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胡成:科學本應“無國界”

胡成
2018-07-13 17:27
私家歷史 >
字號

在人類所有知識活動中,科學“無國界”就像康德所說知識論中那個不可更動的默認前提——理所當然和毋庸置疑。這是因為在當下系科分類的意義上,“科學”通常指研究諸如物理、化學、生物、地質這類恒定不變、不受人類情感影響的自然現象。不同于某種程度上受限于語言、慣習、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人文、社會科學;科學真理的獲得更多依賴于理性、觀察和實驗,且能較為方便地與世界各國同行磋商、爭辯和共享。這在學術交往倫理上就確立了研究者必須超越“國界”限制的普遍性內涵。1988年在牛津任教,2008年榮譽退休,并也是享譽全球的科學史講座教授??怂?Robert Fox, 1938-)于2016年出版的《科學無國界:學術界的世界主義與國族利益,1870-1940》(Science without Frontiers: Cosmopolitanism and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World of Learning,1870-1940)一書,就從歷史角度對此進行了詳細和深入的闡述。

Robert Fox, Science without Frontiers: Cosmopolitanism and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World of Learning,1870-1940, Corvallis: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6

在??怂菇淌诳磥恚茖W“無國界”作為一種知識新格局的發軔,可以追溯到科學最初的建制和制度化,即1660年前后英國皇家學會的成立之時。那時“科學”一詞尚未太多使用,研究自然現象和經驗實證,沿用于自亞里士多德以來所統稱的“新哲學”或“自然哲學”。1663年4月,出生在德意志不萊梅的奧爾登伯格(Henry Oldenburg, 1619-1677)擔任學會首任秘書,工作就是“同世界各地所能找到的最富有哲學思想和好奇的人物進行交往”。 直至1677年去世時,身為外邦人的奧爾登伯格代表學會,同包括那個時代最重要學者的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德意志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在內的諸多歐洲學者通信。他獲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信息,刊發在創辦于1665年的世界首份科學學術專業期刊的《哲學匯刊》,從而有效形塑了一個在歐洲范圍之內的跨國學術交流網絡。(安德拉德:《英國皇家學會簡史,1660-1960》,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情報室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情報室出版,1979年,第16頁)

逮至十九世紀中葉,風云變幻的是科學不得不面對“企業”和“國家”的強勢登場。就像“科學家”(scientist)一詞,1840年由劍橋科學史教授威廉?惠威爾(Whewell William, 1794-1866)正式提出,用以稱呼那些從事此前只是紳士們滿足興趣的“業余愛好”,此時則將之作為糊口謀生的專業研究之人士。由此還出現了不同于英國工業化起飛的另一種德國模式。簡言之,英國工業化起飛源于科學家沒有參與的棉紡織業、鋼鐵業之小作坊,大學仍然埋頭純科學的研究和教學。德國工業化起飛則源于大型、超大型的鋼鐵、機器制造和化學業,不僅科學家直接參與產品研制和生產管理,且大學還直接面向企業培養應用性的技術人才。1900年的統計數字表明,德國每年培養三千名擁有學位的工程師;英格蘭和威爾士在全部科學、技術、數學之類的學科中僅有三百五十名甲等和乙等畢業生。(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歷程》,梅俊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第179頁)

就此而言,??怂菇淌谠跁姓劶傲耸紫仍诘聡纬傻墓I—科學—政府聯合體(industrial-scientific-state complex)的重要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三十年,本是歐洲貧弱落后地區之一的德國,前所未有地步入世界舞臺之中心,反超英國而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工業制造國。雄心勃勃的德國統治者兼具階級利益所致的政治短視,以及對科學廣泛應用之自信,熱情支持能夠盡快獲得實際收益的科學研究。如第一個從空氣中合成氨的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就曾得到了德國最大化工企業巴登苯胺燒堿廠(Badische Anilin-und-Soda Fabrik, BASF)提供的最先進實驗設備和場所。根據1908年雙方簽署的協議,哈伯還可獲得該公司提供六位數的兼職收入,幾乎是其在卡爾斯魯厄工學院擔任教授一職年收入的八倍。再由于德意志各邦傳統上一直承擔著為高等教育提供資助的責任,教授屬于國家公務員建制,都可享受頗為優渥待遇和豐厚薪酬福利。

相比之下,當時英、法、美等國的大學和研究院所,要么是需要到處募款的私立機構;要么是需要議院反復爭論和投票通過撥款的民主政體。由于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科學家的生活和研究條件難免捉襟見肘。德國則是專制統治,撥款多憑統治者和工業巨頭們的個人意志。如1887年成立的帝國物理技術研究所,是西門子(werne von Siemens)公司和帝國政府聯合建立的。再至1910年成立的德國最重要學術研究機構之威廉皇帝學會,皇帝作為保護人而貢獻了占籌款最大份額的九百萬馬克。該會章程規定,皇帝有權任命其一半的理事,另一半理事則由贊助成員們選舉。國家熱情地支持科學研究,自然也會為科學和工業成就而感到自豪。當倫琴(Wilhelm R?ntgen, 1845-1923)做出X射線的偉大發現之時,皇帝的祝賀電報是:“我贊美上帝給了我們德意志祖國的這個新的科學勝利?!保ǜダ锎?斯特恩:《愛因斯坦恩怨:德國科學的興衰》,方在慶、文亞等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3年,第29頁、第101-104頁)

不同于十七世紀用拉丁文、十八世紀用法文,此時科學家已開始用本國語言書寫和發表,那么科學“無國界”何以仍能繼續平穩運行?原因在于各專業領域的新發現、新發明,需要用同行都能接受的古希臘文或拉丁文的命名、術語,以實現表述的清晰化和明確化。至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這種就分類、測量進行討論和磋商,以及進一步合作和分享的跨國性專業學會超過了二十個。更具世界性的是1899年成立的國際學術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ademies),初僅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內的九個國家,至1914年解體前則增加到十六個國家的二十四個科學院和專業科學學會。當然,這一時期最值得濃墨重彩的,是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不顧瑞典本土社會甚囂塵上的“不愛國”之譴責,于1900年確立了無須考慮獲獎人國籍,只看其是否“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頒獎原則。

在??怂菇淌诳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將科學與“國家”進行緊密捆綁的分水嶺(watershed)。最令人痛惜的一個事件,是侵入比利時魯汶的德軍于1914年八月借口清除游擊隊,無端屠殺了數百位當地平民。再作為進一步的報復和恐嚇,德軍還肆無忌憚地放火焚燒了包括創辦于1442年、收藏了太多中世紀珍貴文獻資料、文物的魯汶大學圖書館及一些古建筑。面對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同年十月四日德國各大報紙上刊發了由九十三位德國頂級科學、藝術和文化界人士簽署,以十種語言書寫的“向文明世界呼吁書”(A call to the Civilized World)。該文件為德國的“國家聲譽”而辯稱,說一個誕生了貝多芬和歌德的國家,知道如何尊重歐洲的文化遺產,軍隊怎么可能忍心焚毀魯汶大學圖書館。

這份文件的簽署者中包括被公認為量子力學創始人、時任威廉皇家學會會長的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以及哈伯、倫琴等人。由于“上帝、祖國和科學”在德國早已聯為一體,科學家們更是不假思索地獻身于“愛國”事業。他們中大多數人認為戰爭雖然殘酷,卻是國家保持統一和獨立的“必要之惡”。再由于太多人奮力擁抱這場戰爭的狂熱氣氛,僅存的心平氣和之人根本無法發聲。為了挽回德國科學家的聲譽,著名生理學家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尼古拉(Georg Friedrich Nicolai, 1874-1964),曾嘗試在伯林同僚中聯名簽署另一份主張和平的呼吁書,數百名教授中也只有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三位學者愿意簽名。

馬克斯?普朗克

作為敵對國的英、法科學家雖與國家沒有那么多利益交集,且對這場戰爭也沒那樣同仇敵愾;然他們之中很多人仍因不滿德國科學家的背叛原則而憤憤不平。最偏激的是除抨擊德國科學界為戰爭的“背書”之外;有人還試圖否定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蹲匀弧罚∟ature)于當年十月八日刊發英國著名化學家、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威廉?拉姆齊(William Ramsay, 1852-1916)教授的反擊文章。他居然用種族歧視的口吻表達了對德國科學家的蔑視,酸溜溜地稱他們不過是雜處在猶太人之間一些條頓民族的“平庸之輩”(“deluge of mediocrity”)。再有法國著名物理學家、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家皮埃爾?迪昂(Pierre Duhem,1861-1916)也撰文對比了法、德兩國科學,稱前者精致而細巧;后者晦澀而羅嗦——且還被呆板僵硬的德語表達而更加惡化。(Science without Frontiers, p.49)

這種缺乏品味和風度的情緒宣泄,讓德國科學家們怒不可遏。19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威廉?維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 1864-1928)擬定了一份聲明,呼吁德國科學家們不要在英國科學刊物上發表文章,避免使用那些來自英、法兩國的外來詞匯。他指責英國物理學家們是帝國最壞的敵人,善于欺世盜名而總把德國科學家的發明、發現據為己有。雖則,作為德國科學界領袖的普朗克,個性溫和、謹慎和低調,此時深陷“愛國主義”VS“科學無國界”的痛苦之中,拒絕了在這份聲明上簽名;但維恩將之發表時,仍然找到了包括阿諾德?索末菲(Sommerfeld, Arnold Johannes Wilhelm,1868-1951)在內的另外十六位著名物理學家的列名簽署。(J.L.海耳布朗:《正直者的困境:作為德國科學發言人的馬克斯?普朗克》,劉兵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68頁)

接下來的發展盡管戰爭結束、硝煙散去,怨恨卻難以平息。1919年底,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決定授予哈伯1918八年度化學獎,理由是他于1909年前后發現合成氨的化學制作,致使人類擺脫了僅依靠天然氮肥而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這消息當即引發了英、法等國科學家們的激烈反對,紛紛怒斥這位自詡“和平時期屬于世界”(“belong s to the World”)、“戰爭時期屬于其國家”( “belongs to his country”)的哈伯,戰爭期間積極研制用于化學戰的氯氣、芥子氣,造成了數萬人死亡和更多人的嚴重心理傷害。作為一種無聲抗議,1920年六月舉行了戰后首次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受到獲獎演講邀請的協約國科學家,除了1917年榮獲化學獎的英國物理學家查爾斯?巴克拉(Charles Glover Barkla,1877-1944)之外,其余幾位均以各種理由而婉言謝絕出席。

瑞典皇家科院的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之所以頒獎給哈伯,自以為秉持了超越國界而只授予“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頒獎原則。早在1916年哈伯就被提名,由于戰爭原因而是年并未評獎。1917年哈伯又被列在候選人的名單上,評獎委員會主席,且也是當時瑞典少有幾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化學家奧爾夫?哈馬斯滕(Olof Hammarsten ,1841–1932),提出權宜之計是以戰爭繼續為由而將之擱置。然而,哈伯關于合成氨的方法,被認為具有“從空氣中生產面包”的劃時代意義,實在無法將之忽略。盡管在1919年的評獎過程中出現了爭議,哈伯卻還是獲得了包括情感上更親切于英、法科學界的哈馬斯滕在內的大多數贊同票。這種“科學無國界”的立場,同樣還體現在1918至1921年期間的七位物理學、化學獲獎者中有五位是德國科學家。(Science without Frontiers,p.56)

除了評獎過程中的爭執之外,那些深懷怨恨的戰勝國科學領袖們,在戰后重建全球科學合作及分享的機構中,為確保自己的主導地位,又竭盡全力地排斥戰敗國的科學家。1919年七月,在布魯塞爾成立的國際研究總會(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IRC),由前協約國的十六國組成,除領導層中沒有為戰敗國科學家留下一個空位,且還確定作為官方語言的是法文、英文,在國際會議及其下屬分會的學術活動中禁止使用德文。然而,當時重要科學研究文獻卻多為德文寫作。尤其在化學、物理學領域,被列入“文摘”的優質德文論文所占比重,差不多是英、美、英聯邦及法國學者之總和——這自然讓該會的國際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打了太多折扣。(Science without Frontiers,p.58)

更糟糕的是,由戰勝國科學家主持召開的相關國際學術會議,幾乎無一例外地排斥戰敗國科學家們參加。曾被那個時代認為世界物理學、化學最高端,討論最前沿問題的索爾維會議,二十世紀初由比利時實業家歐內斯特?索爾維(Ernest Solvay, 1838-1922)創立。章程約定每三年分別在布魯塞爾召開世界物理學、化學會議。1911年的第一屆、1913年的第二屆、1921年的第三屆是世界物理學會議。前兩次德國科學家既是領導者,又是主要參會者;后一次則除了沒有簽署上述那份“向文明世界呼吁書”的愛因斯坦之外,其他著名的世界級德國物理學家都沒有被邀請。同樣,1922年的第一屆、1925年的第二屆世界化學會議也沒有德國學者的身影。

這自然遭到那些堅定信奉科學本應“無國界”之人的強烈不滿。愛因斯坦對封殺德國同行表示抗議,并拒絕出席1921年的會議。再有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荷蘭理論物理學家洛倫茲(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于1925年向國際研究總會呈交了一份由丹麥、瑞典和荷蘭科學家聯署的建議,要求取消章程中排除戰敗國學者的條款。與此同時,參加國際化學會議的美國化學協會主席,時任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資深教授的諾伊斯(William A. Noyes,1857-1941),也在會上發出了向戰敗國同行敞開大門的同樣呼吁。參加在劍橋舉行的國際天文學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年會的美國耶魯大學天文學資深教授布朗(Ernest William Brown, 1866 –1938) ,更坦率直言如果國際研究總會不修改那些限制性條款,美國代表團將拒絕參加今后召開的相關會議。

作為一次耀眼的破冰之旅,是1928年在意大利波倫亞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數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ICM)。此前舉行的兩屆,即1920年第六屆、1924年第七屆,都沒有邀請戰敗國數學家出席。在第七屆會議舉行之時,美國數學家雖然提出了一項邀請戰敗國學者出席會議的決議案,盡管得到意大利、荷蘭、瑞典、丹麥、挪威和英國數學家的贊同,卻被處于主導地位的法國、比利時學者有意杯葛拖延而不付諸表決。第八屆會議由意大利數學家平凱萊(Pincherle Salvatore,1853-1936)負責召集和擔任會議主席。他充分利用東道主之便,成功游說時任國際數學聯盟(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Union),并還擔任國際研究總會主席,一向持強硬排斥態度的法國著名數學家埃米爾?皮卡(Emile Picard, 1858-1941),最終同意邀請戰敗國數學家參加會議。

參加此次數學會議的德國代表有六十七位之多,領隊是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數學家,也被稱為“數學界無冕之王”的戴維?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作為一位科學“無國界”的堅定倡行者,他當年就沒有簽署上述那份德國學者“向文明世界呼吁書”的戰爭宣言,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而遭受了太多聲討和責難。后來法國數學家達布去世(Jean Gaston Darboux,1842-1917),希爾伯特發表了一篇愐懷其數學成就的悼文。他所在哥廷根大學一些“愛國”學生憤怒集會,要求他收回這篇悼念“敵人數學家”的文章而遭到其嚴辭拒絕。在這次國際數學家大會,希爾伯特帶病出席。在致詞演講中他義正辭嚴地宣稱:“在科學研究中人為地制造國家的或種族的差異,是對科學極端無知的表現,其理由是不值一駁的。”(康斯?坦絲瑞德:《希爾伯特:數學世界的亞歷山大》,袁向東、李文林譯,上海世紀集團,2006年,第214頁)

戴維?希爾伯特

基督教原有一個偉大傳統,稱“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戰勝國科學領袖們反其道而行之,自然給戰敗國科學界造成了深深的感情傷害。對于上述這次世界數學大會,時任伯林大學教授的著名數學家比伯巴赫(Ludwig Bieberbach ,1886-1982)就曾大力鼓動抵制,且得到了不少響應。實際上,戰敗國科學界強烈不滿,還體現在此前的1926年6月,國際研究總會去除了那些令人不快的排除條款,僅保留了在理事會及其事務活動中不得使用德語的規定,以邀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加入。然而,接受橄欖枝的只有匈牙利,德國等國的科學界態度消極而拒絕合作。再至1930年代,隨著納粹德國的強勢崛起,歐洲又一次被籠罩在戰爭陰云之下。接踵而至的最可怕后果,莫過于諸如集中營毒氣室、遠程攻擊性火箭及核子武器的研發和制造,本該造福于人類的科學技術又一次被“國家”大規模地惡意濫用。

如果就此反思由誰承擔責任,我們當然不應回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上述戰勝國的一些科學家及其主導國際組織的不寬容,不明智,未能審時度勢地消除內心芥蒂而化敵為友。不過,問題癥結還在于此時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和極權統治的興起。就如本書對于1930年代意大利、德國法西斯推行的種族主義、窮兵黷武和極端褊狹的沙文“愛國主義”之分析,??怂菇淌谝昧似鋾r英國著名天文學家格雷戈里爵士(Richard Arman Gregory,1864-1952)的說法,以解釋科學“無國界”精神被踐踏的原因——那就是“科學的真諦和優質民主”僅存在于一個思想自由的國度(a state of intellectual freedom)。

這揆諸于史實而能夠得到確證——就在當納粹決定大規模驅逐和清洗猶太科學家之時,德國著名放射化學家、物理學家奧托?哈恩(Otto Hahn,1879-1968),提議由三十位杰出德國教授聯署發表一份有利于猶太同事的宣言,卻遭到對納粹野蠻排猶法令同樣反感的普朗克之婉拒。普朗克擔心:“如果今天有三十位教授站出來抗議,明天就會有一百五十人站出來表示效忠,因為他們想得到這些空缺的職位而去告發他們。”畢竟,當“不勞動者不得食”由“不服從者不得食”取替之后,在思想自由的國度,個人的偏激和狹隘,雖能波瀾起伏,卻不至于狂風暴雨、地動山搖;而在極權統治之下,最能得到犒賞的“服從”,不僅需要貶損人格、詆毀尊嚴的俯首帖耳,且還須窺探和告發同事、鄰人、朋友和親屬,以及不擇手段的落井下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怂菇淌谶@部著作的時間下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1940年。他在“尾聲”(epilogue)部分簡略提及戰爭結束后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今天如谷歌圖書搜索(Google Book Search )、美國數字公共圖書館(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作為全球化時代更容易獲取知識的一種成功方式,提供了科學本應“無國界”的期待和愿景。正如嚴肅歷史學家的職責,在于恰當說明過去,而毋庸大膽預言未來。我們似應看到在本書寫作之時,諸如許多國家的民粹主義、保守國家主義和極右民族主義早已沸沸揚揚地醞釀發酵,猶如山雨欲來風滿樓??磥砣祟愐呀涍M入了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自然讓??怂菇淌诓桓覍ξ磥順酚^斷言。不過,掩卷長思,撫今追昔,除了讓我們對那些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光,充滿了“思古之幽情”之外;更令人敬重的還是在那烏云密布、黑暗降臨的時刻,有人不忘初心而矢志不移。這種無私、無畏的勇氣和堅持,正是我們今天對科學本應“無國界”的希望和信心之所在!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曾得到牛津大學博士黃佳的建議,特此致謝!

(本文原載于《讀書》2018年第6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發布。)

    責任編輯:鐘源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闻喜县| 蒙自县| SHOW| 新竹县| 彭州市| 克什克腾旗| 白沙| 宝丰县| 金寨县| 贵德县| 崇礼县| 湟中县| 长海县| 林口县| 乐安县| 松滋市| 洪江市| 儋州市| 永福县| 桃江县| 辰溪县| 开化县| 松阳县| 金山区| 伊金霍洛旗| 前郭尔| 乌兰县| 台江县| 合山市| 内乡县| 慈溪市| 无极县| 定西市| 新兴县| 汝城县| 临猗县| 华宁县| 汉沽区| 万山特区| 如东县|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