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卷福”的新劇,那叫一個“虐”
美國自白派著名女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Sylvia Plath)在自傳體小說《鐘形罩》(The Bell Jar)中,以自己的經歷為原型描述了19歲大二女生埃斯特·格林伍德在心理疾病陰影的籠罩下,從多次自殺未遂,到逐漸開始自我接受、重塑健康的心理狀態,最終融入到社會的過程。
小說發表三周之后,西爾維婭·普拉斯在倫敦的寓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鐘形罩》的故事終究沒能成為她本人的人生投影。
而另一本小說《梅爾羅斯》(Patrick Melrose)里,作者愛德華·圣·奧賓(Edward St. Aubyn)也以他本人的經歷為藍本講述了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


母親出生于優渥的美國家庭、父親是一名軍醫,愛德華在外人看來或許是個公子哥兒,然而他在童年多次遭到父親強奸,母親對此不僅完全知情,甚至成為了合謀者。童年陰影讓他19歲時染上了毒癮,從此便進入了自我放棄與自我救贖交替的人生,所幸的是,他最終還是擺脫了夢魘。

根據這本小說改編的同名劇集最近在美國付費電視網Showtime開播,出演梅爾羅斯的是中國觀眾熟悉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相比于小說,梅爾羅斯的童年陰影與墮落過程經過影像化后,讓觀眾更感震撼。

在大部分傳記片中,克服生理缺陷、戰勝心理陰影是不可或缺的情節,比如經典電影《飛行家》、《美麗心靈》和《國王的演講》。雖然電影本身無可指摘,但問題便在于它們太過正能量了,即便主人公深陷泥淖,整部電影的基調讓你仍然可以堅定地相信主角能夠戰勝困難,當鼓舞人心的BGM響起,主角奮筆疾書或奔跑起來,幾個不同場景的勵志鏡頭剪輯到一起,你仿佛覺得自己也能夠像主角那樣勢如破竹,大殺四方。
《梅爾羅斯》則直接揭開瘡疤,讓你意識到受傷是真的會疼的,以及絕大多數人面對這道坎兒,大概率是邁不過去的。

全劇一共五集,從前兩集來看,電視劇選擇原著的每本書改編成一集。第一集是小說的第二本,而第二集則對應第一本,插敘了主角的陰暗童年生活。
全劇一開始,當梅爾羅斯接到父親去世的電話時就在為自己注射成癮藥物。劇中梅爾羅斯一直在告誡自己理性、不要再碰毒品,然而轉眼間腦中的獨白又在說“海洛因是愛”。

光是第一集,他就下了好幾次決心要掌控自己的生活,然而只是在去紐約領父親骨灰途中,梅爾羅斯便犯了很多次毒癮。

不僅是吸毒,梅爾羅斯也嗜酒如命,每當他在飯店坐下你便能猜到下一句會是“來杯馬提尼”,而他所患上的精神疾病也包括了自戀癥、精神分裂和自殺傾向等等,他崩潰的同時又十分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他優雅尊貴卻絲毫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他憎恨厭惡自己的家人卻不得不在外人面前隱藏這種感覺,他自視甚高卻無法面對失控的生活而常常陷入到自我否定之中。

如果說第一集已經讓人驚詫到原來講述救贖的電視劇可以陰暗到這種程度,那么第二集更是將觀眾拖入壓抑絕望的深淵。

第二集的故事背景是1967年風景如畫的法國鄉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梅爾羅斯家中的陰郁氛圍,小梅爾羅斯和他的母親,甚至是仆人和來梅爾羅斯家拜訪的朋友都對主角的父親大衛·梅爾羅斯充滿了恐懼。
這是個變態,而且是十分喜歡說教的變態,他在拽著小梅爾羅斯的耳朵將他懸空提起時,也都要說上一句“這就是在告訴你,不要輕易地相信別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獸父的扮演者雨果·維文,他與生俱來的邪典氣質將大衛·梅爾羅斯演繹得優雅而恐怖,尤其是一把性感的低音炮嗓音,讓他站在窗邊就能把院子內的仆人嚇得雙手發抖這一細節表現得很有說服力。
而正是本尼的崩潰和雨果維文的可怖,以及整部劇的色調氛圍和故事節奏,都讓《梅爾羅斯》顯得獨特。如果你的生活需要雞湯的鼓勵,那么我不建議你去觀看這部劇,而如果你愿意從門縫中窺察到自我救贖這件事本身的殘酷,《梅爾羅斯》則顯然是不二之選。但你也不必害怕這部劇集太過壓抑,正如好萊塢傳統電影的三段式結構,導演和編劇也選擇在《梅爾羅斯》進行到正巧一半之時讓故事發生轉折,正如第三集的標題“Some Hope”(一點希望)一樣,梅爾羅斯沒有放棄拯救自己。

以及,他在戒毒所的懺悔會上仍舊給好友約翰尼灌輸負能量。










誠然作為觀眾,我是樂于見到這種感受到被鼓舞的情節,然而不應忽視的,仍然是這種希望仍舊是相對的,而它的來源是梅爾羅斯強烈的求生欲,以及自始至終未曾改變的勇氣與善良。現實世界永遠更加殘酷,自我救贖這件事是一場持之以恒的拉鋸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