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反脆弱體質
今天,給大家解讀樊登老師講過的書《反脆弱》。
不確定的時代下,變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會好好利用它。
提高反脆弱能力,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才能發現機遇,走出困境。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一女孩突然被裁員,坐在路邊崩潰大哭。

(圖源網絡,侵刪)
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各種變數,穩定工作說不定哪天就沒了;
相戀的愛人,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分手。
這就像《反脆弱》中所說∶
“生活中充滿‘黑天鵝’事件,很多表面上看起來很穩定的事情其實很脆弱,隨時會發生變故。”
對于各種變故,若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往往會承受各種痛苦。
因此作者在書中強調:
“寧愿做愚鈍但具有反脆弱性的人,也不做極其聰明但脆弱的人。”
因為擁有反脆弱能力的人,會在一次次的變故、風險中,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堅韌。
就像尼采所說: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我有一個朋友在被稱為“鐵飯碗”的事業單位上班,別的同事手里經常拿著的是一壺茶,只有她經常拿著的是不同的書。
同事都笑話她,考個證也不會提拔,也不會多發工資,還裝個寒窗苦讀的樣子有什么用。
這樣被嘲笑了幾年,同事手里拿著的還是一壺茶,而她卻已經手握好幾個專業技能證書。
的確,工資沒有漲,但是長在她腦子里的能力,印著她名字的證書卻是她的安全感。
后來單位改革,曾經笑話她的同事大多出局了,而她不僅沒有被裁員,反而得到更好的崗位。

生活就像大海,表面上看風平浪靜,私底下卻暗流涌動。那些看起來穩定的工作生活,實則充滿意外。
就像前段時間,有報道說惠普公司因電腦的銷售額下降,考慮到公司盈利問題,將在未來三年裁員4000到6000人。
世界也好人也罷,都是脆弱的,隨時會面臨各種突發事件。
因此要懂得居安思危,不因當下穩定,忽視未來的不確定性。
在意外還沒發生前不妨想想,當下的穩定能持續多久,若哪天穩定被打破,自己是否可以應對?
若答案是否定的,那當下的自己就很脆弱,經不起變故的折騰。那如何讓自己變得有反脆弱性呢?
在《反脆弱》中,作者塔勒布提到一個杠鈴策略,就是我們要在杠鈴的兩邊都做好準備,避免出現變故時一無所有。
日常利用業余時間,多學習一項或多項新的謀生能力,這樣就能給到自己多個選擇的機會。
當我們具備更多的選擇權時,就擁有了反脆弱性的能力,不會因為變故讓自己陷入絕境之中。
人千萬不要被表面的穩定蒙騙,而要未雨綢繆,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修屋頂,刮風下雨時才不會被淋濕。


成長過程中,我們受到的教育理念是:做事要小心謹慎,不要犯錯等等。
然而古人有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一個人,總會有出現差錯的時候,但人不應害怕犯錯,而要從錯誤中成長。
若一個人不敢犯錯,就像易碎的雞蛋,經不起任何碰撞。
在《告別平庸》一書中,作者說她剛從事外貿工作時,由于對一些專業術語不是很了解,把一個配件的材質理解錯誤,導致最后做出的樣品跟客戶要求的相差很大。
她主動承擔下錯誤,拿著辭職信找到主管。
可沒想到主管并不同意她辭職,還很有耐心地說:
“想要學東西,就不要怕犯錯。你一個跟單員能捅出多大簍子?你認為天大的錯誤,都是在我們的掌控之內。”
主管沒有因為她犯錯而批評或辭退她,反而鼓勵她,讓她知道:
成長就是要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并借助錯誤成長的過程。
經過這次失誤風波后,她開始每天背誦專業術語,沒有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過,做事也變得更加積極自信;
每次犯錯都會總結經驗,漸漸學會了應對突發事件,懂得了規避風險,最后晉升到主管位置。
如果一個人每次犯錯就退縮,用逃避來面對問題,這個人是脆弱的,無法得到成長。
想要得到進步,就要敢于面對問題,找出原因,將其改正,避免今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作者塔勒布說:
若是能理性地進行試錯,將錯誤當成一種信息源,了解到什么是行不通的,漸漸地,就更接近有效的解決方案了。
這樣,每一次努力都變得更有價值,更像是一筆支出而非一個錯誤。
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說∶“一個不怕犯錯的人比一個不犯錯的人更優秀?!?/p>
人,不要把眼光局限在錯誤上,而應該看到犯錯能促進自己成長。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如何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某位網友的回答讓我記憶深刻:“他人評價,僅供參考。如有不爽,通通不理?!?/p>
生活中,每個人多多少少會受到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若無法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就會變得很脆弱,容易受到他人言語的影響。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說過一個案例,他有一位朋友在某家外企做高管,因為常常被領導說“不思進取,在吃老本”而感到很痛苦。
實際上他朋友并不像領導所說的那般差勁,反而是一個積極向上、認真努力的人。
但是因為經常被領導否定,從而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后來武志紅告訴他朋友,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投射概念,就是一個人會把內心對自己的攻擊,投射到外部的關系中。
這時他朋友才知道,領導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否定,其實是對他自身不滿的對外映射。
明白這一點后,他朋友開始正視自己的負面評價,不再急著去反駁或者證明自己。
一個人,不要從別人的口中了解自己,不因別人的幾句負面評價,就輕易懷疑自己,否定自身價值。

陶勇醫生說∶“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別人的評價,而在于自己的接納?!?/p>
一個具有反脆弱性的人,是不會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衡量自己的,而是把重點放在行動上,通過自己的作為來定義自身的價值。
就像在《反脆弱》中所說:
我們要把重點放在行動上,避開言辭,若是依賴外部的認可,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贊美等,那么這個人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傷害。
我們無需通過別人的言語來證明自己,更不能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把自己的價值所抹殺掉。
他人的言語不是衡量自己的標準,我們要給自己設置一個屏障,把別人的評價隔離在自身之外。
一個人,只有堅定不移地認可自己的價值,別人也才會認可你。

在希臘神話中,九頭蛇怪是一種住在勒拿湖里的生物,長著很多頭。
當一個頭被砍掉,就會重新長出兩個頭來,從而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反脆弱的能力就像是這只九頭蛇,讓人擁有屬于自己的復原力,從而抵抗沖擊,保持原狀,讓生活變得更好。
對于生活的各種變故,不會不知所措,還能從中獲利;
對于一次次的失誤,不會因此氣餒,而是不斷修正自己;
對于他人負面評價,不會心生懷疑,反能正視自我價值。
一個具備反脆弱能力的人,可以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保護自己免受不必要的傷害,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更優秀。
原標題:《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反脆弱體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