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格蕾絲·佩雷:當一個家庭婦女開始創作,她寫下了這些故事
原創 阿七 浦睿文化
15歲輟學,對人生毫無規劃:
“除了閑逛、看書,跟人聊天,我不知道做什么。”
19歲結婚,有兩個孩子:
“家庭生活是一件苦差事,根本沒時間寫作?!?/p>
在一場嚴重的流感中,她把孩子交由別人照料,因此得到了幾個星期的寫作時間。在這期間,完成了她的第一個故事——《再見,好運》。
她就是擁有眾多女性讀者的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詩人、女權主義者格蕾絲·佩雷。

佩雷一生作品不多,著有三部廣受好評的短篇集 :《人的小小煩惱》《最后一刻的巨變》和《當天晚些時候》。
人們常常問佩雷,為什么寫得這樣少?關于這個問題,佩雷有許多答案。大多數時候,她都解釋說她很懶。但她相信,她用幾則小故事完成的事情,不比那些喋喋不休的同行寫的長篇小說來得少。她還得把時間花到許多其他事情上,比如養育孩子、參與政治活動。
“藝術,”她說,“漫漫長路,而人生,轉瞬即逝?!?/p>
格蕾絲·佩雷作品外版封面
浦睿文化新書《最后一刻的巨變》收錄了格蕾絲·佩雷三部短篇小說集。這些發表于幾十年之前的短篇小說,在今天讀來絲毫不覺得陳舊。
蘇珊·桑塔格說:
“格蕾絲·佩雷讓我又哭又笑又羨慕。她是那種少有的天生的作家,風格與任何人都不一樣:有趣,悲傷,簡潔,謙遜,有力,準確?!?/p>
安吉拉·卡特說:
“從技藝上來說,佩雷的作品讓長篇小說這個門類顯得多余,她筆下的角色內心生活的豐富程度,遠勝于大多數人的長篇……她的文筆是詩性的奇跡。”
薩爾曼·拉什迪說:
“這些或長或短的故事飽含力量,再次表明好作品永不會被磨滅。故事講的是我們都可以講述、都在經歷的生活,離奇但又庸常……在這些故事營造的世界里,孩子、死者、家具與零食,一切都那么可愛,那么有生命力。而它們一旦被寫出來,就永遠不會被遺忘?!?/p>
村上春樹更是格蕾絲·佩雷的狂熱粉絲:
“她的作品令我難以自拔……關于為什么要翻譯佩雷的作品,我只能說:‘不管怎樣,她的作品一定要由我來翻譯?!@與我第一次讀雷蒙德 ·卡佛的作品時所感受到的大致是同一種情感?!?/p>
格蕾絲·佩雷的作品,
是可以大聲朗讀的語言
格蕾絲·佩雷1922年生于紐約市的平民區,是來自俄國的猶太裔移民的女兒。受父母的影響,佩雷對猶太人的民族認同有極強的意識。她還是一位詩人,曾經在紐約新學院大學跟隨奧登學習詩歌寫作。

相比起詩人這一身份,佩雷更為人知的是她作為短篇小說家的身份。完成第一部作品后,在家庭生活的間隙,佩雷又完成了《競賽》《一個女人,年輕而衰老》兩篇故事:
“在我們暗無天日的地下公寓,在黑漆漆的一天,一個父親猛地坐進寬大的椅子里,等著領他的兩個孩子回家, 那兩個孩子是我孩子的朋友。就在帶孩子離開前,他看向了我。他說他的前妻,也就是孩子們的母親,我的朋友蒂比,要他讀讀我寫的故事。我很可能說的是:哦,你別放在心上。但他確實放在心上了。兩星期后,他又來接孩子們。這一次,他坐在了廚房的桌邊(在房間里邊充當待客的桌子)。他問我是否可以再寫七篇小說,和他讀過的那三篇類似就行。他說他要出版這本書,將由雙日出版社出版。他叫肯·麥考密克,是個編輯,因此可以說這樣的話,并且一定能實現?!?/p>
——格蕾絲·佩雷《兩只耳朵,三分好運》
1959年《人的小小煩惱》出版時,《紐約時報》評價佩雷:“具有喜劇風格的新人”。
菲利普·羅斯對佩雷的評價更高,他說他在這本小說集中看到了“對于孤獨、欲望、自私、疲倦的一種喜劇般的、毫不文雅的理解。格蕾絲·佩雷有一種深刻的情感、一種野性的想象力、一種冷峻和跌宕起伏的風格。”
佩雷的小說不太好懂,在她的寫作中,保持了她的一貫風格:即冷峻又幽默,既有生命力又有實驗性。她的作品是可以大聲朗讀的語言。令人深深著迷。
村上春樹在翻譯佩雷的作品時寫過一篇隨筆,是這樣介紹佩雷的故事:
“格蕾絲·佩雷的故事與文體里有種不可思議的成癮性,一旦深陷其中,就非它不可無法自拔了。既生硬又流暢,既粗魯又親切,具有戰斗性卻又充溢著人情味,功利然而唯美,庶民情懷卻又超凡脫俗,莫名其妙卻又完全理解,男人糞土不如卻是至愛,像這種處處都二律悖反般難乎其難的文體,反而變得令人喜愛、不忍釋手。這種文體便是她獨樹一幟的識別標志,就算想模仿(很難認為真有人想這么做),也根本無人模仿得了。
佩雷的敘事中,我覺得最精彩的是她的幽默感。不管是描寫何等陰暗沉重的事物,都有讓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事實上,朗誦會場里不時溢出笑聲)。她的幽默,是所謂紐約客的詼諧,板著面孔快嘴快舌地講著別出心裁的笑話,仿佛在說“呀,沒關系,聽不懂也不要緊”,害羞似的旋即轉移到下一個話題。這種地方和同樣是猶太裔紐約客的伍迪·艾倫的敘事或許有相通之處。雖然滑稽,其實根本上異常認真嚴肅,卻又恥于不加掩飾地露出這種嚴肅勁兒,這就是都市人。”
——村上春樹《無比蕪雜的心情》

我過著女人的生活,
我寫下這些故事
格蕾絲·佩雷說自己不會去寫意義重大的嚴肅的東西。但作為一名社會活動家和女權主義者,佩雷無比關心這個世界,無論是越戰還是女性權益。相比于走上街頭、演講臺,她更愿意待在家里,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女權主義:作為一個成年女性,日常生活、廚房生活、育兒生活,都是她的責任。成為妻子和母親的經歷也是佩雷女性主義的來源,她在祖母、母親、姐姐那里學到了勇敢,但是直到她擁有了孩子之后,她才真正生活在女性之中,開始描寫女性。
每一位在那個時代寫作的女性都不得不在女性主義的浪潮中游泳。無論她怎么想,哪怕是英勇地逆流而上,那也是得到了這一浪潮的支持——浮力,喧嘩,鹽度。
——格蕾絲·佩雷《兩只耳朵,三分好運》
佩雷筆下的故事,從女性的日常生活出發,以獨特的洞見和對人物的憐憫之心,講述了每一個女性會面對的困境:愛情、欲望、婚姻、孩子,以及在困境中尋找希望。她想寫出人們覺得微不足道、沒有價值的女人與孩子的內容,這是她必須要去寫的東西,是她自己沒有在別處看到過,而她渴望讀到的內容。
“我未曾經歷戰爭,我無法做男人做的事,我過著女人的生活,我寫下這些故事?!?/p>
——格蕾絲·佩雷

《再見,好運》
告別母親為愛而活的姑娘,發現自己成為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更為可悲的是,那位夫人一無所知。
后來,還是那天晚上,在我的門前,我對夫拉什金說:“絕對沒有下一次。這不是為了我。這一切讓我惡心。我不是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p>
“姑娘,”他說,“別犯傻了?!?/p>
“不,不,再見,好運?!蔽艺f,“我是發自內心的?!?/p>
我休了一周的假,和媽媽在一起,掃干凈所有的壁櫥,刷洗了墻壁,直到墻上的顏色不復存在。她非常感激我,但她苦難的人生還是讓她說:
“現在我們看到結局了。如果你非要像個懶漢那么活著,那到頭來就會變成瘋子?!?/p>
《淡粉色的烤肉》
開始進入枯萎年歲安娜,故意勾引了正值男人巔峰時刻的花心前夫。
“你要去哪兒,彼得?”安娜提高音量問,聲音越過門廳,一個放吵鬧的孩子和遺忘的雨傘的地方?!暗纫幌拢说?。我向上帝發誓,聽我說,我這么做全是因為愛?!?/p>
他駐足望著她,就那么冷冰冰地看著她。
安娜哭起來:“是真的,彼得,我這么做全是因為愛?!?/p>
“愛?”他問道,“真的嗎?”他露出了微笑。他很窘迫,但也很開心?!昂冒桑 彼f道。他用十只手指向她飛吻。
“哦,安娜,晚安吧?!彼f,“你是個好孩子。真的,我真心祝福你,祝福你一切都好,全都是最好的?!?/p>
《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丈夫反感生育后變得肥胖的妻子,借口參軍不告而別。為了生活,弗吉尼亞和隔壁鄰居的兒子成為情人。
哪怕是為了自己的便利,在生活方式和金錢方面他也應當做得更好。我很開心,但我現在明白了這樣不對。幸福對一個女人而言并不是什么壞事。雖然她會越來越肥胖,日漸衰老,但她可以躺下來,觸碰一大堆男人和孩子,可以在愉悅中離開這個世界。男人就不同了,他們必須得擁有金錢,或者得有名望,或者就得讓這個街區的每一個人都仰望敬重他們。
一個女人清點自己的孩子,表現得趾高氣揚,就好像是她創造了生命,可男人必須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我很清楚,男人絕不會被“開心就夠了”這種想法給糊弄。
《漫長快樂的人生中兩則傷心簡短的故事》
母親乞求孩子們出去玩,讓自己待一會。但是她越請求孩子,孩子越纏著她。她最終意識到她對孩子的愛意味著什么——一座監獄。
“哦,通托?!蔽艺f道,無比絕望地想要獨處哪怕一分鐘。“你為什么就不能去和理查德一起玩呢?會很開心啊?!?/p>
“不要,”他說,“就算理查德走開了我也不在乎,克利福德也一樣。他們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我才不在乎呢。我是永遠也不會離開的。我要永遠待在你旁邊,菲絲。”
“哦,通托?!蔽艺f。他從嘴巴里抽出大拇指,攤開雙手,手指全都張開,從胸口處抱住我。“我愛你,媽媽。” 他說。
“愛,”我說,“哦愛,通托,我知道。”
在不斷地寫作中,佩雷推開通往自己的大門,得到了更多女性的支持,成為女性運動浪潮中的一顆小水珠,激勵許多本不可能從事寫作的人去寫作。
佩雷認為,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你寫作的理由——說出沒有被說出的事實。對人們來說,擁有這些故事至關重要。而且,當私人領域當觸手伸向外部世界時,你會發現,正是那些最為私人的瑣事最為深刻地將你與他人聯系在一起。
當女性開口說話,許許多多女性的喉嚨也隨之打開,她們將勇氣和聲音傳遞給了其他姐妹。
自從寫了《人的小小煩惱》,我就經常離開家。作為和平主義者和女權主義者,我通過政治工作有了巨大收獲。在戰爭期間,我帶著政治任務游歷越南,也去了瑞典、俄國、中美洲,看見了中國、智利,并在會議上進行了匯報。因此,在《最后一刻的巨變》和《當天晚些時候》這兩本書中,與我同在的一些人不得不和我分享這些旅程。當然了,有些人仍舊很年輕,他們出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和八十年
代。
其中許多人依然是我的好伙伴,構成了我巨大的好運。有我孩童時期的鄰居,有我孩子們小時候的鄰居,在兒童的公園或是大人的五角大樓邊發生的示威中,在生機勃勃的鄰近街區反對海灣戰爭的游行中,在與我們自身及他人的激烈對抗中,我們保持了對文學和世界的興趣與積極性,現如今,我們正攜手老去。
——格蕾絲·佩雷《兩只耳朵,三分好運》

經歷過生活,才懂得格蕾絲·佩雷筆下的失落。
我們希望《最后一刻的巨變》這本書會擁有廣泛的男性讀者和女性讀者,讓大家去認識格蕾絲·佩雷,能夠了解當今世界上的女性,和她們所面臨的艱難困境。
*參考資料:
1.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巴黎評論:女性作家訪談》,99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2.村上春樹:《無比蕪雜的心情》,新經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3.Melissa Denes:《Keeping the faith》,The Guardian,30 October,2004。
【新書推薦】
副標題: 格蕾絲·佩雷短篇小說精選集
原作名: The Collected Stories
作者: [美] 格蕾絲·佩雷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譯者: 姚瑤
出版年: 2023-2
叢書: 睿讀經典
“我過著女人的生活,我寫下這些故事?!保ǜ窭俳z·佩雷)
格蕾絲·佩雷是著名的美國作家,其作品受到了村上春樹、蘇珊·桑塔格、安吉拉·卡特、薩爾曼·拉什迪等眾多國際知名作家的一致推崇。這部格蕾絲·佩雷的短篇精選集出版時,進入了同年美國普利策獎及國家圖書獎的決選名單。在本書中,佩雷以獨特的洞見和對人物的憐憫之心,講述了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的愛與沖突,描摹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困境和困惑。
-End-
原標題:《格蕾絲·佩雷:當一個家庭婦女開始創作,她寫下了這些故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