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讓《北京市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導則(試行)》為北京雨燕營造棲息地|綠會BCON建言北京市文物局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網發布了關于對《北京市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導則(試行)》(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意見的公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文簡稱我會)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組積極響應號召,組織專家認真研究,現提出以下2條建議。
【建議1】文物建筑的功能,除了目前《征求意見稿》所列的功能外,還應加入“棲息地功能”(或者稱之為“生物多樣性功能”、或者“自然功能”)。
【建議2】建議傳統建筑發揮作為北京雨燕的棲息地的功能,不加防鳥網,讓鳥兒能夠在傳統文物建筑棲息、筑巢、繁衍,促進人燕和諧。

北京雨燕。攝影:海翔影像
原文:(三)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應有利于展示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學價值、時代價值,有利于發揮文物的社會功能,有利于提升文物的保護利用和安全管理水平。
建議將其改為:(三)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應有利于展示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學價值、自然價值、時代價值,有利于發揮文物的社會功能,有利于提升文物的保護利用和安全管理水平,保護生物多樣性。

理由: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具有重要的生態和文化意義。它們大多棲息于京城老式建筑的屋檐下。棲息地的迅速減少,是北京雨燕數量銳減的重要原因。北京和全球其他地區一樣,都在面臨生物多樣性的急劇消失。而雨燕從改革開放以來,數量下降非常明顯。據2014年中國綠發會觀鳥工作委員會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北京雨燕當時僅有3000只左右的。而這消失的背景,大多是因為傳統建筑的減少,城樓、廟宇、古塔等建筑被拆除,北京雨燕很難找到能筑巢棲息的港灣。
再追溯,如根據2009年北京科技報的報道,根據北京市林業局和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開展的“北京雨燕資源調查及其保護研究”顯示,在近30年的時間里,北京雨燕的數量從5萬只的鼎盛狀態開始急劇減少。從正陽門到報國寺,再到大大小小的箭樓,人們早已習慣在北京的每一座樓臺外,都看到這些小家伙舒展雙翅的身影。但從1950年開始,隨著舊城改造和地鐵工程的修建,這些棲息地開始逐漸消失。歷史記載,1952年,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被拆除;1954年,地安門被拆;接下來遭受同樣命運的,是1956年拆除的朝陽門;1965年拆除的崇文門、阜成門和東直門,以及1969年拆除的西直門。與此同時,大量廟宇、古塔也因各種原因紛紛被從城市中“拔起”。但歷史沒有記載,這些拆除背后的北京雨燕之殤。
即使是仍然保留的傳統建筑,許多都在屋檐下加了防鳥網。使得鳥類無法在建筑屋檐下筑巢、棲息、繁衍后代。

防鳥網。攝:綠會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WG
在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愿景的生態文明時代,傳統建筑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功能需要《北京市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導則》予以了解和重視。
【參考資料】
1、北京雨燕之殤:從5萬只銳減至2331只
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5Q8G5MF5000125LI.html
2、從故宮武英殿的防鳥網,看北京雨燕棲息地的喪失:古建筑保護應考慮野生動物友好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10347.html
3、北京雨燕歸來背后:一場“土著生物”保衛戰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5-27/doc-ihvhiews4945166.shtml
4、北京雨燕正式成為2022中國國際服貿會吉祥物 | 生物多樣性與文化的巧妙融合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20931.html
5、別了,正陽門城樓的北京雨燕!2021年春天等燕歸來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13319.html
文/Littlejane 審/BCON 編/angel
日期 | 2023-01-12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