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田鼠大嬸的日記》編輯故事

2023-02-08 1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策劃編輯《田鼠大嬸的日記》一書,讓我再一次深深認識到:不管時代怎樣變化,出版業態怎樣變化,出版人都要永葆文化理想和情懷,緊跟時代步伐,于“不經意”處發現打動人的東西,讓“隱藏”在人間的美好,通過編輯勞動,讓其像金子一般閃閃發亮。

歷經兩年,《田鼠大嬸的日記》2022年9月與讀者見面了。書甫一面世,社會反響之熱烈既在我的預料之中,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田鼠大嬸的日記》,裴愛明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記錄的是被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著的甘肅武威市民勤縣一個叫薛百呂家莊村的故事,一個叫裴愛民(筆名田鼠大嬸)的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村婦女用簡單樸素的文字寫下了365篇日記,記錄了我國大西北的農村(自然風物)、農事(勞作場景)、農人(生活場景),有黃沙漫天、日出日落,有苞谷麥子、辣椒南瓜,有磨面蒸饃、放鞭炮、燒社火……小小的村莊里一群可愛的人,他們用雙手誠實地勞動,揮灑汗水,與沙漠作伴,與黃沙為伍,快樂生活,內心豐富和充盈。書中蘊藏著大西北鄉村農民生活的本真,流露著西北鄉村人與人、人與自然純潔質樸、和諧共生的關系。

網絡結緣

2020年4月,因新冠疫情居家辦公的間隙里,我偶然看到發布于2018年3月30號的一條微博,配圖是開在黃土院墻外的幾枝杏花,構圖淡雅簡樸,是我喜歡的那一種,于是點了進去,關注到了博主“田鼠大嬸”。微博里,田鼠大嬸的文字樸素自然:初春,家門口的老榆樹發了嫩芽,黃土墻根下開了幾枝杏花;夏天的夜晚在屋頂上睡覺,聽著啾啾蟲鳴,數天上的點點繁星;秋天,村子里有人家嫁姑娘、娶新媳婦;晴朗的冬天,去沙窩里玩耍,過年村子里燃放鞭炮、燒社火……

起初,我以為這文字是一位文學工作者在此體驗田園生活的記錄,我就繼續翻看田鼠大嬸的微博,因為看得太過沉迷,以至于炒菜做飯的時候,腦子里還在想: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大嬸呢?她筆下偷偷啃食苞谷嫩苗的喜鵲是在田間跳躍的小精靈,春天里狂風揚起的沙塵暴是她的綠野仙蹤……

直到我翻完了田鼠大嬸從2011年9月到2020年4月發布的幾千條微博,我才知道,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她的村莊三面都被沙漠環繞,“三趟路口三趟沙,大風一起不見家”,是當地自然條件的真實寫照。48歲的她和丈夫種了二三十畝地,養育了一兒一女,兒子在蘭州工作,女兒在大連讀大學。這些年,年輕人都搬去城里了,她和丈夫依然堅守在莊子里。他們樂觀豁達,把勞動當歌唱,把生活釀成蜜。這樣有趣的農村大嬸,這么優美的文字,難道我們不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嗎?

西北之行

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9年聚焦“三農”;中國現代化,“三農”現代化是關鍵;全面小康,農民小康是關鍵。如果沒有田鼠大嬸及許許多多和她一樣的農民,選擇堅守故鄉故土,建設家鄉,播種希望,農業、農民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于是,我策劃了這樣一個選題:西北沙漠小村莊的農民,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講述他們的故事,記錄他們的農忙農閑、自然風物、四季變遷,記錄他們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們與糧食、與土地、與動植物的親善關系,彰顯勞動人民堅強剛毅、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時代風采,這也不正是我們出版人的文化情懷和使命擔當嗎?于是,我同編輯室的同人們商量并征求社領導的意見,獲得了他們的支持。

2020年10月中旬,我乘坐高鐵從武漢到蘭州,又坐綠皮火車從蘭州到武威,再從武威市區搭乘小巴士,一路輾轉,來到了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薛百鎮上新村呂家莊,映入眼簾的是黃沙、狂風。這樣一個貧瘠地方的一個普通勞動婦女,是怎樣做到能始終樂對勞動,樂對生活,堅持用鮮活的文字記錄生活,記錄勞動,傳遞真善美的?終于來到了田鼠大嬸的家,幾句簡單的交流,果然,田鼠大嬸就是我心目中的一個“她”,有著西北勞動者的淳樸和憨厚,但眉眼間明顯有捕捉生活細節的敏銳和靈氣。隨后,大嬸領著我參觀了他們的村莊、莊稼,詳細介紹了當地的民俗風情,熱情邀我品嘗她親手種植的土豆。

民勤之行,更堅定了我做“田鼠大嬸”這個選題的決心。大嬸的文字干凈自然,樸實無華,溫暖人心,大嬸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越發美麗——這樣的美,不是指光鮮、華麗的外表,而是有一個生動、有趣的靈魂。

編輯打磨

最初我想用散文集的形式,讓大嬸把僅有幾十字的微博文本擴充成幾百字到千把字的散文。反復思考后,覺得刻意擴充反而會失去文本原有的妙趣和意境。最終決定還是原汁原味地把大嬸的日記“搬”到書上,只在體例上再“創意”,使讀者感覺看書就像過日子,過一天就翻去一頁。全書按照(打)春、(立)夏、秋(風)、冬(至)四季,展現西北沙漠邊緣一個村莊里的自然景物、農忙農閑、風土人情,勾勒出一幅幅陌生而親切、樸實而浪漫、單純而有趣的西北鄉村勞動生活畫卷。全書按一年365天分為365個日記文段,一天一篇日記,短小、簡潔,也符合當下人們碎片化閱讀的習慣。

按照我的建議,大嬸開始了緊張的日記修改整理工作,由于大嬸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又是第一次寫書,也緊張也激動。微博、抖音里關注大嬸的人,包括他們當地的熱心人士也給她提建議,叫大嬸按照所謂的暢銷書的“套路”寫稿,大嬸猶豫著。我安慰大嬸:像以往一樣,不受外界干擾,本真記錄,安靜寫作。大嬸普通話講不好,我就通過微信用文字與她聯系溝通。大嬸白天要在田里干活,晚上才能寫稿。在這個過程中,大嬸還學會了使用電腦,經過一年多的修改、打磨,2022年春天,基本定稿。

翻讀大嬸整理后的稿件,文本富含的西北鄉村生活氣息,像一鍋香氣騰騰的煮熟的土豆,撲面而來。但只有文字,好像略顯單調了。為難之際,我發現大嬸2016年的一條微博里有蠟筆畫,于是我趕緊問大嬸,那幅畫是不是她畫的,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我喜出望外。在我的鼓勵下,大嬸又拿起蠟筆,創作出了一幅幅春耕地、夏揚麥、秋收苞谷、冬殺年豬的鄉村生活勞作圖。不久,幾十幅畫從她家鄉寄到武漢,包裹一打開,來自大西北的細沙掉了一桌子。幾十幅畫,雖然線條粗糙、略顯稚拙,但樸實清新、生趣盎然,充滿生活氣息,最后我們選了44幅,配入書中,努力為這本書錦上添花。

2022年4月份的一個上午,在田里干活的田鼠大嬸給我發來一段文字:“我就是個真真切切種莊稼的女人,我也喜歡我的莊稼,苞谷麥子土豆,我熱愛我的土地,我也享受種莊稼的四季,帶給我的不光是辛勞和收成,還有享受它們不同季節生長的過程和模樣,還有那些鳥兒和野草野花們,我都是懷著感激的心情和它們相處。”我再次被大嬸的文字和情懷震撼,這樣的文字,沒有對勞動和生活的無限熱愛是斷然寫不出來的,這段文字我們必須把它放在書上最醒目的位置。

《田鼠大嬸的日記》插圖

關于書名,我想了幾個,如,田鼠大嬸的四季、田鼠大嬸的村莊、田鼠大嬸的鄉親和莊稼、田鼠大嬸的日子、田鼠大嬸的日記。為此,我還征求田鼠大嬸的意見,包括文藝理論家王先霈先生、作家曉蘇先生的意見,他們也一致認為大嬸的文字干凈、生動、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好文字。曉蘇先生說,既然這本書是用日記的體例來呈現,干脆書名就用“田鼠大嬸的日記”為好。最終,我決定就用這個作為書名。

對于版式設計,特別是書的配色、版芯、留白、字體、字號,章節、文段之間的過渡等,我與美編反復磋商,對細節一一打磨。全書主體采用淺淡色調,四種鮮亮的色彩呼應四季,同時選取四個典型的形象(春燕、夏蟬、秋月、雪鹿)來代表四季變換,將一年四季、四幅畫卷嚴絲合縫地拼接起來,這樣呈現出來的是平平淡淡的鄉村勞動和生活場景,有播種、勞作、收獲和喜悅,豐富多彩且生機盎然。

美編羅明波老師在封面設計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采用了斜切護封和裸脊的設計,封面色調柔和,帶有泥土的清新和自然的芬芳。封面上的每一根線條,每一抹色彩,每一個形象(貓貓、土豆、玉米等),都彰顯出他的用心。羅明波提出需要大嬸的一張照片,正在田間勞作的大嬸就趁著間隙,叫旁邊的人用手機幫她拍了一張。于是,就有了本書扉頁上大嬸那張裹著粉色頭巾,曬成赭色的臉頰。

意料之外的反響

2022年9月底,《田鼠大嬸的日記》出版了,書一面世,即受到了讀者、媒體的熱捧。《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強國”平臺、央視、新華網、《中華讀書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甘肅日報》《河北日報》《西安日報》、澎湃新聞等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記者田巧萍輾轉聯系,深入采訪了田鼠大嬸,她在《武漢晚報》發表了一篇長達5000余字的深度報道,引起了“新聞人”的廣泛共鳴。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豐收季”欄目組來到大嬸家,制作了節目《“田鼠大嬸”的豐收日記,太有趣了》。出版家周百義在文章《河西走廊上仰望星空的“田鼠大嬸”》中寫到,田鼠大嬸在幾十年艱辛的農村生活中,以一個鄉村婦女的視野,追求詩和遠方,值得欽佩。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走中國西北角”接力采訪活動項目團隊被《田鼠大嬸的日記》一書深深打動,采訪了田鼠大嬸。網友們紛紛為田鼠大嬸的樂觀、豁達的品格點贊,為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為農民出書的理想和情懷點贊,為出版人踐行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點贊。

書出版后,地道鄉村農民田鼠大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張宏森給大嬸發來親筆信,高度肯定了大嬸在辛勤勞作之余筆耕不輟的精神,并邀請她加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甘肅省武威市婦聯組織召開《田鼠大嬸的日記》座談會,號召大家學習和弘揚田鼠大嬸裴愛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豁達樂觀的精神。田鼠大嬸家的小院子被設立為電商中心進農村示范點,她通過網絡直播助力當地農產品銷售。民勤縣融媒體中心組織帶領學生娃娃們拜訪田鼠大嬸,跟著田鼠大嬸寫日記。甘肅《學生天地》雜志開辟專欄“跟著田鼠大嬸寫作文”,《小演奏家》雜志連續刊登大嬸充滿生活氣息的畫作。

書出版后的3個月里,我也收到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文學愛好者的信件和電話,有農民、工人、教師、學生、小商販等。讓我感動的是,他們在平凡生活中,始終葆有對文學的熱愛、對寫作的堅持和對夢想的追求。

策劃編輯《田鼠大嬸的日記》一書,讓我再一次深深認識到:不管時代怎樣變化,出版業態怎樣變化,出版人都要永葆文化理想和情懷,緊跟時代步伐,于“不經意”處發現打動人的東西,讓“隱藏”在人間的美好,通過編輯勞動,讓其像金子一般閃閃發亮。

(本文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

原標題:《《田鼠大嬸的日記》編輯故事》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邮箱| 大丰市| 仙游县| 佛冈县| 赤水市| 龙州县| 建瓯市| 榆林市| 福海县| 灌阳县| 吕梁市| 安宁市| 冷水江市| 石河子市| 佛教| 杨浦区| 北流市| 延长县| 家居| 花垣县| 崇左市| 江川县| 府谷县| 易门县| 白朗县| 井陉县| 吴江市| 吴堡县| 商南县| 阳城县| 吉首市| 毕节市| 安陆市| 巨野县| 泰安市| 淳安县| 江山市| 龙江县| 栖霞市| 凤城市|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