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花三天追完了《狂飆》,可惜了
前天的推文分享了春節檔,有留言讓我聊聊《狂飆》,正好我這幾天也在追,來聊聊。

01
《狂飆》我是前兩天才開始看的。
之前聽說是反黑題材,沒有什么興趣。微博上看到一些張頌文表演的片段(張譯拉警戒線那段),蠻有張力的,就找來看了。
第一集趕過場一樣,沒什么意思,畫面也糙(或者說比較寫實)。看到第二集,就一口氣追下去了,小人物崛起,節奏飛快,表演還好,很容易上頭。
我同時也在看《平原上的摩西》。和這部劇相比,簡直是兩個極端。
《平原》是文藝片(紀錄片)的拍法,既不重人物,也不重情節,而是力圖呈現一種生活空間,創造一個時空。美術、鏡頭都很講究,文火慢燉,急不得。說起來,是反電視劇的。
《狂飆》則相反,是實打實的電視劇。電視劇有電視劇的規則,很像通俗小說,觀眾和人物經歷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有勁,人物有魅力,就成了。
《狂飆》不光是主角有魅力,很多配角也很有魅力。這就形成一個合力,讓人陷在里面,出不來了。
好的電視劇,情節可以爽,可以虐,但最終人們看的不是發生了什么事,而是這個人經歷了什么。重點在人。

現在想起《絕命毒師》,我都不太記得情節了,但人物的樣子、感覺,總是留在那里,除了老白和小粉,炸雞叔、老麥克、律師,都記憶猶新。
當然,《絕命毒師》的視聽語言也賊講究,那是更高一層的追求了。
提起《絕命毒師》,是因為看《狂飆》前半段,一個賣魚佬半推半就「逼上梁山」逆襲崛起的經過,和老白也挺像的。
除了《絕命毒師》這種小人物黑化逆襲的脈絡,《狂飆》還繼承了部分《教父》或者香港警匪片的優良傳統,一種「黑道家族」式的故事和價值觀。
現代生活或許自由,或許豐富,但有時候又太冰冷了。在故事里,人們是愿意認同鄉土社會與江湖情義的,高啟強當然做了不少壞事,但他講親情,講義氣。他信奉的是另外一套法則,一方面可以你死我活,一方面又有情有義。
現代社會,規則清清楚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不用綁得那么緊。這是好事。但人有時候又受不了這個,想要綁在一起。于是,影視劇給我們安慰。
02

這部劇好看的地方,主要在前26集,也即是高啟強的崛起之路。
一個受欺負的人,最后成了大佬,無論哪個時代,這都是人們愛看的故事。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這也是人們愛看的。
可惜,這部劇沒有做好后面這部分,樓榻是肯定的,但塌得火急潦草,就缺少了一些力度。啟盛死,是一個很有力的點。但大嫂怎么死的,到現在還藏著。還有兩集,想必也展不開了。高啟強的結局,應該不是抓進去就完了,應該是最后一場空。現在確實已經很空了,但表現得沒有那么充分。
我記得剛開始看的時候,有一個定格,好像是有四個時間點的,2000,2006,然后好像是2015,最后才是2021。但我后來想找到那個畫面,又找不到了,也許是我記錯了。但2021這一部分,很明顯和前面有一點脫節,中間一部分高啟強怎么更進一步做大勢力,楊建如何黑化,大嫂如何死亡,都沒有交待。如有一個過渡,會更飽滿。
最后這十幾集之所以不那么好看,一是要展現的太多了,走過場一樣的往外送,缺少戲劇張力。第一部分主要是卷入徐江喪子事件,第二部分是莽村開發之間的角力,第三部分則沒有一個主要的故事空間。
更關鍵的是故事不平衡了,指導組是原本的故事之外的一重力量,原本的主角是安欣對高啟強,但安欣在這里被架空了,他沒能成為臥薪嘗膽終于扳倒高啟強的人,而變成了一個工具人。
越往后,一口氣奔向結局,不僅是高啟強沒有發揮,安欣也沒有什么發揮了。勸服楊建那場戲,徐忠一頓壯懷激烈,事就辦成了。
這似乎沒辦法,本來就是命題作文,前面能寫得這么生動、豐富,已經不容易。這兩天,大家都在說配音和口型對不上。說明電視劇除了電視劇的規則,還有另外一套規則。
03

即使如此,這部劇還是有很多讓人記住的人物,高啟強和安欣不必說,大嫂,老默,高啟盛,李響,都讓人記憶深刻。
若論表演,那就更多了,小龍演得很好,李宏偉那個小混混也演得好,甚至駱駝、麻子也都很有記憶點。
我覺得張譯也演得挺好的,他這個人物人設就那樣,《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也是這種樣子,沒辦法。
Ps.你最喜歡哪個人物?
- 感謝關注 -

魏小河
(讀書、電影、生活)
原標題:《花三天追完了《狂飆》,可惜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