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據看北京老城⑤|哪些地方住著“紳士”
現代化、全球化、城市化進程下的北京,已進入后工業社會和消費社會,伴隨著產業結構與社會結構的變遷,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呈現出新的階層特征,如創意階層和有閑階級的日益壯大,進而導致“紳士化”——這一富裕中產階級入住、改造工薪階層聚居區空間,致使原居民遷出的社會空間變遷現象出現,影響著城市物質空間形態的轉變。
北京舊城多處胡同片區已呈現出類型多樣的紳士化特征,按空間改造的方式來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整體改造,如前門大街、鮮魚口,原住居民遷出,老舊房屋拆遷重建或改造為旅游商業,一般毗鄰主要街道便于游客的光顧;2)局部改造,如大柵欄地區的楊梅竹斜街,部分居民遷出,將原房屋用作時尚餐飲、酒吧,同一條巷道中混合商住功能;3)點狀分布在胡同里的外來者,他們租下并改造老舊房屋,用于居住或從事設計、文化、藝術等創意產業,這些空間往往分布較為隱蔽,甚至沒有門頭招牌,大多體現高端、個性、定制的特征。
其中,前兩種為自上而下的政府加開發商主導的歷史街區改造模式,相關的研究較多,但第三種類型因其出現時間不長,群體較為隱蔽,使用人群多為創意人士難以參與調查等原因,目前的學界研究不多,然而可以借助大數據來進行初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對象聚焦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規定的北京市二環以內的歷史街區中,點狀分布的局部改造型紳士化空間。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包括:互聯網大數據集(遙感影像數據、胡同街景數據、工商注冊信息、大眾點評數據等)、傳統輔助數據集(實地走訪數據、調研訪談數據、搜索引擎檢索數據)和分析數據集(POI數據、街道辦事處數據等)。
而研究對象“點狀紳士化”(以下簡稱紳士點)空間為:1)使用階層置換的居住類空間,2)從居住經改造轉變為承載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非居住類空間。
一般來說,改造后的空間品質得到了明顯提升。點狀紳士化的部分業主是從事文化藝術相關行業的人群,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審美情趣,對歷史文化及文物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厚的情感,因此空間改造往往比較注重與歷史文脈的結合,設計和施工水平要求也比較高。此外,房屋周邊環境也有所提升,在綠化、亮化、美化等方面有別于周邊。
因此,我們提出識別紳士點的四個標準:
店名文字:當店名出現外語時,極有可能是紳士點。譬如 Pub、cafe等。此外,通過店名也可以進一步識別該店的主營業務。
建筑立面:紳士點的建筑立面一般較新、干凈、有美感、有創意,這樣有鮮明特色的立面可以使紳士點在胡同中脫穎而出。
主營業務:藝術類(設計師工作室、律師工作室、美術館、畫廊等)、餐飲類(私人咖啡館、酒吧、茶社等)、住宿類(民宿、青年旅舍)、創意產業(文創用品、私人影院、創意寵物店、創意書店等)。
內裝風格:紳士點的內裝檔次較高,走小資文藝路線。
紳士點分布情況及特征

經過識別和清洗,我們首先得到242個紳士點,并分街區統計其數量,同時借助ArcGIS計算這些紳士點的密度。在紳士點分布圖中可以看出,東北部的北鑼鼓巷、國子監地區,西北部的什剎海地區的紳士點分布較多,而大柵欄等街區也有較集中的紳士點分布。

由于北京舊城的歷史文化街區有不同的街區特征,也對紳士點分布有不同的影響。通常紳士點主要分布在以居住功能為主的街區,而以辦公為主的街區則分布較少,比如以機關辦公為主的東交民巷。而以居住功能為主的歷史文化街區的街區更新,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街區更新以旅游類商業景區為主要定位,屬于由政府引導和資本驅動的大眾消費類街區,如鮮魚口、法源寺、琉璃廠等。
第二種街區早期以自下而上更新為主,后期因市場化發展而形成商業聚集的消費區,如南鑼鼓巷、國子監等。
第三種是由街區改造實施主體引導的街區更新。比如,大柵欄、什剎海、阜成門內等街區,均遵循由國企子公司作為街區更新實施主體,進行“設計介入式”有機更新的實踐。而且,這三片歷史文化街區均為北京國際設計周的展區,并借助設計周的影響力,吸引并引導高端業態進入街區從而實現更新。而在東四南片區更新改造中,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則成為主導,聯合社會及市場的多方資源,進行空間改善與文化營造。

在紳士化點識別的同時可根據名稱、標牌等對其功能進行判斷,并根據其功能將紳士化點按照娛樂(俱樂部、轟趴等)、旅館(民宿、精品酒店等)、創意(文創產品制作銷售等)、藝術機構(展廳、工作室等)、餐飲(高檔酒吧、西餐廳等)、服飾(設計師服裝銷售等)及其他功能(具備街景紳士點識別特征而不確定功能)分為7類。
從分類分布圖中可以看出,餐飲業分布最為廣泛、數量最多,是紳士化最為偏好的產業。其次,創意、藝術機構也不可小視,雖然數量不及餐飲,但對周圍文化環境的影響較大。
接下來,本研究對以紳士點為圓心,分析200米半徑內各類型POI(Point of Interest,包括了歷史文化點、餐飲、住宿、娛樂設施等在內的興趣點)的情況。結果發現,餐飲業占比最高。

此外,為了體現紳士點周圍POI的特征,我們將其與POI在舊城內的總體分布情況進行比對,發現紳士點附近旅游類、交通出行類POI顯著高于整體水平。但是,總體上紳士點附近設施的配置數量處于中等水平。

基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一些因素可能與紳士點分布相關,隨后通過回歸分析進一步探究紳士點分布的集中程度與這些因素的關系。分析中的因變量為紳士點密度,自變量共七個:到較寬道路距離、微博密度、2014年紳士點附近半徑200米步行圈內POI總量、餐飲POI數量、娛樂POI數量、住宿POI數量和歷史文化點。
結果發現,紳士點通常遠離POI總量較高的地點,而易聚集在附近有較多歷史文化點的地區。一種推測是,由于紳士化空間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小眾、創意和高文化內涵,因而在區位選擇上,傾向于避開大眾消費聚集區,同時看重由周邊的歷史文化積淀所彰顯的空間文化符號。
紳士化對城市有哪些影響
歷史街區的點狀紳士化空間,未來可能由于個體的發展而形成集聚,進而向面狀發展,也可能繼續以相似的規律點狀增多,因此,認識其分布特點與正負面影響很有必要,有利于在未來的規劃中加以引導。
通過對北京總體規劃規定的所有歷史街區內街景照片和全部街景未覆蓋的胡同進行的實地調研觀察,我們發現紳士點的空間影響為:1)有限的道路空間整治,即少量紳士點改善了院落門前的清潔度和綠化情況;2)普遍的院落空間品質改善,阻止了四合院在原居民的使用中趨于破敗;3)不同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建筑樣式與風貌。
而在社會影響層面,紳士點所在空間的社會人口結構得到更新,人群的異質性增強,關系更加疏遠。具體來講,紳士點的社會影響分為兩方面:一是對原住居民的影響;二是作為商住混合的中產空間,對空間品質和使用者的影響。
紳士點對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基于功能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功能類型為工作室或私人住宅的紳士點,對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鮮有影響,居民對其空間用途也知之甚少。例如,茶兒胡同居民在論及胡同內一家設計工作室時表示:“好像是個公司辦公的地兒,這對我能有什么影響?”但是,一些餐飲、娛樂類紳士點則可能對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環境污染、噪聲污染等負面影響。例如,東四八條的餐飲類紳士點附近居民表示,時而有“油煙大,有時(客人)喝醉了在街邊亂吐”的困擾;什剎海后帽胡同一家轟趴的同院居民提到:“晚上開趴體放重低音,我也就過去提醒他們一聲。”
然而,紳士點的出現,促使更多的原住居民遷出胡同,進一步加劇了原住居民社會網絡的碎化與斷裂進程。以大柵欄為例,騰退居民的遷出,使得仍未騰退居民的原有社會網絡與社會關系斷裂,居民明顯感受到“胡同的味道”淡了,陌生人多了。處于同一空間中的原住居民與新“住”民作為鄰里,多數呈現明顯的區隔狀態,彼此鮮有互動,也就深化了社會空間的碎化。
此次調研的紳士點多以商用空間為主,這類紳士點多為商住混合的空間,并吸引了相關業態的目標受眾,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這些人群的的特征又使得空間品質得到提升,往往被賦予文藝、高端、有品位等文化符號。而部分空間甚至成為了北京城市的新符號,如炭兒胡同的一位消費者談及商住穿插、中西混合的空間分布時,感慨道“這樣才是北京啊!”。因此,在紳士群體的空間再生產過程中,消費者以及紳士化空間景觀的觀看者對于城市的想象被塑造出來。
不管是政府主導的城市更新,還是民間自發性的更新改造,都應以環境空間、經濟空間和社會關系的共贏為目標。相比政府主導的城市更新項目,中產階級主導的點狀紳士化空間的建設行為具有針對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呈現出趨近歷史文化遺存的空間,但是這些紳士點在帶來新興文化的同時也加劇了社會隔離,有時也對原住居民帶來一定的干擾。這些都對未來的社區營造、歷史文化保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改寫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17年秋季學期研究生《大數據與城市規劃》課程論文,指導教師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龍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