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軍祁觀〡誤判與“填坑”: 美國海軍的新空中打擊體系
取得冷戰“勝利”后,美國在享受“單極時刻”紅利的同時,是否在中長期軍事安全態勢上出現了誤判或“偏科”?是否低估了未來“戰略競爭對手”出現的可能性與發展速度?而這些誤判是否影響并體現為其后冷戰軍事裝備和作戰思路的發展?
一種觀點認為是的:美國將諸如制空、制海權以及陸上的常規力量優勢習慣性地視為既定前提,又由于在局部戰爭中一次次面對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的對手而愈發強化了這種習慣,低估了未來對手體系對抗潛力的發展。
無論是歸因于哪種因素,戰略、政治、經費抑或文化,這種認為美國后冷戰軍事預判出現偏科的觀點不妨可以稱為“坑論”。對于軍事安全環境的判斷、戰爭作戰方式的醞釀以及作為基礎的裝備發展都具有周期性、滯后性、延續性,調整與改變無法一蹴而就。而如果在一家獨大、放眼望去沒有對手時給自己挖的坑,很可能在對手出現后是填不上的。美國海上的制空、制海與裝備發展便是其中一例,而F-35C更是不斷引發口水的個案。

批評觀點認為美國高估了三軍通用型攻擊機的發展前途,低估了未來對手空中、防空和打擊海上載機平臺的能力。按照這種觀點,如果說空軍有F-22(雖然裝備數量太少了)而F-35可以專心完成它的攻擊任務,陸戰隊則本就是聯合攻擊戰斗機(JSF,F-35在選型競爭中勝出)項目的最大受益者,那么對于海軍來說F-35便是一個華麗而昂貴的錯誤,是冷戰后美國總體安全誤判給海軍挖的坑。
真是這樣嗎?筆者不太同意。F-35也許不是美國海軍最理想的選擇,但它與其他平臺一起正在悄然改變著美國海上空中作戰的游戲規則。

口水大戰不斷的F-35
如果要評比美國軍備發展史上倍受爭議的武器平臺,F-35“閃電II”一定榜上有名。從JSF到F-35,在戰略定位、戰術價值、成本控制、技術指標、工程管理、軍火外交等各個方面,被中國網友戲稱為“肥電”的F-35始終是紅黑榜上的常客,贊美與批評不斷。
最近一段時間,批評的火力主要集中在海軍型號F-35C,特朗普更是叫囂用相對便宜的、升級版的F/A-18E/F“超級大黃蜂”來取代很多人認為費效比不劃算的F-35C。而就在最近,美國國防部決定暫停接收F-35,海軍則加大了F/A-18E/F的后續升級和采購并期望加速預研下一代艦載機,國會也在最新的報告中對F-35C的能力發出了質疑。這一系列消息被一些人解讀為F-35過于雞肋甚至可能將被海軍拋棄的最新證據。
本專欄也曾對F-35做過簡評,單從其自身三軍通用平臺的屬性來看,不同軍種的任務要求對平臺的發展會造成沖突,但是當代和未來的軍事競爭不是簡單的平臺之爭,而是體系甚至超體系對抗。F-35在美軍未來的空中和海洋作戰體系中有它自己的定位,將與其他環節一起影響甚至改變戰場規則,而絕不是“肥電黑”眼中華麗卻不堪的跛腳鴨。
入坑的美國海軍?
關于美國海軍不滿意F-35C的說法由來已久。F-35C是不是美國海軍的“初心”?不是。美國海軍“入坑”了嗎?沒有。在美國海軍未來空中作戰的構想中,F-35C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很大程度上,F-35C的確是美國海軍冷戰后沒得選的選擇。對于這一兼顧了陸戰隊作戰需要的平臺,海軍的態度是有些曖昧的。認為美國海軍“入坑”的觀點批評它無法確保美國海軍的絕對空中優勢,無法有效抵消地區大國的區域拒止能力,就像美國國會最近一份報告稱其作戰半徑被中俄兩國的反艦火力的射程壓制。而另一方面,改進中的F/A-18E/F又被寄予厚望,再加上美國海軍發展無人化裝備的嘗試,F-35C的地位似乎有些尷尬。
雖然項目發展再三出現延后,但F-35C的服役還算按部就班地進行著。2010年6月首飛后,海軍打擊與空戰中心 (NSAWC,《壯志凌云》原型--海軍戰斗機武器學校所在地)和訓練中隊首先進行了換裝,進行測試、訓練和戰術大綱編寫。像F-35這種配置的戰機,財大氣粗、制霸全球海洋的美國海軍也是頭一回接觸,怎樣最大限度地發揮光電瞄準系統(EOST)和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在攻防中的作用,還需要摸索。2015年3月的美海軍《海上戰略》以及7月的《2016-2020年航海規劃》明確了對F-35C的支持態度。再到今年4月,美國海軍第147戰斗攻擊中隊(VFA-147)成為首個裝備F-35C的作戰單位。
總體來說,F-35C的服役進度要比另兩個型號慢。2015年7月,陸戰隊宣布F-35B達到初始作戰狀態(IOC),空軍于2016年8月達到IOC,而海軍預計將在明年初達到IOC(比預計晚了5年)。

那么最近美軍暫停接收F-35又是怎么回事?2017年,由于部件腐蝕,五角大樓也有過30天暫停接收F-35。在恢復接收時,該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但軍方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下簡稱洛馬)就解決方案達成了共識,并開始對全球部署的200余架F-35進行整修。今年4月的這次暫停接收與去年出現的問題有關,但更多是由于美國政府和洛馬之間的扯皮。由于美國政府在洛馬駐廠檢查中未發現問題,雙方對于誰來負擔維修技術人員的全球差旅和后勤費用爭執不下,五角大樓因此暫停了F-35的接收。
不過項目發展并未因此停止,軟件、發動機、測試等各方面的新合同依然一個接一個。例如進入6月以來,五角大樓與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更新了本批次20億美元的引擎供應合同;洛馬公司獲得了4.6億美元的驗證合同以利未來機體延壽。而在5月份,海軍與洛馬簽署了5.6億美元的技術設備支持與維護協議;BAE公司從洛馬獲得1億美元的F-35電子戰系統維護與替換合同;海軍與洛馬簽署2400美元的軟件開發、整合和支持合同。在F-35被暫停接收后的4月中下旬,洛馬公司獲得了4000多萬美元生產、配件與維護合同;美國國防部導彈防御局公開了在未來7年內將F-35納入反導偵測與跟蹤網的計劃;而三個型號的F-35在經過了累積9200個架次、1萬7千余飛行小時后,也在4月中旬基本完成了項目發展與展示階段(SDD)。
在完成行動測試與評估并由五角大樓做出定型決定后,F-35將開始全速批量生產,結束漫長而充滿爭議的項目研發過程(F-35目前一直處于初始生產狀態,總產量近300架,2017年產量66架)。

戰場規則的改變
其實美國海軍對于F-35C的定位一直是清晰的,那就是使其成為“高度爭議空域”的眼睛和耳朵。在地區大國區域拒止和反介入能力日益增強的背景下,F-35的任務就是依靠其隱身能力和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比其他平臺前出至更大的縱深,獲取敵防空火力和警戒偵察網絡關鍵節點的位置和信息,這將是美國“海軍一體化火控防空”(NIFC-CA)網絡有效運作的關鍵。
典型的作戰樣式將是這樣的:作為一款高度軟件化的戰斗機、“飛行的計算機”(3F批次之后),F-35C依靠強大戰場態勢感知能力所獲取的信息將被傳送給E-2D預警機;同時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對敵進行電磁壓制;此時位于敵人防空火力打擊范圍之外的E-2D將把F-35獲取的信息分享給航母打擊群的其他平臺,如“超級大黃蜂”機群和水面艦艇;后者將在較安全的距離上進行火力打擊。不僅如此,相對較強的戰場生存能力使得F-35C有可能持續在縱深空域活動,為后方空中和海上火力平臺所發射的遠程導彈提供末端制導。
這種一體化的作戰方式已不是前方“踹門”、后方火力跟進那么簡單,而是在美軍早期聯合戰術信息數據網絡(基于Link-16)基礎之上:更好地排除無效和錯誤信息對共享網絡的干擾;更進一步,使戰場態勢感知與火控能力在平臺之間實現共用而不僅是共享,以你發現我發射、我發射你制導為目標,提高體系作戰效率。這些任務背景能夠實現的基礎是F-35先進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隱身能力和強大的軟件配置。這方面的介紹與爭論已經非常多,本文不再贅述。

而為了實現這種新的艦隊打擊模式,F-35C的軟件也在不斷升級中。美軍目前所使用的Link-16通用數據鏈尚不足以支持F-35C前出到危險區域后傳輸數據時所需要的低截獲概率能力。而F-35項目硬件先服役、軟件持續完善的發展特點也意味著在判斷其能力、成熟度與未來戰場影響時需要用一種新的、動態的眼光。
搭配而非替換
F-35不便宜,升級后的大黃蜂又提升頗多,那么在海軍一體化火控防空網絡中,前者相對不大的采購數量和最近對后者的增購是否意味著美國海軍在兩者之間做著選擇?并非如此。二者是搭配而非替代關系。從超級大黃蜂的最新升級(第三批次,Block III)內容便可以看出美國海軍的戰略判斷。
波音公司自己搞了一款F/A-18的終極“魔改”,即“先進超級大黃蜂”,其中的重要指標包括大大提高隱身性能。但是對于美國海軍來說,這種錢花起來卻真正是消費比不高,第三批次“超級大黃蜂”的雷達截面積有所下降,但是程度有限。
升級重點除了大大增加機體壽命和降低維護成本之外,主要是在結構上:加裝保形油箱使其在避免增大風阻或雷達反射面積的同時具備與F-35C匹配的作戰半徑并解放武器掛架;在軟件和電子戰方面:提升傳感器配置水平使其具備更強的數據交互和處理能力。
在“艦隊演習2017”中,上述傳感器升級與多目標跟蹤瞄準系統已得到了初步驗證。第三批次服役后能夠大大提高與F-35C、E-2D預警機協同作戰水平,提高美國海軍的反區域拒止、反“射頻拒止”、對抗敵方隱身目標的能力。

總之,F/A-18E/F的戰斗力獲得提升不假,但與F-35之間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協作關系,二者都是美國海軍未來一體化防空制空網絡的環節。美國海軍這種裝備結構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戰略、經費、戰術、技術、工程管理、軍火政治、軍種政治與文化等等。而對于被美國視為競爭對手的國家來說,若要從戰略上做好應對準備,便要以整體和動態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裝備層面、行動層面與戰略安全判斷的關系。
堵上門的新挑戰
冷戰后的美國在軍事安全形勢判斷上享受過“單極時刻”的輕松,也面臨著新興大國競爭的沖擊。中長期的形勢判斷與作為戰略執行基礎的裝備發展都可能具有周期性、滯后性與延續性,一旦做出便不是輕易可以更改的。當后冷戰的美國眼中難以尋覓到對手時,誤判也許是難免的,“挖坑”也是難免的。但至少以F-35和美國海軍的空中力量轉型角度來看,“坑論”也許有些草率。

對于中國來說,要面對的是三型F-35同時堵上門的形勢,不僅是美國還有它的盟友。F-35這款飛行的計算機、傳感器,甚至自帶預警和指揮體系的機型對中國的海上和空中安全提出了新的課題。F-35即將開始批量生產,除了技術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問題會轉變為配件供應、生產、裝備后維護保養等問題,也就是如何維持戰備水平的問題(本專欄上一篇所提到的)。這將決定美國海軍新的空中作戰體系是否能夠發揮理論上的作用,這是后話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