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最短恐怖故事:被當眾表白

2023-02-15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蘇七年 果殼

有多少人會選擇到公共場所,拿上玫瑰花和包裝精美的禮物當眾表白?

這個標題確實有點油膩了…… | 抖音@齊魯晚報·果然視頻

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當眾表白被分為兩種情況:兩情相悅就祝雙方百年好合,一廂情愿那就是眾矢之的。

單方面當眾表白類視頻的主流評論區 | Bilibili@快看視頻video

后者會和很多糟糕的標簽綁在一起,比如說“道德綁架”、“自我感動”、“幼稚”等等。

除了單方面公開表白,還有許多糟糕的表白方式,日本網站Kireistyle Woman曾調查了476名女性,其中26%的人都經歷過印象深刻的糟糕告白,例如[1]:

那些糟糕告白(一)

告白的人說,“我想當你的小白臉”。

突然把工資單給我看,向我表白。

拿著簡歷告白,沒完沒了地說自己的條件,完全進入了結婚模式。

在早上5點收到告白短信。(可能是想表示自己徹夜未眠想得深沉?)

雖然和一位同事只是打過照面從來沒說過話的關系,但收到了對方的告白長信,提到了很多事情,很嚇人。

在電車上一個陌生男人用震耳欲聾的聲音向我告白,“我暗戀你很久了,當朋友也行,請和我交往吧”,我很害怕地假裝說自己已經結婚了,很長一段時間不敢一個人坐電車。

我們周圍也有類似的故事,果殼編輯部的大家就踴躍貢獻了諸多例子:

那些糟糕告白(二)

半夜一兩點往宿舍打電話表白,喝醉了,把全宿舍的人都吵醒了。

我同學被男孩子表白,堵在公園的橋上,不同意就不讓她過去。

我朋友上學時有男孩跟她表白,她不同意,結果那個男孩當眾抽了她一巴掌,還霸凌所有跟她關系好的男生。

有人看上我舍友后每天蹲在宿舍門口觀察她,這期間沒人知道這人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他用忘帶手機的借口拿到我室友的手機,套到微信號后加微信瘋狂表白。

一個人加了我微信,說“我們一個姓,還都在朝陽區,很有緣,要不要處對象”。

這些糟糕表白的背后有些什么共性?為什么明眼人一看就沒啥好結果的糟糕表白,卻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呢?

糟糕表白,都糟糕在哪里?

最顯而易見的一個糟糕點是,這些表白完全忽視了被表白者的意愿。

比如當眾表白,就是讓對方暴露在公開的視野下,讓對方感到壓力,承受己方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這不符合人際交往里的禮貌和得體原則“使別人受損最小化,使別人獲益最大化”。

另一個糟糕的地方,就是對自身行為的強行合理化,比如“我都這么愛你了,你竟然敢不答應,我一定要懲罰你,一定要讓你答應我”。認定為“愛”付出的一切必須得到回報與獎賞,也就是被表白者的同意,這無疑是一種扭曲的錯誤觀念。

列夫·托爾斯泰:所有事情都可以輕易地被合理化,即使當這是可怕的錯誤時也不例外。 | giphy

糟糕表白者會有扭曲的信念,原因有二。一方面與其自身的人格有關系,過度自戀、沖動性高、缺少共情能力等特質都可能促使人單方面自說自話,不考慮對方的感受。

被拒絕之后惱羞成怒 | 律動心理

另一方面,社會層面的“真愛迷思”也可能助長糟糕表白的出現。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認為,這種迷思指的是[2]:

“真愛是永不褪色的激情之愛;如果你處于真愛之中,你應該與那個人結婚;如果愛情結束,你應該離開那個人,因為那不是真愛;如果你能找到合適的人,你將永遠擁有真愛。”

對真愛過于執著,外加對愛情虛幻錯誤的想象,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忽視對方實際的優缺點;認為對方“從來沒有真正地理解自己”;得到“真愛”前會固執追求,得到“真愛”后又很容易回避問題、用暴力或冷暴力強迫對方符合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等[3]。

完美的真愛不過是一種幻覺 | keepcalms

在愛情故事的模板中,“追求類”、“一見鐘情類”的故事特別多。但這些敘事往往只提到“王子對公主一見鐘情,通過鍥而不舍的追求,公主終于愛上了王子,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卻從來沒有提到過,他們婚后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如何具體地度過每一天。“幸福”在這里脫離了實際,是空洞的,無經驗的。

并且有些行為(強吻沒有知覺的女孩,趁仙女洗澡偷走她的衣服)一旦打上“為了真愛”的標簽,就很具有迷惑性,甚至被當成“用情至深”的例子流傳后世。家長反對還能成為戲劇性的來源,為故事附加上“反抗家長威權”的光環。

如果不喜歡,我覺得被表白者把蠟燭一腳踢飛也沒啥問題 | 荔枝新聞

這些故事中,追求者有發聲,雙方家長有發聲,但唯獨被追求者本身的意愿被忽視了。過于強調愛情神話,忽視了戀愛關系其實是雙向的這件事,就會引發這種糟糕告白。

更糟糕的是,身處東亞文化圈的我們,經常不擅長反抗,缺少拒絕糟糕告白的實踐手段。因為文化要求人們考慮對方的感受,卻很少告訴我們,如果對方不遵守這條潛規則、不考慮自己的感受,自己怎么應對。

考慮對方心情的委婉拒絕,卻變成了“無法拒絕”

東亞文化特別注重對方的想法,考慮對方的感受,會盡可能表達跟對方一致的觀點,避免分歧公開出現。這種“盡可能保持人際和諧”的潛意識,導致拒絕會特別艱難,不能直接說“不”,必須用極度委婉的說法表達出來。

這種委婉的背后,其實是一種高語境文化[4]。

在高語境文化中,人們通常不直接說出他們的意思,而是通過非語言行為(表情、眼神、動作)、暗示、隱喻等方式傳遞信息,注重的是交流語境;

與之相反,在低語境文化中,人們通常使用更明確的表達和更直接的溝通,以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和理解,注重的是信息本身。

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的區別 | 英語島

高低語境對我們思維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比你想象中大得多。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是不同語言中的否定疑問句。

比如“你不喜歡我嗎?”,中文里的回答模式是“是的,我不喜歡”,或者說“不,我喜歡你”。

如果換種方式,說“不,我不喜歡你”,就會顯得非常生硬,而“是的,我喜歡你”更是讓我們難以理解這人到底是想表達什么意思。

不仔細想是有點暈 | giphy

有點繞?看英文更繞!因為它的表達方式跟中文是反著來的,這是無數學生學習英文時難忘的痛。

學生們需要被多次提醒,“Don't you like me?”不能說“Yes,I don't”,而應該說“No,I don't”,不管對方語氣怎樣,不管對方是不是在用反問暗示情緒,都只針對“喜不喜歡我”,做出是否的判斷。[5]

中文里體現的就是一種高語境文化思維,更強調上下文的語境,并且弱化可能存在的分歧,而英文中的低語境文化思維則會更就事論事一些。

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是“Yes,I don't”的思維模式所以不覺得奇怪,但實際上這種回答方式是很玄妙的。

非中文背景的人對中式回答的困惑程度,跟高中生對英文的困惑其實差不多,因為它其實糅雜了肯定與否定,堪稱中式委婉的精髓體現:我甚至要先“同意”你的部分看法,才能說出我真實的反對。

各種語言表達同意/不同意的話語,本來想說中文哪是這樣的,但想到對否定疑問句的回答我沉默了……[6]

雙方的語境文化要一致,否則會變成單方面霸凌

一般認為,我國整體上會更趨近于高語境文化,“一切盡在不言中”。與親密關系有關時也是如此,研究顯示中國人更傾向于非直接的交流方式。[7]

所以很多時候,面對當眾告白,被表白者甚至都不會說“我不喜歡你”,它太直接了,而是要說“下次”、“再說”、“我們私下溝通”,或是苦笑著雙臂交叉做出防衛姿態,并不停地把花和禮物推回去。

在這件事上高贊評論還是很公允的:人家姑娘壓根不愿意 | 抖音@杭州日報

如果不給對方留面子,直接了當地拒絕表白者的要求,可能會收獲一大堆社會壓力,比如被打上“冷酷”、“不近人情”的負面標簽,甚至得到 “裝什么清高”、“真以為自己多好看”等詆毀。

“無情拒絕”,很多時候其實就是直接拒絕、不留余地,這會被形容為“無情”、“高冷”,因為傷害到了告白者的赤誠之心 | Bilibili@阿吉說漫

所以會有專門的文章,來教導“給對方留面子”的拒絕方法,什么“我有喜歡的人”啊,“剛從上次戀愛的陰影中走出來不想戀愛啊”之類的……

有時候,就算對方讓自己很困擾,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也還是要給對方留面子…… | 新浪女性

含糊、委婉、留有余地的拒絕用語,碰上死乞白賴的告白者,就有點像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前者遵循高語境文化的規則,考慮對方感受,另一方卻使用低語境文化的規則, “你沒直接拒絕,我就當你答應了”。

對方永遠以為自己還有機會,永遠想要一個肯定的回答。脫離語境后有多重解讀空間的回答,也有可能在事后被曲解,成為倒打一耙的證據。

還要怎么直接拒絕?直接說“我不喜歡你”,有時都能被強行曲解成“先試試說不定以后就喜歡上了” | 抖音@杭州日報

表白不是一個人硬拖另一個人表演出的舞步,而是雙方形成默契后不失分寸你來我往的交手。更直白一點,表白是雙方喜歡彼此的結果,而非讓對方喜歡上你的手段。

這句話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版本的隱喻,那就是“表白是最終勝利時的號角,而非發起進攻的沖鋒號”,雖然它指出的方向大致正確,但我個人認為這個暗示“進攻”、“攻克”的比喻也很糟糕。

戀愛并不是戰爭、任務、攻略或占有,表白成功永遠不是某種值得炫耀的戰功,戀愛中的對方也不會是你拿下的某種戰利品。

等到越來越多的人能真正明白,彼此對等與尊重的親密關系到底是什么的時候,相信情人節垃圾桶里的公開表白失敗的玫瑰花,也會越來越少吧。

參考文獻

[1]女性に聞いた!引いてしまった男性からの愛の告白「メールで朝5時に告白」「ひもになりたい」-キレイスタイルニュース.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s://kireistyle-woman.com/news/wedding/contents/70178

[2]The Myth of True Love - Carolina Sex Therap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rolinaswc.org/the-myth-of-true-love

[3] Park, W. (2019). The dark side of believing in true lov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90211-the-dark-side-of-believing-in-true-love

[4] Korac‐Kakabadse, N., Kouzmin, A., Korac‐Kakabadse, A., & Savery, L. (2001). Low‐and 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 patterns: towards mapping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8(2), 3-24.

[5] When “Yes” means “No”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23). Retrieved 13 February 2023, from https://www.uglobaleyes.com/single-post/2018/10/31/when-yes-means-no-i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6]How different cultures say “I disagree”. (2013). Retrieved 13 February 2023, from https://qz.com/117519/how-different-cultures-say-i-disagree

[7] Ge, F., Park, J., & Pietromonaco, P. R. (2022). How You Talk About It Matters: Cultural Variation in Communication Directnes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53(6), 583–602.

作者:蘇七年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灌南县| 武鸣县| 鄯善县| 手机| 南城县| 临邑县| 镇雄县| 鄂托克旗| 平南县| 岗巴县| 罗甸县| 普洱| 安塞县| 达日县| 吉木乃县| 岗巴县| 长垣县| 博兴县| 阿勒泰市| 红原县| 华安县| 双柏县| 临沭县| 北宁市| 玉树县| 漳平市| 婺源县| 梨树县| 南投县| 葫芦岛市| 碌曲县| 松潘县| 应城市| 嵊泗县| 碌曲县| 涪陵区| 仪陇县| 崇仁县| 犍为县|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