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許子東: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會消亡,但中文不會
原創 崔斯也 硬核讀書會

2022年4月23日,貴陽。讀者在書店里閱讀。(圖/視覺中國)
無論是反映現實還是逃離現實,都是文學本身存在的意義。
?作者 | 崔斯也
在參與新銳榜討論時,許子東把“年度生活家”一票投給了“上海團長”。
在他看來,上海人一向被認為精明、靈活,這種形容不乏貶義,“而‘上海團長’讓人看到上海人實干、頑強的一面,一種北方人的厚重”。
而這,也是許子東所理解的新時代“上海精神”。
在電視劇領域,許子東提到,《人世間》是今年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相對作家梁曉聲的原著在現實主義文學領域的成就,電視劇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繼承和延伸。
提到文學在當下的作用,許子東認為,無論是反映現實還是逃離現實,都是文學本身存在的意義。
他認為一件事情有沒有意義,比有沒有用更重要。
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會消亡,但中文不會。
文學的力量,也不會削減。
以下為《新周刊》對話許子東實錄。
《新周刊》:2022年你關注了哪些作品和作家?
許子東:今年我閱讀的文學作品并不多,因為工作的原因,看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的幾部提名作品,像《潮汐圖》《王能好》。
除此之外,我在“看理想”做了一個節目,講近20年的中國小說,在2022年加了一些比較新的部分,講一些年輕的作家,像雙雪濤、陳春成、路內等。

許子東在“看理想”上談“看直播”和“看重播”的區別。/小紅書@看理想
《新周刊》:看到你今年也關注了《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這樣一個視頻,你怎么看待它在今年的爆紅?人們為什么這么關注它的同時,又急于找出證據推翻它?
許子東:“二舅”這個視頻,盡管它并不完全是非虛構,但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個作品、一個“中國故事”。
中國文學里,特別是小說里,有三種形象是最重要的:士、官、民。這三者的關系,在晚清文學里,我把它概括成“士見官欺民”,就是說知識分子看見官府在欺壓百姓。
而在現代文學里,官員這條線索淡化下去了,主要是描寫知識分子怎么啟蒙農民。
我認為“二舅”這個“作品”也延續了這條線索。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視頻截圖。/b站@衣戈猜想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常年暢銷的余華的《活著》,主人公福貴是個地主的兒子,但是他很苦、很善良。

《活著》
余華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1-7
而這個小說并不是福貴第一人稱在說福貴苦,也不是第三人稱描寫他苦,而是以第一人稱對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文青”講他一生的遭遇。
整個故事里,一方面寫出了民眾的苦,另外一方面又表達了知識分子的關切,它并不直接批評里面的官員。
因此,《活著》能被大眾接受的原因:第一,苦難總是被人同情的;第二,善良總是令人鼓舞的。

《活著》劇照。
“二舅”也完全是這樣一個模式。
一個很苦的殘疾人可能并不少見,關鍵在于,他用一個知識青年的角度把故事講了出來。
而且講的過程中,有意地用窮苦人的生活來治愈當代青年的精神困境。
這樣的一個敘事模式,我覺得很有意思。
《新周刊》:在近幾年變化的環境中,你認為文學能給人帶來現實層面的思考和安慰嗎?還是它更多地可以作為一種逃離現實的避風港?
許子東:文學是可以高度寫實、記錄當下的,因為當下是會過去的,它將來就會變成歷史中重要的一環,我們再回頭的時候可能就不一樣了。
今天的疫情一定會激發未來更多現實題材的創作,因為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就在這三年里邊談戀愛了、結婚了或者生小孩了。
這一切當然應該用文字記下來。

《帕特森》劇照。
而另外一方面,假如你在現實中覺得很煩了、受不了了,也可以幻想一個別樣的故事來解脫你的內心。
文學歷來有這兩種作用。
《新周刊》:你覺得網絡時代,信息載體發生變化后,文學以及文藝青年正在邊緣化嗎?
許子東:如今可能很多人不看文學期刊了,像《收獲》《上海文學》這樣的一些傳統的期刊受眾正在變少。
但是由于手機的普及,如果我們把閱讀做一個廣義的定義的話,你刷抖音也是閱讀,刷小紅書也是閱讀。
在這個意義上,今天“文學青年”的數量遠遠超過以前。

《死亡詩社》劇照。
雖然如白先勇所說“中文百年內憂外患”,“內憂”是自己的各種文體,破壞中文傳統的美;“外患”是西方文化,特別是外語,對中文的很多破壞。
但是我覺得沒關系,中文的魅力總歸會長存。
現在的社會結構、現在的意識形態,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會消亡,但中文不會消亡。
而我也不認為文學、文學青年正在變得邊緣化,因為文學的力量并不會削減。
《新周刊》:在當下的時間節點,你會推薦年輕人閱讀哪些文學作品?
許子東:我當然希望當代年輕人都能盡可能去閱讀經典,像《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悲慘世界》等。
無論現實世界發生什么變化,這些書對于喜歡文字的人來說,是終身有用的,它們會穩固你的三觀。
過些年回頭來看,變化可能還會發生,與其趕潮流,不如看經典。

《悲慘世界》劇照。
本文首發于《新周刊》625 期
原標題:《文學的力量不會削減》
作者:崔斯也

· END ·
作者丨崔斯也
原標題:《許子東: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會消亡,但中文不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