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峽 海峽》福州奏響“兩岸一家親”,煙火氣中尋覓血脈情
2月6日晚,閩江畔燈光璀璨,一部體現海峽兩岸歷史變遷和兩岸一家親的交響音畫作品——《海峽 海峽》在福州青年廣場奏響,引發現場觀眾共鳴。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獲悉,上述作品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聯合主辦,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福州市委網信辦、福建省歌舞劇院承辦,并由福建省歌舞劇院和福州市閩都文化藝術中心共同創演,作曲家杜鳴譜曲,劇作家游暐之擔任文學撰稿、作詞,邢時苗任總導演,福州海峽交響樂團演奏。

2023年2月6日晚,《海峽 海峽》福州演出劇照。 福建省歌舞劇院 供圖
體現兩岸歷史變遷與歷史深情
“海峽兩岸人民同宗同源,血脈相連,但伴隨著歷史苦痛,讓兩岸人民承載了無數骨肉離愁,這恰好也是《海峽 海峽》想要表達的歷史深情。”福建省歌舞劇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孫礫對澎湃新聞稱,該作品總共由六個章節組成,分別是序《海的記憶》、四個樂章《故園依稀》《紅燭喜娘》《孤影離愁》《同源血脈》及尾聲《海峽夢圓》。它結合了福州音樂特色和民俗風情,從家園、親情、愛情及鄉愁,全景式體現海峽兩岸數十年來的歲月變遷,包括從骨肉分離到共盼團圓的濃厚情感。
“故事通俗易懂,以小見大,以兩岸親情骨肉盼團圓作為敘事主線抒發情感,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情感。”孫礫稱,《海峽 海峽》結合了器樂、聲樂、舞蹈、朗誦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進一步提高了藝術感染力。在編排創作過程中,創作團隊還通過對比、反差等藝術手法,讓觀眾更真切觸摸到作品的思想與情懷。
“任何藝術都要保持真誠的創作態度。”孫礫稱,為了給觀眾帶來多維度、沉浸式的視聽體驗,作曲家深入當地采風,在創作過程中,特意保留了福建的地方文化和生活習俗,包括“叫賣”等當地民俗風情也都在表演中原汁原味呈現。
中央歌劇院青年女高音歌唱演員王慶爽和男中音馮國棟是《海峽 海峽》的主演,他們也成為此劇的敘事關鍵。
“通常交響樂都是以器樂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相對高雅和嚴肅,但為讓更多觀眾接受,這次用全方位立體女高音和男中音作為故事線。”王慶爽對澎湃新聞稱,她對福建并不陌生,從福建首部大型原創歌劇《土樓》開始,她多次在福建表演歌劇作品。
“對于一名女高音演員來說,沒有臺詞,沒有戲劇情景,我只能通過音色和外形來表現人物。比如《紅燭新娘》樂章,我表現的是一位年輕姑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包括對愛情的盼望。但伴隨年紀變化和骨肉離散,我的演唱音色也會低沉和暗淡,如此對比和反差也會令人扎心,當我從年輕姑娘到滿頭銀發后再團聚,也成為所有國人的共同期待。”王慶爽稱。

《海峽 海峽》表現兩岸的骨肉情。福建省歌舞劇院 供圖
共同奏響“回家的呼喚”
“這部作品講述的是兩岸骨肉情,而我們的演奏家成員也來自海峽兩岸。”孫礫稱。
福州海峽交響樂團于2021年在福州成立,它吸納了一批優秀的臺灣演奏家加盟,組成了全國唯一由兩岸演奏家共同組成的交響樂團,以藝術交流推進閩臺合作,促進海峽兩岸文化藝術領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讓臺灣藝術家到大陸工作和生活,也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真實的大陸是什么樣的。”孫礫稱,《海峽 海峽》是福州海峽交響樂團第一部委約作品。
“這部作品最早創作定位為鄉愁,但經過大家討論以后,覺得還是要定位更大氣,以呼喚、吶喊和光明前行作為基調,成為今天的《海峽 海峽》。”孫礫稱,為體現大氣,最后場景使用了福建旌鼓,百鼓齊鳴,氣勢磅礴的呼喚團圓。
此次《海峽 海峽》在福州的演出更加大膽,它以福州作為主會場,通過“直播+探訪”形式探尋福州的煙火人間與文化底蘊,尋覓同根同源的血脈情。最讓觀眾意外的是,這次還由福州海峽交響樂團聯合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深圳大劇院愛樂樂團、中國廣播電影交響樂團等樂團以及香港歌劇院等臺港澳的藝術家同步演出,共同奏響“回家的呼喚”,引發所有觀眾的共鳴。
“這體現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激發了兩岸同胞期盼祖國早日完全統一的強烈共鳴。”孫礫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