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印度底層女人的一生
原創 朱筱蓉

文/朱筱蓉
圖文:審稿-蟹黃撈飯、制作-木昜
封面圖:
甘古拜·卡蒂婭瓦迪 Gangubai Kathiawadi (2022)
印度女性的地位,低么?低!
首先,結婚是女人高攀男人,所以要無條件傾家蕩產賠上嫁妝。結婚后,本分就是生兒子并且承包所有家務,即使丈夫提出最荒謬的要求,也必須惟命是從。而且,妻子對丈夫保持絕對的忠貞,不可逾矩,不然就要面臨被直系親屬“榮譽謀殺”(哪怕是親生兒子),想獲得重生的方式就是剝削另一個年輕女人的生命。
不知道對于印度的女人來說,
婚禮上的笑顏和承諾能夠持續多久。
圖:Shutterstock
?


在南印度,古時候的富貴人家,常以宗教為外衣,將低種姓家庭姿色姣好的女孩“圈養”在寺廟中,供自己玩樂。
印度卡納塔克邦還有一座叫
Yellamma Temple的寺廟
圖:Shutterstock
?

美麗的Parvatamma就是這樣一個悲慘的女孩。她出生于南印度的小村莊,10歲的時候,就被母親送到寺廟,皈依了Yellama。寺廟不僅一次性給了她母親一筆錢,每個月還給母親一些香火錢。10歲的女孩以一己之力養家,心里還有小小的自豪。
被“獻祭”的女孩
圖:AAPKA Times
?

在寺廟,老一輩的神女教她歌舞才藝,特別是如何“侍奉”僧侶。而僧侶和其他男人們常常對她動手動腳,她覺得不適,但沒有覺得不妥,因為她身邊所有的女孩都一樣。
女孩們是不會自己選擇求助的
圖:scroll.in
?

不久之后,寺廟為她穿上綠色的紗麗,戴上花環,男人為她戴上紅白相間的珠鏈,Parvatamma正式開始自己的“神女”生活,她不喜歡自己的身體被很多男人接觸,但是她可以靠這個賺錢寄回家,心里也覺得滿足。
這種紅白相間的珠鏈正是
“女孩”成為“神女”的象征
圖:DW Blogs
?

14歲時,Parvatamma生了一個女兒,不知道父親是誰,她不被允許待在寺廟了,在滿月節那天,她披上黃色的紗麗,被帶到了市集,這一天不僅是Yellama的誕辰,更是人販子的狂歡。遠道而來的老鴇相中了她,將她帶到了孟買最大的紅燈區,換了一個名稱,做著一樣的事。
只是在孟買,一切都很艱難。如果每天接待的客人不夠數,就要被毒打,她也無權挑選客人,一起工作的小姐妹,有的被癮君子客人強行喂食毒品,就此染上毒癮;有的因為數次逃跑,被老鴇和看守毒打后不知所蹤;有的染上惡疾無法治愈,被趕出妓院,沿街乞討。
暴力、迷幻、骯臟、混亂、危險,
構成了孟買紅燈區的關鍵詞。
圖:WordPress
?

危險和暴力成為生活的常態,Parvatamma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就是被寄養在老家的女兒,在孟買的十年,她每月準時往家里寄錢,卻只見過三次女兒,金色項鏈下潰爛的皮膚,是梅毒晚期的征兆。
26歲的Parvatamma毫不意外地被客人傳染了艾滋病,由于在妓院一直很聽話,老鴇難得心軟,把她送回了老家。掏空自己供養全家的Parvatamma此時卻受到家族的嫌棄,哥哥們搜刮走她多年的積蓄,將她扔在村外荒地的草棚,讓她自生自滅。
女孩們臉上的淚痕和傷痕,
訴說著她們非人的遭遇。
圖:The Globe And Mail
?

只有女兒會來看媽媽,剛滿10歲的她有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和濃密絲滑的長發,美麗動人,一如當年的Parvatamma。
Parvatamma說:“我們是一個被詛咒的群體,男人利用完我們,就把我們丟棄。”她為女兒打理秀發,系上鵝黃色的發帶,喃喃地說:“媽媽快走了,走之前只有把你托付給女神Yellama,不然就沒有人照顧你了…”
像Parvatamma一樣的女孩,
還有很多很多很多······
圖:DW Blogs
?

Parvatamma的故事在南印度的低種姓農村不斷輪回——他們的邏輯再簡單不過:女人生來就是“負債”,唯有變成“圣女”才能變為“資產”,不斷折舊后,再榨不出剩余價值,扔了就好,反正新出生的女人一茬接一茬。
多家知名媒體數次報道“神女”的悲劇,
呼吁關注印度這群年輕女孩的命運。
截圖:衛報&路透社
?


低種姓女人
英國殖民印度時期,曾經出臺過一部法律,里面圈定了一些特定種姓的屬性,其中,一個屬于賤民達利特的種姓“Perna”被歸屬為犯罪部落。1952年,這部法律廢止,而固化的思想卻難以改變。
這項《犯罪部落法案》頒布于1871年。
截圖:Denotified Tribes: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

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滲透進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Perna曾被命名為“罪犯部落”,Perna姓氏的人就無法在社會上找到正經工作,所以這一種姓的男人通常放棄掙扎,開始家里蹲生活,轉而讓女人靠出賣肉體來養家糊口。
養家的女人能從一個客人那得到200-300盧比
圖:AlterVista
?


Seena是一位典型的Perna女人,她的生活有一張雷打不動的日程表:凌晨兩點,吆喝上村里的其他姐妹,趁著月黑風高,坐著人力三輪車,來到附近鎮子的車站或者集市,尋找客人,想辦法做上幾單生意。
Manju從10歲起就開始“賺錢”養家了
圖:India Today
?

而這些客人,幾乎都是天南海北四處跑的貨車司機。他們不僅帶著一車車沉重的甘蔗、玉米,或許還帶著一身HIV,印度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社會,卡車司機沒日沒夜地拉貨,生活沉重得像那張快被壓垮的卡車,讓這些司機成了流動的“病毒驛站”。
如果你光是看到照片就感到不適,
可這些就是她們現實的、地獄一般的生活。
圖:EnterTales
?

Seena們能怎么辦呢?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小孩和婆家的恐嚇,另一邊是潛在的感染風險,只能先讓家人填飽肚子,自求多福了。最可怕的還是警察,因為警察不僅白嫖,還可能以罰款的名義拿走她們所有的錢。
天蒙蒙亮,Seena收工回家,做好一家人的早飯,把孩子的衣服穿好,終于能夠小睡一會,緊接著就是準備午餐、做家務、準備晚餐、收拾殘局、出去…...如此循環每一天,這是人過的日子?
出生在perna種姓的女孩,
命運早已被注定。
圖:AL JAZEERA
?

“印度、低種姓、女人”,三個屬性足以圈死她們的人生。這些目不識丁、從小受盡奴役,認知范圍僅限于本族群的印度低種姓女人,實在也難以想象別的謀生方式。她們的生活就是在食不果腹、過勞、高危的熔爐里,未老先衰,繼續奴役下一代少女。
鄉村如此,城市里的生活會好些么?
生而為女人,真是辛苦了。
圖:Respect Women
?

城市里的女人
孟買是印度房價的頂點城市,富人區一棟一千平米的豪宅,售價可以高達人民幣3-4億元。在印度當一個高種姓富人,既能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舒適便捷,還能享受到封建時期那種帝王般高高在上的感覺,當2%的富人們站在摩天大廈中眺望時,咫尺之遙外,無數孟買人正在貧民窟臭氣熏天的垃圾堆里翻找有沒有什么“ 剩余價值”。
全印度最有錢的1%的富人,
坐擁全國近3/4的財產。
圖:Business Insider
?

而占據全國人口60%的都是窮人,
他們的財產加起來才占到4.7%。
圖:Mint
?

“一名妓女小心地將盧比藏在一條圍巾中,之后她立即帶領三位叔叔來到一個狹小的房間里——顯然是為了集體交往”。這是美國獨立女攝影師Mary在1978年來到kamatipura冒死拍下當年的紅燈區后,寫下的感言。
在Mary的鏡頭里,妓女大多
面露憂郁、無助、虛弱的神情。
圖:Mary Ellen Mark Studio and Library
?

45年后的今天,一切并沒有太大的改變,甚至還要更糟。
圖:Mary Ellen Mark Studio and Library
?

近些年來,印度一直是
人口販賣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圖:The Asian Age
?

2005-2015年間在印度發生的人口拐賣中,
有76%都是女童和婦女。
在印度,每8分鐘就有一個孩子被拐賣。
圖:caritas
?

近些年來,印度打擊人口販賣的宣傳多了起來。
圖:Mapsofindia
?

多地也發起反對人口販賣的抗議運動。
圖:Shutterstock
?

一名妓女曾寫道:“我的尊嚴被撕成碎片。
我以前經常哭,但我很快明白,
無論你怎么哭,有些事情永遠不會改變。”
圖:路透社
?

下游產業鏈就是“皮肉生意”。顧名思義,是真的買賣人皮肉的生意。
失去性價值又逃不出去的女人,由皮條客交給人皮中介,或自愿或被迫地簽下“自覺捐獻人體器官”的同意書,接受 “手術”,將自己的皮膚以100英寸5萬到10萬盧比的價格賣出去,供給有錢人做整形手術,或者被放進培養皿中,送給醫藥試驗機構(例如洗潔精、潔廁靈的皮膚耐受性實驗等)。
而因各種原因曝尸街頭的女人們則被如數收集,打包給地下人骨工廠進行處理,販賣到發達國家的實驗室。
身體和精神都失去自由
圖:India Today NE
?

這些駭人聽聞的產業鏈為何能在印度大行其道,不禁令人匪夷所思。
國際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給出了答案:2019年,印度各種各樣的灰色經濟收入至少占到整個國家GDP的25%。
反現代的社會結構、昏招迭出的經濟手段、腐敗的官僚主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層層結構性壓迫落實到底層婦女身上,就是絕望而無解的一生。
無法見光的金錢沾滿了無數印度婦女的鮮血
圖:Shutterstock
?

GDP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一個國家底層人民的生活,才能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真實狀況和文明程度。
而印度紅燈區的女性,還在用自己的一生書寫這滴血的當代史。
圖:Indian Express
?

END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環行星球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請后臺聯系。
原標題:《印度底層女人的一生,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