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九百年未動的《開成石經》面臨移徙,西安碑林稱會聽各方意見
擁有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將開始規劃“北擴東進”的消息曾讓不少人為之欣喜,然而,2018年1月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文化項目簡報》中稱,西安碑林中唐代《開成石經》可能因此次擴建被移徙,由于遷移將會對石經造成損傷,“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獲悉,近日相關文物專家聯名希望能在即將啟動的西安碑林北擴中,讓《開成石經》留在原地。
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西安碑林在915年前建立之時,主要為了保護《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為主的唐代文物。這也使碑林成為了現存最早的‘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黨委書記王明升今天在回應“澎湃新聞”時表示:“ 碑林的擴建工程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展示文物、傳承傳統文化。最終《開成石經》是否會搬還是需要聽取各方意見。”

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起源于唐代,當時只是存放著《石臺孝經》和《開成石經》。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西安碑林遷置時間新說》一文中考證:以這兩種大型石刻的移動過程作為標志,來看待“碑林”的遷移過程的,那么,它前后總共存放過四個地點,遷移了三次(有學者認為兩次),在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始遷至今址。
也就是說自宋徽宗開始,歷經朝代更迭、政治中心遷移,《開成石經》卻915年未曾搬動。近千年后,曾是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的西安,早已面目全非,能夠體現其空間位置且還一直帶有生命的標志性遺存,或許只有《石臺孝經》和《開成石經》了。在辛德勇等文博界專家看來,《開成石經》成為西安城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坐標,也不應再搬動它了。

《開成石經》是城市記憶的載體,不宜也不應搬遷
據悉,《開成石經》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開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計有《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12種儒家經書,另有《五經文字》《九經字樣》附于《春秋左傳》之末。共刻114塊碑石,每石兩面刻,每碑上下分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經文650252字。碑石高約2.16米,面寬71-97厘米不等。下設方座,中插經碑。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學說成為中國主流思想。以后,歷代對儒家經典的傳播、研究、闡發都極為重視。為了避免儒家經書在流傳講授中產生訛誤,遂有國家刊刻儒經之舉。《開成石經》是中國歷史上7次刻經存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開成石經》完整保存了迄今所見儒經的最早版本、完善了儒家經典核心的內容框架、并經過幾代人研究校勘,是對儒家文獻以及中國漢字的極為嚴格而成功的一次標準化。對宋版有直接的重要影響。

而宋代碑林建立以及以后歷代修葺都是圍繞《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的最初定位展開,換言之,《開成石經》的精心陳列奠定了今日西安碑林的核心格局。《開成石經》本體、陳設格局及其與附屬歷史建筑的原境依存關系,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西安碑林的最為核心重要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是西安碑林這個中國最重要的遺址類博物館的“遺址”標志,是西安碑林930年來最重要的記憶載體。
鑒于此,曾經或正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工作的四位研究員,也是此方面的專家路遠、王其祎、陳根遠、楊兵聯署“反對移動《開成石經》意見書”,并在送達西安碑林博物館及陜西省文物局。

意見書中,四位專家就《開成石經》不搬提出了幾點意見和依據:
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的相關文物保護。搬動《開成石經》是破壞《開成石經》與附屬古建的依存關系,是對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形成歷史的不尊重。也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第二,《開成石經》碑石在搬遷移動中可能發生的損壞問題。
《開成石經》與移動幾件單體碑石難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論,除了其114塊碑石要環環相扣,絕對對齊(因為其中有幾十塊碑石已經斷損為兩塊甚至更多,甚或有所殘缺),而且因為規模大,還要幾乎做到無縫對接,搬遷移動以及重新安放中,難免要對石經上的文字造成一定的損傷。

比如,明末斷為兩截的東漢名作《曹全碑》,在1956年搬遷到西安碑林的時候磕損了“老”“離”兩字。90年代中期,隋代《李和石棺》棺底在從東院向西院搬動的過程中斷為兩截。如果此次搬遷,石經上文字的磕損其損失無法挽回。

第三,900多年前,《開成石經》搬遷、陳列是極為慎重、極為周詳的一個系統工程,今天看來,它的布局依然十分嚴謹合理、參觀路線相當通達順暢。并無搬遷必要。而其他展室碑石密集,適當舒朗調整是有益的。

第四,不搬《開成石經》依然可以把碑林北擴做好。
碑林有很多碑石墓志過去因為陳列面積不夠,沒有辦法陳列。所以碑林北擴有充足的文物準備和許多主題可以填充。比如,碑林僅顏真卿、柳公權的碑就有10個,建立專門的碑帖藝術館、墓志陳列館、中國書法源流館等方式組合和研究現有。如果搬遷《開成石經》,舊有的碑林區域文化內涵被破壞。如果不搬,未來新舊碑林可以相得益彰。

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采訪時表示:“西安碑林在915年前建立之時,主要為了保護《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為主的唐代文物。這也使碑林成為了現存最早的‘博物館’。宋代以來,歷代對碑林的擴建修繕幾乎圍繞《開成石經》展開,其他石碑有所變化,《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沒有移動過,可以說是西安這座城市的‘定海神針’。《開成石經》不宜搬遷,也沒有必要搬遷。 1961年,西安碑林被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其內容包括碑石、碑石附屬古建,以及《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與附屬古建的依存關系。搬動《開成石經》是破壞開成石經及其附屬古建的依存關系,是對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形成歷史的不尊重。”

《開成石經》是否會搬還需聽取各方意見
作為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專家提出“不搬”的建議,這不禁讓人想到了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等人為保護北京城墻的大聲疾呼和據理力爭。而在2004年,永定門城樓重建竣工,對于北京城墻的保護,未來給了歷史答案。無獨有偶,1990年代初記錄著民國歷史日耳曼式建筑濟南老火車站被拆,近年來附件的消息不絕于耳。原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文濤在談到老火車站復建問題時也提出:“比如說我們一直比較糾結的老火車站的問題,建與不建,為何不讓市民參與呢?市民才是這個城市的主人。”據悉,民間投票有超過半數濟南人希望老站復建,并立碑警醒后人。
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通過個人社交媒體在網絡上發起過《唐代開成石經千萬不可輕易移動》的倡議,截止2018年1月,此則微信倡議已經點擊12115次,其中參與《開成石經是否應該搬遷?》投票1050人,認為“《開成石經》應該搬遷”的12票,占總投票的1.14%。認為“《開成石經》不宜搬遷”的1038票,占總投票的98.86%。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聯系了西安碑林博物館黨委書記王明升,希望他對為何北擴需要移動《開成石經》、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館“北擴東進”規劃的進展情況給出回應。他認為,如果到過西安碑林博物館也許會感到,碑林像是一個各個朝代放文物的“庫房”,碑林的擴建工程是為了更好保護、展示文物、傳承傳統文化。最終《開成石經》是否會搬還需聽取各方意見。目前,浙大和其他保護單位的專家團隊在做《開成石經》的三維掃描工作,對所有碑石做全面檢查,看哪些碑石有裂縫,不同碑石的問題都有相應的保護方案。

《開成石經》是否搬遷雖尚無定論,但這同時引發出一些思考。比如,博物館中,在一些決策上遇到分歧,哪些應該聽專家,哪些應該聽行政?或者是否在提出規劃之初,需要多方面調研、聽取專家公眾等的意見、做出討論后,給出最合適的方案實施?希望西安市文物部門與相關單位對作出遷移這一重要文物的決策慎之又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