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孤獨園︱寄養在精神病院的老人

澎湃新聞記者 康寧
2018-06-1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湖南省邵陽市雙擁路“邵陽市老年病醫院”大樓前立著一塊石臺,上面刻著:邵陽市老年病醫院、寶慶精神病醫院。這個城市的出租車司機少有人知道“邵陽市老年病醫院在哪”,他們都管那叫“寶慶精神病院”。

從大門進去,一條四五米間寬的水泥路通向院內,六層的精神科住院樓立在路旁。住院樓東面是“養護樓”。兩幢樓之間隔著一條間距不足十米的馬路。

2018年5月,湖南邵陽市老年病醫院門口,路牌分別指向養護樓、精神科住院樓、門診綜合樓。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康寧 圖

2010年,隸屬于邵陽市民政局的寶慶精神病院,加掛邵陽市老年病醫院牌子,2016年,養護樓建成,健康寄養科(下稱“寄養科”)就設置在這幢樓內,與普通老年科接收失能老人不同,寄養科只接收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

寶慶精神病院寄養科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不到半年,住進寄養科的老人從48人增至現在的75人,年紀小的70歲左右,最大的98歲。主要是城鎮企事業單位退休職工,多數有三個子女,最多的有六個孩子,其中女性約占三分之二,并且喪偶老人居多。

對于一個以工業見長的城市,居家養老的傳統觀念長期主導著這里,到養老院生活也只是近些年才流行起來的事情。上述工作人員說,來寄養科養老的需求還在增長。

在寄養科生活

張桂芳和鄧玉華住在養護樓一樓的“寄養科”。

“你打的什么?”張桂芳一頭銀發盤在腦后,圓臉龐上眼睛瞇成了一條縫,瞅著桌上一摞牌問坐在對面的鄧玉華。

鄧玉華歪著腦袋,緊皺眉頭思考了三分鐘才從手里緩慢地抽出一張牌,“小三,這張沒得一樣的”。

“不要說出來,插插看也能生胡子。”張桂芳看看自己的牌,嘀咕道。

4月26日中午,鄧玉華(左一)、張桂芳(左三)聚在房間里玩撲克。

5月13日是母親節。這天上午,張桂芳和鄧玉華靠在窗旁打字牌。她倆年紀相仿,今年都八十歲。五十年前,她們是邵陽市制藥廠的同事。

張桂芳和鄧玉華時常這樣坐在窗口打牌,有時玩上一下午,有時能玩一整天。“我們不打錢的。沒事干,就玩這個。”張桂芳話音未落,鄧玉華接過話去,說道:“自從來寄養科,跟著張桂芳學會了打牌,這一天過得飛快。”

據邵陽市政府統計,截至2017年年末,邵陽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是79.66萬人,占總人口10.8%。目前,邵陽市已經擁有近三萬張養老床位,但硬件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仍未能滿足當地的養老需求。

寄養科老人一天的生活從做回春保健操開始。

養護樓一樓大廳,老人們跟著音樂做早操。

早上六點左右,音樂一響,老人們陸陸續續從房間里走出來,稀稀拉拉呈散落狀地站在大廳里。有的人圍坐在茶幾邊的沙發上,有的人坐在自己代步的輪椅里。由于身體疾病的原因,他們當中一些人沒法站立著完成這套耗時近一小時的早操。

張桂芳做完前半套動作便回房了。洗完澡,她從柜子里取出兩只保鮮盒,里面裝著前一天早上領來的饅頭和剩菜,拿去餐廳的微波爐加熱后,端回房間吃。“我每天七點一定要吃早飯。”每天的一日三餐,護工都會準點送到房門口。張桂芳大口啃著饅頭,為了不打破自己多年的習慣,她想到了這個辦法。

鄧玉華說:“房間的衛生都是張桂芳承包的”。他們所在的樓層只配了兩名護工,除了負責送三餐和開水來房門前,平時還幫老人做衛生、洗衣服。張桂芳想著身子還能動,房間也不大,便總是自己動手清理房間、手洗衣服。她說:“這現在是家嘛,得干干凈凈的。”

“養護樓”的第九層開設了閱覽室、健身房和書畫室。閱覽室里除了最新的報紙,還有一些老年人愛看的養生書籍,健身房里擺著一張乒乓球臺和幾臺跑步機,只是好像少有人光顧。

聚在一起,聊一些陳舊的“八卦”成了為老人們生活的日常。

“當時主任安排親戚來廠里工作,就掛了名領工資,根本沒見過人。”曾愛蓮說話時,總愛瞇著眼笑。“不只是她,還有之前那個老師”,鄧玉華接過話說。“老師來過的,我都見過她”,一旁的張桂芳搶過話說道。而羅永清不愛表達,坐在一旁聽。

羅永清、曾愛蓮都是張桂芳和鄧玉華邵陽市制藥廠的老同事。五十多年后,沒想到同樣遭遇晚年喪夫的四人,在寄養科里成為了鄰居。四個人坐在張桂芳和鄧玉華的房間里消磨時光。年輕時共同的工作經歷是幾位“老相識”平日里最常談起的事兒。

“在家沒人說話,好像個啞巴。我們老人家聊天就是這樣,過去的事反反復復地講,年輕人幾個愛聽。”張桂芳說,好在生活在寄養科,這種相互陪伴正也消減了孤獨。

2009年喪偶后,鄧玉華一直圍著各種保健品打轉。她每天早出晚歸,就為了參加售賣保健品的商鋪開展的各種講座、理療、參觀活動。“我大概花掉了一套房子的錢,用來買那些東西。”她說著,也覺得自己有點可笑,“我知道那些沒什么用,但買了他們的東西,我就有事干。他們天天給我打電話,問這問那。”

張桂芳和鄧玉華都覺得,“住在這比在家里強多了。”張桂芳看看鄧玉華,篤定地說道:“我們說好了,今年過年都不回去了,就在這兒過。”

從家里搬出來

張桂芳們在這有了自己的圈子,日子也變得沒那么難熬。但孤獨仍主導大部分老人。

養護樓的一樓大廳。

一樓大廳的沙發上,一些找不到事也找不到伴兒的老人三五成群坐在那,相互一言不發,呆坐著,有時一坐就是一整天。這些“打坐”的老人中,有的坐得太久,杵在那睡著了。

5月12日,烏云籠罩,空氣悶得讓人想大口喘氣,眼看要下雨了,張桂芳和幾位老人閑坐在養護樓后的涼亭里。

“說老奶奶好”,中年婦女的聲音打斷了在涼亭里聊天的老人。大家隨著聲音的方向看去,只見一位中年婦女手上抱著個一歲大的孩子,后面跟著一個年輕的女人。

等兩個人走近后,張桂芳才認出是自己的兒媳婦和孫媳婦。

“好久沒看見小寶寶了,還認識老奶奶嗎?”張桂芳笑著抓住孩子滾圓的小手。

“媽,今天是妹妹他們家孫子百日宴,我們來接你去吃飯。”

“怎么沒提前告訴我?我之前算過,應該是明天,你們算錯了。”張桂芳有些抱怨,一邊說著,并沒有起身。

“奶奶,車子在那邊等你了。”張桂芳的孫媳婦一邊說,一邊指著停在養護樓旁的黑色轎車,張桂芳看到孫子站在車旁,這才起身挪出涼亭去。

張桂芳有一兒兩女,2013年,在賣掉自己的老公房后,她和老伴兒輪流在子女家里住。2015年,老伴兒去世后,更多時候她住在大女兒家。

“有一天,女婿問我,你為什么老愛住我家呢?我家好住些嗎?我當時就跟他說,就是好住些,你還能把我怎么樣?”張桂芳說得理直氣壯,但她知道“人老了被嫌,自己脾氣也大”,在子女家住定不會是長久之計。她還清楚地記得:“老伴臨走前跟我說,要我早點住去養老院,這樣晚年生活能幸福點。”

在來寄養科之前,張桂芳住在兒子家。2017年5月,兒子家添了孫子,四個月后,“因為帶小孫孫和媳婦產生分歧”,張桂芳決定搬出兒子家,住進養老院。

張桂芳說:“我的兒女都當爺爺奶奶了,家里添了小丁丁,誰還有空照顧我這個老家伙。”加之,她的眼疾惡化,“在家做飯摘菜,夾在綠葉菜里的雜草,完全看不清。”幫不上忙也讓張桂芳覺得自己在兒子家成了個多余的人。

與張桂芳的處境不同,室友鄧玉華喪偶后,曾獨居過六年。2015年,一場電路起火將她的屋子燒得烏黑,實在沒法再住人,她才答應了大兒子搬過去一起住。去年,鄧玉華的大兒子搬了新家,她不愿再跟著搬過去,便提出來要自己去住養老院。

起初,她的四個兒女都不能接受母親的決定。“小女兒說,他們兄弟姐妹四個又不是養不起我,干嘛要去養老院。兒女怕人說閑話,但我不習慣住在他們家,住電梯房就跟坐牢一樣,我是個愛出去走動的人。”住在大兒子家那段時間,兒子、媳婦忙生意,都很少回家吃飯。鄧玉華說:“在家,我也總是一個人”。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12年發布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居民的養老計劃中,依靠子女養老的居民占比呈下降趨勢,在50、60、70和80后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7%、31%、25%和19%。可見,父輩對子輩養老責任的依賴有代際差異,隨著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個人自主獨立意識的提升,“靠子女養老”的傳統觀念轉變,個人養老責任意識增強。

為自己挑選養老地

張桂芳下定決心要搬去養老院,兒女沒有反對。去年八月,她和家人一同在邵陽市城區四處考察養老院。

張桂芳考察工作做得很細致,居住條件是考察的首要指標。張桂芳先看了一家民營養老院,能接納四五十人左右,每月費用在1000元左右,但 “根本沒法住”。她回憶說:“上完廁所馬桶按不出水。”管理人員解釋說,住在那里的老年人大多不會用馬桶,這才關了水閘,每天他們負責沖一次。“你說那個房間,氣味有多難聞。”張桂芳一邊說著,一邊搖頭癟了癟嘴。

5月14日,邵陽市大祥區一家私人養老公寓大門緊閉,棉絮在地上晾曬。

家人又陪張桂芳實地考察了市福利院新修的養老科。“我有意提出要去洗手間上廁所,打開水龍頭,發現只有冷水。院方告訴我,這是新裝修的房間,熱水還沒入戶,洗澡只能在規定時間去樓道盡頭的浴室排隊,馬上就是冬天了,房間里沒熱水,可過不得。”

張桂芳最后選擇了寶慶精神病醫院的“寄養科”。精致的布置讓張桂芳覺得“這里像賓館”。

寄養科的每間房都單獨配備了設置浴室的廁所,屋內鋪著木地板。兩人房室內放著兩張單人床,除了電視,還有簡單的家具,包括衣柜、儲物柜和兩只床頭柜。

相對市福利院,寶慶精神病醫院離邵陽火車站只有一公里左右,地處中心城區,交通也更加便利。“住在城里,家人探望方便,也不至于把我忘了。”從張桂芳兒子家開車來醫院一刻鐘,這樣的距離讓她覺得,“雖然離開了家,但還存在于在他們的生活里。”

選擇養老院,費用也是重要的考慮項。寄養科每個月的固定支出差不多是2040元,這筆費用包含了900元床位費、600元護理費、420元伙食費和120元空調費。張桂芳2300元退休金能保證自己在養老院的開支。經濟獨立是在這里生活的老人能自主決定養老方式的重要前提條件。

寄養科內一間房里,兩位老人在吃飯。

但這家醫院目前提供養老服務也并非沒有不足之處。醫院被四周林立的高層住宅圍住,新建的養護樓和家屬院占去了僅剩的空地,留下的公共活動空間并不寬裕。盡管如此,但張桂芳還是堅持要去養老院生活。因為通過幾次實地考察,她發現要找一家心儀的養老院并不容易。

2017年12月19日,國家標準委發布了《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這個中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管理方面的首個國家標準,對入院服務、生活照料服務、膳食服務、清潔衛生服務、洗滌服務、醫療與護理服務、文化娛樂服務、心理/精神支持服務、安寧服務等9方面服務項目提出明確的質量要求。

政府希望通過規范標準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特別是心理需求,而這正是目前養老服務機構欠缺之處。

遇見“死亡”

“呀,樓上死人了。”

因為張桂芳去參加重孫的百日宴,已經習慣兩個人一起午睡的鄧玉華沒有睡覺,吃過飯后,便坐在窗旁休息。她看到兩個高壯的中年男人抬著一副擔架往院外走去,擔架上用白色床單似乎包著一個人,旁邊走著的三個人提著桶子和大包小包的東西。

“這一看抬的就是死人”,鄧玉華有些驚訝,醫院規定人在病房過世后,得從地下室抬出去,鮮少見這樣急急忙忙抬著往外送的。

遇見死亡和談論死亡,在寄養科似乎不是稀奇事兒。那一天,醫院老年科“過了”兩位老人,鄧玉華看到的正是其中一位。或許是對死亡的畏懼,有些老人會用算命這種方式來預知自己的壽命,鄧玉華就算過命。

提起“算命”的事,張桂芳還數落過鄧玉華。“之前你還去算過,不是說今年3月會過掉,現在都5月了,你還不是好好的嗎?”張桂芳對鄧玉華說,勸她不要信那些。鄧玉華低著頭,沒答理。

而在這場聊天的前幾日,鄧玉華為了今年能正常領取退休金,去銀行辦理第二次身份認證,可偏偏機器連不上網絡,還是沒能完成認證。回來后,她笑著說:“怎么老認證不上?也許……怕是今年過不了了。”話剛脫出口,身旁坐著的幾位老姐妹就連聲喝止,要她別說“傻話”。

鄧玉華看見“死人”的當天上午,張桂芳與鄧玉華、曾愛蓮以及其他幾位老人一起坐在涼亭里聊起死亡。

張桂芳說:“我從不信這些東西,老頭子死我都沒準和尚來敲。你們不要信這些鬼話。”七嘴八舌的氛圍突然安靜。

“我們就像是被社會遺棄的垃圾”,養老院的老人常用這樣的比喻來自嘲。無用的心理,以及對死亡心口不一的態度,使得這里在快樂表象之下陰郁隱約可見。然而,現在養老機構對這樣的老人心理的干預還遠遠不夠。

4月27日,鄧玉華(左一)坐在茶幾旁,按壓著泡泡紙,她說自己為了打發時間常這樣做。

中央黨校科社部青連斌在對全國421家養老機構調研后發現,54.6%的養老機構沒有配備心理咨詢師。他在報告中指出,一些規模較小的養老機構,工作人員身兼數職,既是管理人員,又是護理人員。

每逢陽光燦爛的午后,樓上的護工們就會用輪椅推著老人下樓來,坐在養護樓前坪曬太陽,隊伍有時能排二三十米。有的老人胸前圍著口水巾,嘴角掛著的唾液還未滴下去。有的老人手上套著一只襪子,因為身上皮膚瘙癢,為了防止他抓撓患處就用這種方式把手蒙上。還有的老人細看去,身體是被布條綁在輪椅上的,他們幾乎無法單靠自己坐穩在輪椅上。

張桂芳房間的窗戶正對著前坪,每當看到那些東倒西歪嵌在輪椅里的老人,她心里總會滋生出無法言喻的難受:“老了,總會有那天。”

(應采訪者要求,張桂芳、鄧玉華、曾愛蓮、羅永清為化名)

    責任編輯:江錦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水县| 德兴市| 舒城县| 台安县| 霍州市| 尖扎县| 宁南县| 西青区| 太保市| 大丰市| 岳阳县| 乾安县| 崇左市| 山阳县| 石楼县| 惠安县| 镇平县| 冷水江市| 凤山市| 武威市| 大兴区| 鄂伦春自治旗| 太白县| 马边| 莱州市| 邵阳市| 武宣县| 班戈县| 平乐县| 集安市| 黄山市| 台山市| 蒙城县| 中超| 田林县| 沁水县| 崇阳县| 桓台县| 石首市| 湖北省|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