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派城市考古|市三女中:中美教育融合成就了這所女子“夢之校”
原創 城市考古
紅瓦尖頂、綠樹繁茂,夢幻斑斕的玻璃窗、嘎吱作響的木地板,賦予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獨有的古樸、浪漫。百年春秋易序,百年風雨兼程。從圣瑪利亞女校、中西女中,到今天的市三女中,學校飛速發展,始終肩負育人使命,潛心育人。從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優雅、獨立、優秀的女性,也成為不少女孩心中的“夢之校”。

市三女中的歷史沿革
……
坐落于江蘇路155號的市三女中,有著圣瑪利亞女中的基因,也繼承了中西女中的血脈。
市三女中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由美國圣公會女牧師艾瑪·瓊斯建立的圣瑪麗女中。1851年,文紀女塾創辦于虹口文監師路和百老匯路口圣公會救主堂后,初辦時僅招收出生基督徒家庭的女學生。1881年,圣公會接管了因資金問題而難以為繼的吉列特女校。同年6月,文紀女塾和吉列特女校合并后,改名為圣瑪利亞女校。

1882年,采用雙語教學的中西書院于上海成立。書院原定招收男女兼收,最終卻不收女學生。書院的成功促使監理會教士林樂知加緊創辦一所招收女學生的同類學校,林樂知選擇與同屬監理會的女傳教士海淑德合作。最終,在1892年,中西女塾誕生。

1952年,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圣瑪利亞女中和中西女塾,把兩校合并成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著名建筑——五四樓
五四樓建于1935年,又名“景蓮堂”,是基督教美國監理會利用在漢口路、西藏路原中西女塾舊址上出租給揚子公司建造揚子飯店的15萬元租金建造的。設計者正是當時上海灘有名的建筑師鄔達克。
建筑平面為倒T字形,似一條老虎尾巴伸出在主樓北面。主體部分立面外觀為三層,頂部大屋頂內為假四層。立面簡潔樸素,平瓦陡坡屋面,中間分設三坡老虎窗,女兒墻呈城堡式。
主入口設在南面正中,為兩層樓高的平緩尖券門廳,門廳內裝有吊燈,氣派威嚴。正中的門框兩層樓高,帶有哥特式的尖頂,由柔和優美的弧線托起。門廳的東西兩側為走廊,教室分布在走廊的南北兩側,每間教室采光充足。

進門廳可直接進入首層大禮堂,禮堂內裝有豪華吊燈,正前方為舞臺,禮堂兩側均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彩色玻璃窗裝飾著和正門相同的圖案,光線從這些窗戶里射入,形成一束束炫彩光影,增添幾許迷離之感。

璀璨名流的母校

百年來,荏苒時光在朗朗書聲中穿行而過,留下一串串在政治、文學、藝術、科技領域響當當的名字:宋氏三姐妹,教育家俞慶棠,外交家龔澎,前科學技術部部長朱麗蘭,中國科學院院士黃量,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亞珠、聞玉梅,藝術家顧圣嬰、黃蜀芹等都從這所學校走出。
1900年,7歲的宋慶齡在當時的中西女塾開始學語文、史地、宗教、刺繡,甚至烹飪。除語文外,一律用英語教學,連中國歷史地理課本也是由美國人編寫、出版,由美國教師講授的。宋慶齡讀書用功,父親勸她休息,她答:“把功課復習好,我才快活。”當年她留短發,不講究穿熱戴,熱衷文藝。雖然文靜,演出時卻很大膽。據說她曾扮演一位皇后,演出后,宋父的朋友登上臺高興地叫喊:“這樣一來,宋先生就是皇后的父親,國王的岳父了!”

另一位在中西女中的禮堂上演過公主的,是實業家周今覺的女兒周叔蘋。那是她第一次離開家離開保姆,疊被鋪床樣樣親手來,不知磨掉了多少小姐脾氣;第一次練習站到眾人前演講,竟曾窘迫得哭出聲來,但日子久了,什么都不怵了,還學會了游泳騎馬網球等一干日后交際場上必備的技能。北京友誼出版公司還曾出版過一本周小姐翻譯的外國長篇《拿破侖和黛絲麗》。可見,這所學校培養的是內外兼修的名媛。

幾乎每一個市三人的記憶里都有一位“薛校長”
在校園中央的大草坪上,或坐著聊天、或追逐玩耍,抑或是把書蒙在臉上躺著曬太陽,是市三女生們共同的回憶。有位傳奇女子的一生,和這個校園緊緊相連,也被許多學生深深銘記,她就是該校的老校長薛正。畢業于圣瑪利亞女中,歷任中西女中和市三女中校長的她,歷經波瀾,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女子教育事業。

五四運動時期,薛正萌生了以教師為職業,以洋人的教育方法同本民族的愛國主義信念相結合的教育思想。畢業后,她來到上海中西女中,1932年任校務長。該校注重傳授西方上層社會淑女生活方式,灌輸西方文明。1936年,她擔任中西女中校長后,決定改革當時學校推行的這種殖民主義教育方法,聘請了幾位中國教師組成校政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國顧問的控制。
抗戰期間,她支持教師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排演《雷雨》等中國戲劇。薛正支持進步教師宣傳抗日,教學生唱革命歌曲,組織學生演革命話劇。
民國29年和37年,薛正曾先后兩次赴美攻讀教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49年,薛毅然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婉拒導師勸阻,啟程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幾經周折,薛正于1950年春回到祖國,繼續任中西女中校長。學校改為市三女中,薛正以校為家,為實現“以育人為己任,為國家作貢獻”的諾言,潛心治校,不斷探索女子教育的規律,創造并積累了豐富的女子教育經驗。

1991年冬,薛親自制定女子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每個人特別是我們女子,要有堅強的意志,虛心求教的精神,目光遠大,明辨是非,看到自己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所在與影響所及,為祖國的繁榮、人民的幸福貢獻聰明才智。”
“我的女校故事”
“回顧一生,難忘市三女中老師們的敬業精神和嚴謹的教學。培養我們全面發展,鼓勵我們學無止境,勇攀高峰,讓我們受益終生。”
——56屆校友陳陳

市三女中的56屆校友陳陳回憶道:我們在校時,范先生總是把辮子盤在頭上。每當上課鈴一響,就手舉著小黑板走進教室。我們起立敬禮后,老師抓緊時間提問或要我們寫小測驗。講課更是分秒必爭,概念清楚,條理分明。下課后,我們動不動就被叫到教師辦公室“吃排頭”,不是因為習題有錯,就是因為答題有概念問題。例如立體幾何證明題,必須一步一步邏輯推理,不可以跳過任何一步。范先生常說的是:不可以“想當然”。要求我們有錯必改,而且要把糾正后的答案交給她看。若有概念錯誤更是絕不放過,用手指點著錯的地方嚴厲地說:這是概念性錯誤!真是擲地有聲!在我此后的工程科技工作生涯中深有體會:工程中一個微小疏忽將帶來多大損失?范先生嚴謹的教學幫我們養成追求完美,有錯必究的習慣。
畢業很多年后,每當過年我們就上門拜見范敬敏老師,多年后才知道范敬敏老師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教師。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范仲淹第28代孫輩,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影響久遠!范先生誨人不倦的精神想必也來自她家族的傳承。

“頭發白了,心底卻依然純粹。正如:“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老師為我們驕傲,我們為母校自豪。”
——59屆校友 黃海芹
當黃海芹談起那些市三女中的往事,面龐上的自豪不斷流露:我們市三,百年名校,人才輩出,每個市三人談起來如數家珍,引以為豪。而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青春年華的記憶,也是各有千秋。我們大隊長毛杏云,每每都會談起,當年傅家祥老師組織她們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鼓勵她們做搏擊風雨的雄鷹。這段記憶一直埋在她們心底,成為一輩子的精神支柱。

還記得高一時那場大辯論,全校分成兩個對立的觀點:正方和反方。我們反方人多勢眾,積極四處采訪,搜集材料,咄咄逼人,可是忽然,情勢逆轉,我方紛紛倒戈,我這個輸不起的人就開始作亂:我說,不來了,賴皮,你們有老師幫的。后來,傅家祥老師專門找我說,老師也有權利說出自己的觀點呀。當然,最后以我們失敗而告終。但是,你想,每個人都可以大聲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堅持自己的觀點,都可以獨立思考,而不跟風辨色,是多么可貴啊。有時候想起來,恍如隔世。
我們對老師不僅是尊重,還很熱愛,還很親密。我曾經沒大沒小地說,傅老師,你來參加我們的畢業典禮,不過,要穿裙子哦!傅老師后來不止一次提到:都是黃海芹,要我穿裙子,害我專門跑到布店去買花布。畢業典禮那天,傅老師真的穿上了花裙子,哈哈哈,真開心啊。我們的青少年時光,就是這樣自由自在,明耀率真。該笑就笑,該鬧就鬧,在我們美麗的校園里,在老師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

當我們越了解市三女中,便會越發覺得,這個校園最吸引人的,不是廣闊的綠草地,不是鄔達克建筑群,而是這里的女生:生長得自由繁茂、笑得張揚恣意,女中的每一個故事里,都有她們的神采。
百年來,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優雅、獨立、優秀的女性,她們璀璨如同星河,而在她們身后,還將有更多出彩的學生涌現,市三女中,為她們打開了一扇通向無限未來的大門……
參考資料
“市三女中的百年故事……”,澎湃新聞
“市三女中”,上海市文旅推廣網
“【閱讀建筑·悅讀長寧】—— 江蘇路155號·中西女中”,上海長寧商務
“我的女校故事(四) 當年我們在市三女中學習”,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我的女校故事(十) 歸來仍是少年”,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
圖片來源于網絡
原標題:《海派城市考古|市三女中:中美教育融合成就了這所女子“夢之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