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國際教育研究者王燕:家長最重要的是想明白對孩子的期望
如今,“歸國熱”與“留學熱”交織,許多身處一二線城市的家長積攢半生,只為培育孩子出國留學。然而,與十年前大不相同的是,有更多的留學生畢業后加入了“海歸”大軍,“海歸”人數連年攀升。
如果我們轉換視線,會發現三四線及四線以下城市呈現另一番光景,這些城市里國際學校數量寥寥,本科階段就出國留學依然是鄰里間每每談及就滿帶羨慕的“新鮮事”,鮮少有“海歸”選擇在此工作。某種程度而言,另一種教育上的“不平等”正在拉開帷幕。
“海歸”越來越多,貶值趨勢初現,家長還要努力送孩子出國留學嗎?國際學校的地域分布不均,如何看待這一地域差異?“留學熱”的背后是否反映出我們已有教育體制的弊病?
5月26日,在TIDE國際教師發展大會上,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專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從事國際教育研究多年的王燕博士,請她就留學熱、國際學校和教育公平等問題發表看法。

從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海歸畢業生的就業總體情況是越來越難,留學生分布的國家與院校類型也越來越多元,這里面也包括不少國際一流院校的畢業生。這些學生在國外不同文化、教育體系下學習,掌握的技能與知識與接受國內教育的學生有差異,未見得能滿足用人單位的期望。但是,海歸學生在經過這一段學習經歷后,在成本回收或職業發展方面都有比較高的期望,這兩個撞在一起時會有落差。我沒有很實在的研究證據,但是觀察到這種落差有時與文化差異相關,比如,學生在國外可以直呼老板的名字和老板交流,但是中國文化中,和領導相處有一種特定的交流方式,這可能會導致用人單位覺得“海歸”與單位文化格格不入。
因此,海歸找到理想工作的比例不高,還有一部分人待業或創業,然而,創業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所以,這種情況下要明晰出國留學的目的,如果出國留學的目的是為了要找到一份和國內同等可比的畢生生相同的工作,我想要更冷靜、客觀地看這件事。
澎湃新聞:目前家長們熱衷于送孩子出國留學,是否折射出我們自身的教育體制存在很多問題?
王燕:我覺得大家熱衷于送孩子出國留學有三個因素需要考慮,首先是目前中國總體人口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他們會用更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國的教育。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基于批判去做一個在他們看來更優的選擇,但是做完這樣的選擇,他們是否完全理解出國后的環境,能否得到預期的結果,這都是需要追問的問題。第二個因素是我們處于一個全球化時代,如果想要培養孩子走向國際組織、跨國公司或在國際化的環境中工作,那么留學教育背景能夠發揮較大大作用,基于這樣的想法,家長也會送孩子去留學。第三個因素是從眾心理,孩子和家長都會陷于從眾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尤其要去看一下這個學校、專業的聲譽,以及孩子未來的職業規劃。
澎湃新聞:你對自己的孩子出國留學怎樣考慮?
王燕:我們這代跟上一代父母培養孩子的方式有很大不同,我會更尊重他的選擇,我問過他,他說希望自己在中國接受教育。實際上,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多其他國家人民的理想定居地。中國的經濟、安全比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要領先。在教育方面,我們的課程質量和教師素養都有保障,現在有越來越多國際學生來留學,因此,未來出國留學的考慮會很不一樣。但是,我認為他一生中應該有一段時間出去學習,但是否在高中階段或是把這段經歷延續到博士畢業,我想這是另一個需要再考慮的問題。
澎湃新聞:國內的課程質量和教師素養都有好的保障,這是目前國際上廣泛接受的觀點嗎?在您接觸到的外國學者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教育情況?
王燕:其實我們在北京能見到中國最好的學校,也能見到中國最差的學校。我們的好學校,課程、師資都堪比世界一流水平,因為種種原因,其實外國人更多時候看到的是這些好學校。但是,我所認識的外國人也會說到公平問題。改革開放后,我們的教育也有很多嘗試,這些優秀的實踐經驗像種子一樣傳導給更多的學校,但是如果在中國每個地方都建立相同的學校,我想不太適合國情。在美國,有很好的學校,也有很差的學校,我們合作的哈佛教授對美國的教育有很多的批判,他們覺得美國教育處于危機之中,例如,不公平問題突出,學生太過封閉,不了解世界的情況等等。有時候美國教授來中國的時候會說,我們美國教育那么差,你們中國的教育那么好。
澎湃新聞:如您所言,中國不同地區教育資源不平等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在國際教育方面尤其如此,三四線城市的孩子出國比例遠比一二線城市的孩子低,面對這種不平等,我們要怎么做?
王燕:且不說三四線城市的孩子去接受國際教育,首先,應該讓他們有機會在本土上大學、上好大學。近年來,教育部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額外照顧來自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與邊遠地區兒童接受良好教育,努力讓他們能進入好大學,這一直是有國家政策干預的。還有像清華附中的“寒門英才”計劃支持貧窮地區的學生到清華附中學習,像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去全國建設幾千間夢想教室,匹配著優質設備、課程和教師,現在政府、社會都在共同推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同時,我們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也越來越多樣化,覆蓋面越來越大。現在,二三線城市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我知道一些國際項目面向的就是二三線城市,因為那里的用戶群還沒有飽和。
澎湃新聞:除了留學,在國際學校方面也存在著很多不平等?
王燕:所謂的“國際學?!笨梢苑譃楣W校國際班、民辦國際化學校還有外籍子女學校,其實每一所國際學校,和普通學校一樣,校長都會看重學生成績。目前在一二線城市,有比較多的優質的國際學校,三四線城市則不然,這種分布狀態很大程度上是歷史原因造成的。隨著城市布局的調整,也有很多國際學校在在非核心城市地區辦學,我覺得未來一所好的學校,究竟落戶哪里,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這種分布上的不均衡應該是暫時的。
澎湃新聞:義務教育階段,國際教育和國內的公立教育相比,除了像英語這樣的硬技能,還有那些不同的側重?有哪些是公立教育體系中的學?;驅W生應該借鑒的?
王燕:我們現在好的學校跟國外學校差距越來越小。如果說一定要做個比較,我想有三點借鑒,首先是國際教育方面會更強調團隊合作,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課桌椅設置、學習方式、完成作業的方式上發現差異。其次是在項目制、研究式的學習方式會比我們更多。還值得關注的是對體育和藝術的重視,比如關于戲劇、音樂等多種類型的選修課。從平均水平上來說,這三點可能是國際教育比我們國內公立教育做的更好的地方。
澎湃新聞:教育是所謂“中產階層焦慮”的一個重要促發因素,很多父母感覺孩子沒有接受國際教育,可能就輸給同齡人,您怎么看這種焦慮情緒?
王燕:我覺得對于父母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清楚希望培養孩子哪方面的素養,比如像學習英語這一類的硬技能,我們現在有大量的慕課、虛擬課堂、外教可以幫助孩子學好英語。以我自己來說,我本科是在國內接受教育,畢業后也基本能勝任工作語言是英語的任務,但是有很多從本科出國學習回來工作的,他們可能工作環境中不再使用英語,這項技能就漸漸弱化。所以,像英語這樣的硬技能未必是在國外比在國內學的好。但是像現在的軟技能,也就是孩子的毅力、理解力、同理心這些更多是在家庭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家長應該先想明白對孩子的期望,再考慮如何培養的問題。
澎湃新聞:中國和國際社會在教育公平上面臨相似的問題,例如掌握更多資源的中產階層,通過買學區房、送孩子上補習班等手段幫助孩子取得更好的學業成果,對于這類隱性的教育不公平,國內是否有應對措施?國際上有什么經驗可供借鑒?
王燕:最近國外學者有一本書,里面有一段話說“一所學校的質量可以通過這所學校所在地的郵政編碼或者學生家庭主要來源居住地,他們居住的小區的郵政編碼就能知道。”所以,教育資源不平等和中產階層的應對,這個是全球教育中普遍存在問題,這個基本上只能靠政府干預,我覺得這幾年中國政府在小升初或者高考等措施上,其實是做得越來越好,有越來越多的經驗可以跟全世界分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