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波德萊爾何以說藝術批評應是局部的、片面的、有激情的
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在經過五年的推動和實施后,吸引了來自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的985篇投稿作品,并產生了12個獲獎者和約70個入圍作者。2018年6月3日,第五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5)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面向全球發出邀請,征集中、英文藝術評論稿件。
當天下午,復旦大學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特聘教授沈語冰與英國皇家美院藝術與建筑課程導師安德魯·布萊頓(Andrew Brighton)就藝術報道與藝術批評進行了演講。
安德魯·布萊頓(Andrew Brighton):藝術評論的語言應清晰、明了,有洞見性

作為藝評人或者策展人,我們所做的事情其實就在討論藝術應該如何被看重,或是現在及未來,藝術應該如何以價值的標準來進行衡量。
關于藝術活動的報道,本身并不是藝術批評,因為他們并沒有問到藝評人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看重什么,我們又應該如何來看重一些藝術品或者說一些藝術創作的價值。
藝術批評應該是什么,這樣的一個答案是由19世紀法國的詩人和批評家波德萊爾所提出的。波德萊爾說藝術批評應該是局部的、片面的、有激情的和政治的。
對于我們現代,局部、片面、激情以及政治性的到底意味著什么。一個全面公正的批評就有點像數學或是足球了,規則都非常明顯,那些適用性的原則,還有如何判斷成敗與否都是既定的事實,大家會達成共識的,那就會比較有規則可循,同時也有具體的行為準則和實踐準則。

波德萊爾所說的藝術評論另外兩個要素,一個是要有激情,一個是要有政治性。
我們在現在當下,在這里以及在未來應該看重什么,應該對什么特別關注。藝術評論作為一個在公共話語界的討論,其實回答的是在公共文化當中什么應該包含在其中,什么又不應該被涵蓋在公共文化當中?藝術評論如果從正面的推崇角度來看的話,那他可能宣揚的是幫我們解讀哪些藝術品應該是好生活,或者是有質量生活的一部分。哪一些藝術應該被包含在一個理想的文化生活以及價值觀體系當中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藝術評論就是具有政治性的,因為在倡導一組藝術品的時候,你其實就是在宣傳一種生活方式或是一種生活所可以涵蓋的一些有效的、有價值的內容。比如說某一些藝術品有潛力可以給予所有的社會當中有審美的參與度或者黏性。那在這樣一個倡導寫作當中,藝評人其實是在跟一個想象的群體在進行交流和對話。這樣一個藝術批評的寫作者其實是想象出來這樣的群體,這樣的群體當中人們是有共有的共通的一種審美體驗,其實你很少能夠找到比這種人和人之間的共鳴或者說審美方面共鳴的友誼更強的一些激情,或者更強的熱情所在。
此外,關于藝術評論的語言,首先得要清晰、明了,讓人都能夠看得明白,能夠走得進去,否則會有一些意識形態等誤解、誤讀,甚至是扭曲歪解。同時,藝評文無論采用詩意的語言或傳統學術性的語言,關鍵是要有一些洞見,比如說能夠打破一些常識性的東西。

有人說現在互聯網的影響導致共同體的建立會變得比較困難了,其實我不是很茍同這樣的觀點。我覺得是我們相互聚集,相互結盟的形式變得更加多元了。很多藝術、文化,它是怎么樣形成的,又是被什么樣人來改變的?一般是被那些先鋒社團或是激進分子,那些人由于他們不斷地相互交流,形成共識,來打破一些所謂常規的條條框框,由這些人形成這種先鋒藝術家、先鋒思想者們所組成的團體,來改變和影響藝術和文化的走向。
最后,關于藝評人的初衷和想法,我要引用杜尚的話“藝術家并沒有控制,或者他并沒有能力來控制他想要表達的意義或者是影響力。這應該是交由這些公眾來為這個藝術家的作品來解讀出它的意義所在。”作為藝術評論人,身上所肩負的責任恰恰于此。
沈語冰:好的藝術評論文是藝術史的前史
沈語冰發言
我們現在也經常的聽到一個反復被提到的話題。藝術批評的風光已經不在,藝術批評是式微,批評家是失語。這個問題已經討論好多年了,該怎么看待?我認為要一分為二地來看待問題,把一個批評看得太重要不符合事實,不符合歷史的狀況,可能也不符合當下的狀況。但是倒過來如果把藝術批評說的可有可無,這也不對。
古代的情況不去說,因為古代有藝術創作就會有品評,而這種品評往往是在兩三個朋友之間,或者同好之間進行的,不屬于公共領域。從近代以后,藝術批評做的是這樣一個工作,建立了一個藝術家和公眾之間的一個橋梁的工作,也是媒體的報道。因為文章都是發表在報刊雜志上,所以必須得遵守游戲規則。
通常情況,當你說的越夸大其詞或越是批評某個人,他就越容易吸引眼球。這并非今天才這樣,其實從有公共領域開始,有公共媒體開始,有近代藝術形態開始,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把藝術評論看得太重要,好像是來宣示某種真理,連藝術家都沒有意識到的真理,通過批評家解釋出來,這就把批評看得太高了,太堂皇了。但是他確實擔當了比較重要的一個作用,一方面引起了公眾的注意,比如法國一年一度的沙龍展出以后,哪些作品被提到的最多,哪怕是被批評的最多,首先就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力。公眾看了報刊以后就會去看展覽,有的人的作品被批之后,反而促使觀眾全部涌向展覽。
隨著時間積淀,大多數是屬于炒作,是夸大其詞的,也就被淘汰了。而一些真知灼見還是保留下來。因為批評史也像藝術史一樣,這也有相對客觀的標準。
這就體現了作用和價值,在藝術整個生態環境中能夠影響藝術家創作、展覽、評論最后被收藏等等的因素非常多,這里面既有權利的因素,有些涉及到政治權利、又有資本和市場的因素。有的時候資本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但是在權力和資本之外,學術研究,包括獨立的批評是學術研究的一部分,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學術的力量。它和權力,資本可以構成一定的制衡關系。而事實上批評史也成為了藝術史。藝術家做研究的時候會翻當時的報刊,查看最初藝術家是什么樣的反應,觀眾做出什么樣的反應,評論文也成了后來藝術史寫作的一個參照。

一方面時代在改變,藝術的生態在改變,他們原有的方法肯定要過時的。到60年代,邁克爾·弗雷德幾乎用哲學的語言做藝術評論,他幾乎站在現代主義的立場攻擊、反對極簡主義。但是他對于極簡主義提出來這幾個基本概念和術語,我覺得是非常敏銳的,強調突出物性來掩蓋掉媒介性,強調劇場性,反對觀眾靜觀性。現在強調的劇場是一種互動、參與。當代藝術作品都是根據一個現場,在特定的場域制作,也有些作品是可以搬來搬去的。
現在互聯網和自媒體興起,使得批評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從事的事情。拍幾個照片,下面加點評論,手機上一發,可能閱讀量比曾經的《十月雜志》要多得多的。《十月雜志》才3000份定數。
總體來說,批評既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崇高,但也并非什么都不是,好的藝術評論對于建構起觀眾和藝術家的橋梁是很有幫助的。好的藝術評論文甚至就是藝術史的前史,可以為后來的藝術史梳理材料。
新聞發布會現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