微生物多樣性的土地利用變化以及生物和化學污染。所有這些都有助于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發展和傳播。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英格爾·安德森(Inger Anderson)表示:“空氣、土壤和水道的污染破壞了人類享有清潔健康環境的權利。同樣導致環境退化的驅動因素也在加劇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問題。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影響可能會破壞我們的健康和食品系統。減少污染是邁向零饑餓和健康的又一個世紀的先決條件。”
該報告強調了一整套綜合措施,以解決環境惡化和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加劇的問題,特別是解決環境衛生、污水、社區和城市垃圾等主要污染源。
為了防止和減少此類污染物,至關重要的是:
建立健全和連貫的國家一級治理、規劃、監管和法律框架,并建立協調和協作機制;
加強全球努力,改善水的綜合管理,促進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以限制環境中抗微生物藥物的發展和傳播,減少感染和對抗微生物藥物的需求;
加強將環境因素納入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國家行動計劃,并將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納入與環境有關的計劃,如國家化學污染和廢物管理方案、國家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規劃;
建立環境樣本中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良好微生物指標的國際標準,該標準可用于指導風險降低決策,并為遵循此類指導制定有效激勵措施;
探索改變投資方向的備選方案,建立全新的和創新的金融激勵措施和計劃,并提出投資理由,以確保可持續的資金,包括分配足夠的國內資源來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
環境監測和監督以及進一步的研究優先次序,以提供更多的數據和證據,并更好地進行目標干預。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需要“同一健康”這一應對措施,該措施認識到人、動物、植物和環境的健康是緊密聯系和相互依存的。預防是阻止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出現所需行動的核心,環境是解決方案的關鍵部分。全面協調地加強“同一健康”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環境行動將減少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對人類和自然的風險和負擔,并有助于應對三重地球危機。
此文來源于“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