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發現沈陽站 | 奉天驛建筑師考證及建筑風格探究
“滿鐵“ 附屬地是近代沈陽城市規劃和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滿鐵“附屬地規劃設計原點的奉天驛(今沈陽火車站),既是連接其他城市的交通樞紐,也是新城市空間發展的輻射中心。奉天驛的建筑設計深刻地影響了”滿鐵“附屬地乃至整個沈陽近代城市風貌的確立。110多年來,這座車站已經成為沈陽城市的門戶標志。

沈陽站近照
攝影:劉榮浩
隨著自媒體的繁榮和對地方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座百年建筑產生興趣,一些關于奉天驛建筑設計方面的介紹也得到廣泛地傳播。其中比較典型且具普遍性的說法包括沈陽站的設計者是日本建筑大師辰野金吾的得意門生;他們以類似東京站的手法設計了沈陽站;沈陽站是典型的“辰野式”建筑。

奉天停車場
圖片來源: 日本建筑學會《建筑雜志》第337號,1915年1月
(該建筑在歷史上采用過多個不同的中文名稱,因本文是以最初的建筑設計為研究對象,故下文均使用“奉天驛”這一稱呼。)
然而,根據筆者的研究,以上敘述并不十分準確。特別是關于奉天驛的設計者是否是辰野金吾的得意門生,建筑設計風格是否是“辰野式”以及奉天驛是否仿照東京火車站修建這三個問題。本文嘗試對奉天驛的設計者與設計風格進行考據分析,以期拋磚引玉,揭開這座建筑的諸多真相。
一、人物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奉天驛的設計者以及相關人物的經歷與關系。這將會對奉天驛建筑設計的分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幫助。
根據西澤泰彥編著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組織的沿革》記載:1907年4月” 滿鐵” 總部由日本東京遷往中國大連。與此同時,” 滿鐵 “土木課建筑系也遷往大連,并在” 滿鐵 “附屬地開展工程實踐活動。創業初期的四位主要建筑師——小野木孝治、太田毅、橫井謙介、市田菊治郎,分別從日本和“日治”臺灣來到大連。這其中的太田毅正是奉天驛的設計者。

故工學士 太田毅君
摘自《學術會月報》第292號(1912年6月)
資料來源: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根據明治期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建筑學科《卒業名錄》,1901年,太田毅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筑學科。之后,任職司法省技師。

1901年和1906年《官報》太田毅任職記錄
資料來源: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日本《官報》對太田毅的任職有清晰記錄,1905年,他開始兼任大藏省臨時煙草制造準備局技師。1907年,太田毅作為 “滿鐵” 建筑課的創始成員,隨 “滿鐵” 總社移居大連,兼任 “滿鐵” 技師。在大連期間,曾主持設計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 (今中國銀行遼寧分行,1909年竣工),奉天驛(1910年竣工),大連大和旅館(今大連賓館,1914年竣工)。
根據西澤泰彥編著的《渡海的日本人建筑家》(彰國社,1996年)記載,太田毅于1910年8月歸國療養,1911年7月在東京去世。
那么另一設計者,吉田宗太郎是何許人呢?
吉田宗太郎(1885-1959), 1905年畢業于工手學校,這所學校是為了培育大學出身的技師的助手而設立的工業學校, 即現在的工學院大學的前身。太田毅在赴大連“滿鐵”之前,正巧擔任過工手學校的講師。

《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名錄(1915—1916)》有關太田宗太郎的記錄
資料來源: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
吉田宗太郎在東京警視廳短暫入職后,于1907年進入“滿鐵”土木課建筑系。作為太田毅的助手(制圖員),吉田宗太郎參與了奉天驛和大連大和旅館的設計。1911年從 “滿鐵” 離職,后赴美國留學。1914年入學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學院,1918年畢業后在紐約從事建筑設計工作。1922年獲得工學碩士學位,同年獲得珀金斯建筑旅行獎學金赴歐洲游學建筑。1923年回到大連加入小野木橫井共同事務所,參與設計了奉天大和旅館(今遼寧賓館,1929年竣工)。1929年回到” 滿鐵 “,1937年任”滿鐵“本社工事課長,大連工事事務所所長,主持設計了大連驛(今大連火車站,1937年竣工)。1938年任“滿鐵”北支事務局建筑課長,1939年任北平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建筑課長。1941年任上木組(奉天)專務取締役技師長。根據西澤泰彥編著的《渡海的日本人建筑家》,戰后直到1948年他才回到日本。

太田宗太郎在紐約求學期間獲獎的設計作品
資料來源:S.A. Rogers , Colonial Classics: Plans For Early 20th Century White Pine Houses, Eastern White Pine., June 16, 2017
從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的履歷不難發現,兩人從未在同一所學校求學,他們之間并無同學或師兄弟關系,而是師父與徒弟的關系 (工手學校的講師與學生,“滿鐵”建筑師與助手)。根據《渡海的日本人建筑家》,吉田宗太郎過繼給太田家做養子,改姓太田,他們也可以算作是父子關系。

奉天大和旅館(今遼寧賓館)
攝影:楊樹

大連大和旅館(今大連賓館)
攝影:劉榮浩
后來,太田宗太郎從美國學成歸來,直接加入太田毅的妹夫小野木孝治 ( “滿鐵”建筑課首任課長, 滿洲建筑協會第二任會長) 的小野木橫井共同事務所,并被委以重任,設計奉天大和旅館也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了。太田宗太郎參與設計的這兩座大和旅館都是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筑。
前文所指的兩人“共同的老師”——辰野金吾又是怎樣的人物呢?

辰野金吾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辰野金吾(1854-1919)是日本第一代建筑師,對于日本建筑教育和建筑設計有深遠影響。根據維基百科記錄,他于1873年進入工部省工學寮(后改稱工部大學校,系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求學,成為時任建筑學科教授的英國建筑師孔德(Josiah Conde)的第一批學生。
1879年畢業后游學英國。1883年返回日本,擔任工部省技師、工部大學校教授。后來擔任帝國大學工科大學院長,并創建日本建筑學會。1888年,辰野金吾受日本銀行委托設計新建筑期間,再次到歐洲調查英國、法國的銀行建筑。1902年從帝國大學辭職,與學生葛西萬司在東京成立辰野葛西事務所。他的作品甚多,代表作有日本銀行京都支店、奈良飯店、東京車站、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等。1919年因感染到西班牙流感而逝世。

位于東京大學校園的孔德塑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師生傳承關系在建筑設計這個傳統行業曾經是極為重要的,很多人也會因為得到名師的指導而感到榮幸。那么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是辰野金吾的學生嗎?

后藤慶二繪制《辰野金吾博士作品集成繪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在太田毅就讀于東京帝國大學期間,辰野金吾擔任建筑學科的學長(學部主任)。由此可見,辰野金吾與太田毅的確存在師生關系。但是,師生關系并不完全等同于師徒關系。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太田毅曾經受到來自于辰野金吾的直接指導,也沒有發現辰野金吾與太田毅之間交往的記錄。
而像長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井手熏這些著名建筑師在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都曾經有過在日本銀行擔任技師,或在辰野金吾事務所工作,接受辰野金吾直接指導的經歷。佐野利器曾與辰野金吾合作設計東京車站,擔任結構工程師。而葛西萬司與片岡安更是先后與老師辰野金吾合作開設建筑事務所。相比之下,太田毅實在算不得辰野金吾眾多“得意門生”之一。
筆者認為在建筑師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教育只是一個基礎部分,而畢業之后受到的外界影響同樣不可忽視。辰野金吾從英國歸國后,在帝國東京大學繼承了孔德的英式建筑學教育。可見太田毅接受的是嚴格的英式建筑學教育。但是在后來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卻看到他深深地受到德國派的影響。

太田毅在東京帝國大學的畢業設計圖 – 藝術家俱樂部, 1901年
資料來源: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產業技術史資料》
當時的日本建筑設計行業分為兩個派系:一個是以辰野金吾為代表的英國派,他們在日本的民間建筑領域、建筑教育以及建筑師行業協會領域非常活躍,并占有主導地位。一個是以及以妻木賴黃為代表的德國派,他們則掌控著內務省,司法省和大藏省等官方建筑工程。

妻木賴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妻木賴黃(1859-1916)也是日本第一代建筑師,曾短暫求學于東京帝國大學建筑學科,師從于孔德。后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取得建筑學學士學位。1885年回日后任職于東京府,負責日本大藏省許多官廳建筑的設計建設。1886年被派往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進行學習,并在Ende und B?ckmann建筑事務所實習。1888年歸國后在大藏省負責港灣、稅關、煙草鹽專賣等施設的建設工作。其建筑風格被建筑史界歸類為德國派,著名作品有東京府廳舍、橫濱正金銀行本店、日本橋,廣島臨時假議事堂等。
由此可見,妻木賴黃所受到建筑教育和實踐經驗與辰野金吾有很少的交集,而他受到的影響更多地來自于德國和美國的建筑教育。妻木賴黃也曾在工手學校任教。

橫浜正金銀行本店(今神奈川縣立歷史博物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辰野金吾和妻木賴黃作為兩個主要派系的代表人物是出名的犬猿之仲,尤其在爭奪國會議事堂的設計上,雙方更是多次交戰。辰野金吾也曾公開批評過妻木賴黃。可以說,他們所代表的英國派和德國派是水火不容的對立關系。據說,辰野金吾從東京大學工學部辭職的理由竟是源于與妻木賴黃的的爭論。
在日本建筑歷史學家村松貞次郎在開創性地對日本近代建筑師進行譜系梳理的著作《日本建筑家山脈》中明確地將以妻木賴為首的在大藏省任職的建筑師歸為“大藏省營繕的建筑家“。大熊喜邦(1903年畢業),武田五一(1897年畢業)均畢業于辰野金吾任職東京大學工學部學長期間,但是由于他們都與妻木賴黃合作,并曾經在大藏省臨時建筑部工作的經歷,被歸為妻木賴黃的弟子。
太田毅自從帝國大學畢業之后的十年實踐時間里,深受到妻木賴黃的影響。他們不僅工作履歷高度重合,長期任職大藏省,而且還共同參與了許多卷煙廠的建設。太田毅來到“滿鐵”之后,仍然與妻木賴黃保持緊密的聯系,并在妻木的指導下進行了許多建筑設計,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

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今中國銀行大連分行)
攝影:劉榮浩
妻木賴黃在設計了橫濱正金銀行本店之后,作為大藏省臨時建筑部的總建筑師,監督設計了橫濱正金銀行的一系列支店建筑,其中包括大連支店,牛莊支店,哈爾濱支店,北京支店等。因此可以說,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是在妻木賴黃的指導下,由太田毅主持設計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項目總監與項目經理、項目建筑師的關系。

橫濱正金銀行北京支店(今中國法院博物館),1910年
圖片來源:東華流韻
太田毅在東京帝大建筑學科的同窗村井三吾,畢業后也在大藏省臨時建筑部工作。他作為妻木賴黃的助手,參與了橫濱正金銀行北京支店的設計和監理工作。
通過對上述幾位建筑師的經歷,以及他們之間關系的梳理和分析,筆者認為太田毅雖然就讀于辰野金吾擔任學長時期的東京帝國大學建筑學科,但是在畢業之后的工程實踐過程中所確立的設計思想和手法,直接受到妻木賴黃的影響。而由于妻木賴黃與辰野金吾的派系之爭,太田毅與辰野金吾的關系似乎在畢業之后漸行漸遠。吉田宗太郎既沒有東京帝國大學的求學經歷,也沒有在辰野金吾事務所的工作經歷,因此也完全稱不上辰野金吾的學生。
因此,筆者的觀點是,太田毅與吉田宗太郎并不是辰野金吾的所謂“得意門生”,甚至關系較為疏遠。從太田毅的從業經歷來看,他是妻木賴黃的”得意門生“,似乎才更為恰當。
二、風格
折衷主義(Eclecticism)是流行于19和20世紀的建筑設計風格。這是一種沒有固定范式,從古典建筑結構,主題,風格,裝飾,以及異域或者本土文化中汲取營養,糅合并重新組合的設計。折衷(Eclectic)一詞具有不拘一格的意思。建筑師們被鼓勵探索和表達自由,其背后由創新的力量驅使,而非完全恪守經典。折衷主義出現并盛行于歐洲,特別是法國的鮑扎風格(Beaux Arts Style)和英國的維多利亞式建筑 (Victorian Architecture)。最著名的折衷主義建筑之一是西班牙建筑大師安東尼·高迪(Antoni Gaudí)設計的巴塞羅那圣家族大教堂。哥特建筑風格融合了東方元素和自然世界的主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建筑形式。

諾曼·蕭大樓,1887–1906年
Norman Shaw North (right) and South (left) Buildings
建筑師:理查德·諾曼·蕭(Richard Norman Shaw)和約翰·巴特勒(John Dixon Butler)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維多利亞式建筑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1837-1901)的一系列建筑風格的總稱,以其對古典建筑的折衷與復興聞名。其中以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為主,其他風格包括安妮女王復興(Queen Anne Revival),文藝復興復興(Renaissance Revival), 羅曼復興(Romanesque Revival)以及第二王朝復興(Second Empire Revival)等。
其中,我們要特別提起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是以對安妮女王統治時期(1702-1714)的英國巴洛克建筑風格復興的折衷主義風格。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歷史先例廣泛,特點顯著。比如精致的紅磚墻與白色石材或灰泥裝飾帶,成為視覺焦點的轉角處塔樓,以及深邃的入口。這種風格始于1870年代,主要用于住宅和大型建筑。它通過英國著名建筑師理查德·諾曼·蕭(Richard Norman Shaw)和喬治·德維(George Devey) 的設計作品受到大力推廣,并迅速在英美各國流行。
1903年,辰野金吾從帝國大學離職以后,分別與學生葛西萬司在東京 (1903年),片岡安在大阪(1905年)合開建筑事務所。在這個時期,他開始采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設計一系列的商業建筑。
從早期的日本銀行京都分行(1906年),第一銀行京都分行 (1906年),第一銀行神戶分行(1908年)的小試牛刀,到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九州島支店(1909年), 盛岡銀行本店(1911年),萬世橋車站(1911年),大阪教育生命保險(1912年),二十三銀行總行(1913年)的逐漸成熟,到東京驛(1914年)的走向高峰。辰野金吾對以紅磚白石為主要建筑材料和立面裝飾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持續地進行本土化詮釋,并日臻成熟。

左-安聯保險大廈,1881年 建筑師:理查德·諾曼·蕭(Richard Norman Shaw)
右-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九州島支店,1909年 建筑師:辰野金吾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將辰野金吾設計的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九州島支店與諾曼·蕭設計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安聯保險大廈(Allianz Assurance Building)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兩者的設計手法極為相似。安聯保險大廈轉角處加上穹頂的塔樓,紅磚墻和白色水平裝飾帶形成的紅白相間的立面深刻地影響了辰野金吾的設計意向。藤森照信在《日本近代建筑》中這樣定義,“像王冠一樣的塔樓,圓頂設計成為了辰野的安女王樣式的特征,同時代的人們將此稱為‘辰野式’”。
然而,對于安妮女王復興風格進行借鑒和應用的日本建筑師并非只有辰野金吾。位于東京的法務省舊本館由兩位德國建筑師威廉·伯克曼(Wilhelm B?ckmann)和赫爾曼·恩德 (Hermann Ende) 在1888年設計,工程歷時7年,于1895年完成。建筑師使用了流行于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材料紅磚與白色石材,即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要素。紅磚給這座威嚴的德國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筑增添了幾分暖意和親切,而橫向的白石裝飾則帶給大尺度的立面以輕快和生機。

法務省舊本館,1888-1895年
攝影:Deru Kugi
巧的是,妻木賴黃曾經于1886年至1888年兩年間,在德國恩德與伯克曼(Ende und Bockmann)建筑事務所學習。妻木賴黃的作品常常以嚴謹的的三段式與對稱進行立面構圖,繼承了德國新巴洛克式的大氣與端莊。游歷歐美的經歷,也讓他吸收了英美復興風格的秀麗與明快。安妮女王復興風格也常常出現在他的設計之中。

長崎稅務監督局并長崎稅務署,1908年
圖片來源:日本建筑學會《建筑雜志》258號,1908年6月
妻木賴黃擔任大藏省臨時建筑部部長期間主持設計的長崎稅務監督局就是典型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紅色磚墻和白色水平裝飾帶,以及轉角處的塔樓。

橫濱正金銀行北京支店局部,1910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由妻木賴黃設計的橫濱正金銀行北京支行延續了這一設計手法,采用紅磚與白石的組合,立面縱向處理為三段式,頂部有三角形山花,轉角處設有塔樓。在東交民巷的西洋建筑群中獨具一格。

上海禮和洋行,1898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清朝末年,隨著一系列通商條約的簽署和口岸的開埠,大量西方資本涌入中國,同時也帶來了以西方理念和技術設計的建筑。作為當時風靡全球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自然也被西方建筑師們帶到了中國。其中,1898年建造的上海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大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建筑立面底層為連續半圓券窗,以上三層為拱券敞廊。外墻以清水紅磚與白色石雕構建構成,頂部點綴巴洛克式荷蘭式山花,是典型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

上海火車北站明信片
圖片來源:馬網報
1909年建造的上海火車北站(滬寧鐵路上海車站)由曾經設計倫敦地標之一的倫敦塔橋(Bridge Tower)的John Wolf Barry和Francis William Woodley Valpy兩位英國工程師設計。底層也是有連續的柱廊,上層為紅磚墻和鑲嵌其中的水平白色裝飾帶和嵌于拱圈的白色石材,呈現出安妮女王復興風格。
20世紀初,日本在亞洲國家開展殖民擴張的同時,日本建筑師們紛紛渡海,將他們的所學應用到殖民地建設上。可以說,殖民地成為新建筑的試驗場,給了這些日本年輕建筑師更廣闊的空間。尤其是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我們可以看到安妮女王復興風格在寶島遍地開花。

臺北西門市場八角樓(西門紅樓),1908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野村一郎(東京帝大建筑學科1895年畢業)設計并于1901年建成的臺北驛,是臺灣最早出現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建筑。紅磚白石塑造的建筑平易近人,成為臺灣新形象的代表。松崎萬長(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畢業)設計的臺北鐵道飯店(1908年)、基隆驛(1908年),也都采用了安妮女王復興風格。近藤十郎(東京帝大建筑學科1904年畢業)也將安妮女王復興風格運用于商業建筑的新起街市場(1907 年)、臺灣日日新報社(1908年)、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1916年)等。

森山松之助設計的臺南州廳(今國立臺灣文學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森山松之助(東京帝大建筑學科1897年畢業)于1906年受到辰野金吾的舉薦來臺。一開始設計的臺北市電話交換局仍是古典主義建筑,之后大量運用安妮女王復興風格設計了臺南郵便局(1907年-1910年)、基隆郵便局 (1912年)、專賣局(1912-1913年)、大阪商船基隆支店(1915年)等一系列建筑。由長野宇平治最初設計的臺灣總督府(1912年-1919年)雖然采用了紅磚作為主要材料,但是方案顯得較為樸素。后來在森山松之助的主導下,采用更多白色橫帶裝飾、附柱、圓頂,可以說是將這種紅磚白色水平裝飾帶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臺灣總督府,1919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些臺灣日治時期由日本建筑師設計建造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建筑如今都被臺灣建筑史學界稱為“辰野式“建筑。
“辰野式“
在文章開頭的引文中多次提及奉天驛是“典型的辰野式建筑”,這一觀點在時下對沈陽站建筑風格的表述中非常流行。那么,“辰野式”建筑究竟是怎樣的建筑呢?

阿迪達斯線條
圖片來源:www.adidas.com
從字面上看,“辰野式” 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具有辰野金吾設計風格的建筑。而“辰野式”建筑給大眾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紅磚建筑上平行的白色線條,像極了阿迪達斯的三道杠。
筆者根據 “辰野式”這個概念的不同范圍指向,嘗試由小及大地給出四種不同的解釋。
1.辰野金吾設計的建筑
2.辰野金吾設計的安妮女王風格的建筑。
3.辰野金吾以及學生們設計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建筑。
4.日本建筑師設計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建筑
臺灣建筑學家凌宗魁在其論文《“辰野式“的源流與影響——臺灣近代建筑中紅白橫條帶飾風格的世界譜系》中這樣論述, “可以清楚看見一個建筑師如何運用其影響力,將一種建筑師形式成為自己的特有風格,并透過學生的散播和國家的國力,持續推廣政治和軍事力量影響所及的鄰近國家”。他的學生們也仿照老師的設計手法重新演繹安妮女王復興樣式設計新的建筑,此類風格作品被稱為“辰野式“。
筆者比較贊同這一說法,即傾向于上述的第三種解釋——辰野金吾以及弟子們設計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建筑。與其說“辰野式”是一種建筑風格,不如說是一種建筑流派。這是代表辰野金吾和他的學生們對于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獨特的變形。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并不是任何一座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建筑都是辰野金吾及其學生們設計的,這些建筑被認作辰野式也就不太合適了。
因此,我們判斷一個建筑是否是“辰野式”的充分必要條件應該是這樣:第一,建筑是否是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第二,建筑師是否是辰野金吾和他的學生們,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些 “得意門生” 。
鑒于之前第一部分的分析,設計奉天驛的建筑師太田毅并非是辰野金吾的“得意門生”。那么,奉天驛就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辰野式”建筑。
三、設計
由于太田毅常常被認為是辰野金吾的“得意門生”,從而聯想到他在設計奉天驛的過程中受到了辰野金吾的影響,甚至奉天驛被認為是仿照東京驛丸之內設計的“辰野式”建筑,也似乎是說得通的。然而,這些都并非是事實。沒有根據的聯想是不會站住腳的。
接下來,我們對奉天驛的建筑設計進行分析,同時也將它與東京驛丸之內進行對比。很多問題就會變得一目了然,迎刃而解。
1.建筑平面分析
首先,從最基本的平面構成可以明顯地看出,奉天驛和東京驛都采用了中心對稱的布局。
奉天驛作為南滿鐵路連接安奉鐵路和京奉鐵路的樞紐,是南滿鐵路沿線的五大停車場 (大連,旅順,奉天,長春,撫順千金寨)中最重要的一個。奉天驛采用了以建筑中心作為進出站的門戶,其他位列兩側的出入口則作為大和旅館、行李用房等配套設施的通道。奉天驛在車站中首次設立了旅館,這種做法具有開創性。

奉天驛一層平面圖
資料來源:《沈陽都市中的歷史建筑匯錄》,陳伯超編

東京驛各層平面圖
資料來源:《圖說:驛的歷史》,交通博物館編
而東京驛則作為終端車站, 將丸之內南口做為乘車口,丸之內北口做為下車口,中央玄關為皇室乘降專用。
2.建筑立面分析
從立面上看,盡管奉天驛為兩層建筑,建筑師仍然采用了經典的縱向三段式構圖。東京驛則為三層,三段式顯得更為明顯,尤其是底層部分是紅白相間的構圖,增加了平視角度的豐富性。

初建成的奉天驛
圖片提供:余泓

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
圖片來源:互聯網
奉天驛橫向分為五段,中間突出的入口部分,以及兩側的配套用房以及之間的連接,形成了帶有節奏的韻律感。這一點與橫濱正金行大連支店極為相似。而奉天驛的精妙之處,還在于附著于南北配樓的塔樓。塔樓不僅消除了主樓與配樓由于相似的造型而產生的單調感,也豐富了建筑立體構成的層次。而塔樓頂部的穹頂,也是點睛之筆。塔樓采用白色石材作為主要材料,與點綴于紅磚之間的白石裝飾帶遙相呼應, 又不喧賓奪主,恰到好處。

東京驛正立面,1914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而東京驛最初的設計是三個獨立的建筑,南北長335米。在新的設計中,辰野金吾通過一系列的塔樓,以及凸出的南北兩個出入口來消解建筑過長而帶來的壓迫感和呆板,并且使用紅磚和白石的立面效果增添了動感。使旅客仿佛游走在一個有不同建筑組成的,風格一致的街區。東京驛建筑的比例和明顯與奉天驛是迥異的。
3.構成元素分析
a.紅磚與白石
建筑設計風格的演變離不開建筑材料和技術進步的支持。西方古典主義樣式的建筑常常使用大量石材作為基本的建筑材料。但是無論對于日本還是其殖民地,常常無法獲取大量合適的石材。而彼時的日本,已經成功引進了德國的機制磚技術,可以大規模生產機制紅磚(赤練瓦)。機制紅磚作為一種新的材料,表面光亮堅硬,具有金屬質感,大量應用到新的建筑上,既經濟又美觀。而將石材鑲嵌其中則增加了抗剪性,使以紅磚為主的建筑具有更加堅固穩定的結構。從建筑效果上看,紅白相間的組合會產生豐富的變化,創造出特征鮮明的視覺可識別性。這些優勢都為安妮女王復興風格在日本的落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日本第一家現代制磚企業 -日本練瓦制造株式會社工場全景
圖片來源:諸井恒平《練瓦要說》
紅磚作為主要建筑材料,是太田毅在滿洲的實踐中的首次嘗試。他既考慮到材料供給和運輸上的便利性,因為當時在奉天有日本人經營的紅磚工廠,也考慮到奉天驛作為滿鐵附屬地中心所豎立的新形象,與當時奉天主要的中式建筑材料青磚所形成的城市風貌對比鮮明。筆者大膽猜測,沈陽現存的同時期建設的奉天海關大樓可能也使用了該工廠生產的紅磚。

奉天驛建筑局部:無橫向水平帶和轉角隅石
圖片來源:作者收藏

東京驛設計局部:橫向白石裝飾帶和轉交隅石
圖片來源:CNN Travel
盡管奉天驛和東京驛都采用了紅磚和白石作為主要的立面建筑材料,但是仔細比較便不難發現兩者的差別。白色鑄石應用在奉天驛的窗楣(Window Heads),窗套(Window Jambs)以及窗臺(Window Sills)這些立面的常用元素以外,僅作為中央入口拱圈和山花墻上的豎向裝飾元素。這與東京驛在底層的橫向白石裝飾帶和轉角處的白色隅石有著顯著的差別。而在其他“辰野式“建筑中,無論是橫向水平白石裝飾,還是轉角隅石都是其基本的建筑語言和特征。而在奉天驛中,并沒有轉角隅石的出現。
b.穹頂
奉天驛最具有標志性和視覺沖擊力的設計元素當屬建筑正中的巨大的半球形金屬穹頂以及兩側塔樓頂部與之呼應的小穹頂。這是奉天驛成為地標建筑的關鍵。金屬穹頂帶有濃厚的德國巴洛克特征,是重要的新古典主義設計元素。太田毅在幾乎同時期與妻木賴黃共同設計的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也使用了幾乎一樣的手法。

柏林大教堂,1894-1905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作為德國派的代表,妻木賴黃常常喜歡借鑒德國元素并應用到他的設計之中。文藝復興風格的德國柏林大教堂即是他借鑒的原型之一。柏林大教堂由德國建筑師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設計,于1894年開工,歷時11年建成。華麗與宏偉的結構堪比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尺度巨大的綠色穹頂是建筑構成的重要元素,主導了立面構圖,是整個建筑的焦點,并且為建筑提供的獨一無二的標志性。

各建筑穹頂的比較
制圖:楊樹
1904年,妻木賴黃與遠藤于莵共同設計的橫濱正金銀行總行即開始改采用綠色的穹頂作為視覺焦點的構成要素。橫濱正金銀行北京支店的位于轉角處的穹頂也是使該建筑脫穎而出的視覺焦點。妻木賴黃與太田毅合作設計的橫濱正金銀行大連支店幾乎采用了與橫濱正金銀行總店一樣的穹頂設計。太田毅在奉天驛的設計中,也把穹頂當作最重要的元素考慮。在金屬穹頂的運用上,太田毅顯然受到了妻木賴黃的影響。

日本相撲的大銀杏發型
圖片來源:Facebook

東京驛兩側出入口塔樓穹頂
圖片來源:GooBlog
而東京驛的穹頂形式則是模仿相撲中“關取”以上的力士才被允許使用的大銀杏(Ohicyou)發型,這與辰野金吾早前設計的兩國國技館的穹頂所使用的手法類似。與半球形的穹頂相比,東京驛的穹頂造型顯得比較扁平,而塔樓的屋頂就更算不上穹頂了。
奉天驛是一個居中的大穹頂輔以兩側的小穹頂,共同構成一個設計主題。而東京驛的兩個大穹頂分別位于南北入口上方,盡管體量巨大,但是相距非常之遠,中間又有多處形式差別很大的大小屋頂,因此難以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沖擊,而更像是在漫長建筑兩端設置的錨點。

奉天驛東立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奉天驛西立面
圖片來源:作者收藏
c.三角型山花
作為新古典主義建筑最重要的設計元素,古希臘建筑經典的三角形山花墻(Pediment)是奉天驛的設計母題之一,共出現九處之多。在正(東)立面中央入口上方是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山花,在正立面兩側,南北兩側立面,背(西)立面兩側共有6個相似而略小的三角形山花,另外在背(西)立面中央有兩個小尺度的三角形山花。這些重復出現的相似三角形,使得奉天驛的建筑立面不僅具有了非常強的穩定感,也讓整個建筑在不同方向都有相似的造型,大大增強了建筑的可識別性和完整性。

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阿爾忒彌斯神廟復原模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妻木賴黃尤其鐘愛使用古典主義建筑的經典要素——三角形山花墻。源自古希臘的阿爾忒彌斯神廟(Temple of Artemis)巨大的三角形山花墻是妻木賴黃鐘愛的古典主義設計元素,這使得建筑顯得更加沉穩。在長崎稅務署,橫濱正金銀行總店和橫濱正金銀行北京支店,我們都可以看到與奉天驛一樣的山花墻。三橋四郎設計的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1912年),也曾經被妻木賴黃建議在入口中央使用巨大的三角形山花墻。
而如此具有鮮明特征的設計元素并沒有出現在辰野金吾設計的東京驛之中。

奉天驛立面關系分析
制圖:楊碩
值得一提的是,奉天驛正立面的一大兩小,一高兩低的三個穹頂連線,正好構成一個與山花母題比例相同的三角形。這個隱藏的三角形,巧妙地將奉天驛的中心及兩側的三個部分通過格式塔完型圖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視覺上穩定的幾何關系。
d.雨廊

巴黎地鐵Abbesses站新藝術運動風格入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奉天驛正中入口處的雨廊與大連大和旅館的雨廊一樣都是使用了鑄鐵和玻璃,這明顯是受到當時世界最為流行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影響。新藝術運動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有機的,動感的線條,使傳統的裝飾充滿活力。在建筑和室內設計、家具和裝飾品設計等領域廣為應用 。

奉天驛“唐破風”雨廊和新藝術運動風格時鐘
圖片來源:美國LIFE雜志

奉天驛雨廊
圖片來源:作者收藏
19世紀末,玻璃與鍛鐵工藝的進步與成熟,也能創造出精雕細琢般的高品質。最初,新藝術運動是受到日本浮世繪木刻畫的啟發而產生。日本新一代的建筑師又將新藝術運動的形式應用到東方的建筑設計中,并且在奉天驛的雨廊設計中非常巧妙地融入了日式“唐破風”的主題。輕巧而簡潔,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筆者不由衷贊嘆太田毅的妙筆生花。

東京驛皇室入口
圖片來源:foodicles.com
而相比之下,東京驛則在中央入口處采用了傳統的,由磚石砌造的車寄(法語Porte-cochère),而在兩側出入口處使用了沿外墻搭建的雨棚。

東京驛百年紀念海報
圖片來源:日本雅虎
最后,我們再回顧一下東京驛的設計歷程。東京驛的設計可謂是一波三折,最初的勘測和早期方案是由赴日協助建設東京市區鐵道路網的德國工程師法蘭茲·巴爾策(Franz Baltzer)與赫爾曼·朗姆肖特爾(Hermann Rumshottel) 負責。

巴爾策方案之東京驛立面,1904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對日本傳統建筑情有獨鐘的巴爾策,將車站建筑(丸之內站房)設計為帶有“入母屋破風”與“唐破風”屋頂的模仿桃山宮殿的和式建筑。意在與車站所面對的皇宮相呼應。但是,當建筑師向明治天皇展示他的設計時,天皇說“車站之類的東西最好用外國風格呈現。” 因而最終未被采用。

巴爾策方案之東京驛平面,1904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日俄戰爭以后,辰野金吾、葛西萬司于1906年12月開始接手站房的建筑設計,并以西洋式設計為基調,經過三次設計修改后才于1910年12月正式定案。而東京驛整體的場站布局,仍一定程度沿用巴爾策等德國工程師的規劃。
另外,也有說法稱辰野金吾是以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車站為參照設計東京驛的。但是,日本建筑學家藤森照信通過對辰野金吾的經歷和設計風格的研究,對此持否定態度。

萬世橋停車場明信片,1912年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設計東京驛的同時,辰野金吾設計了萬世橋驛和新橋驛。都采用了以紅磚白石為主要材料的安妮女王復興的的設計風格。可以說這兩個車站是東京驛的試驗。
從建設時間上看,奉天驛于1908年開始設計,1910年7月份竣工。而東京驛1910年12月才正式定案,1914年建設完工。萬世橋站1912年完工。在設計時間和竣工時間上看,奉天驛不僅在東京驛之前 ,也在萬世橋驛和新橋驛之前。因此,奉天驛仿照東京驛而設計的說法從時間上看也是不成立的。
四、結語

沈陽站水彩畫
作者:楊子江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無論是從建筑師的從業經歷、設計手法,還是建筑的設計風格、設計時間,奉天驛與東京驛都可以說并無交集,甚至是大相徑庭。
奉天驛是具有德國巴洛克復興風格與英國安妮女王復興風格要素的折衷主義建筑。又因為太田毅并算不上辰野金吾的傳承弟子,所以,筆者認為奉天驛不是“辰野式“建筑。
奉天驛是建筑師太田毅短暫生命中的嘔心之作,是他建筑設計生涯中的巔峰。奉天驛奠定了滿鐵附屬地建筑的風格和尺度,以及奉天未來城市面貌的基礎。奉天驛之獨創性、唯一性、重要性,無與倫比,不可替代。奉天驛的成功與偉大不需要攀附于建筑大師的光環,它對于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都市的貢獻,已經足以說明一切。
以上僅是筆者一家之言,以期拋磚引玉,繼續深入探討奉天驛以及其他沈陽近現代建筑的歷史。
資料收集整理:楊碩
撰文:楊碩
編輯:楊樹
制圖:楊碩 楊樹
鳴謝:楊子江 江宇翔 袁海光 余泓 劉榮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