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人日報:職場“冷戰”終究是一場“零和博弈”
追求“60分萬歲”的職場人,上班絕不早到,下班絕不多待,堅決不加班、不奮斗,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內工作——據1月9日央視網報道,最近,“精神離職”風刮過各大互聯網平臺。這是“卷不贏躺不平”的工作狀態,也是年輕人對“把人生奉獻給事業”理念的弱反抗。
所謂“精神離職”,與“上班摸魚”有幾分相似,多表現為職場人“身在曹營心在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暗念“混字訣”,對待工作沒有激情。比如,工作能少干就不會多干、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遲到不早退不加班、表面無大錯但對待工作消極應對、不會不作為但會慢作為……
據報道,“精神離職”的人多為對工作和成長空間抱有較大期待的人群,他們前期努力付出,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待遇,疊加職場PUA、畸形企業文化等因素,最終選擇不辭職但也不上進。
這種心不在焉、以最低狀態完成工作的現象,雖然并非普遍現象,但值得警惕。說白了,這種狀態沒比“躺平”好到哪里去,不僅會成為影響用人單位正常運轉和發展的一種“隱性障礙”,也會成為員工自身成長、未來發展的一塊絆腳石。
“精神離職”折射出的是一種不健康的職場生態,這當中有勞動者自己選擇的因素,但也與用人單位的生態和做法有關。比如,有的管理者可能不太注意領導的藝術,管理方法不得當、科學,有的企業沒能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相應的激勵獎懲機制也不夠完善等,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員工消極應對進而出現“精神離職”的情況。
用人單位應該正視此類現象,積極疏堵結合。比如,尊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獎優罰劣的管理機制,通過調崗、業績與薪酬掛鉤等方式更好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等。當然,員工尤其是年輕人要明晰自己的職業追求,端正工作態度,要能誠信履約、“勤勉盡職”,努力挖掘自身潛能,發揮自身價值,不能遇到一點挫折和不順就選擇躺平和消極應對。
長遠看,“精神離職”不僅可能消解用人單位的發展動能,也會消磨職場人的進取精神,最終演變成一場“互傷游戲”和“零和博弈”。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都應盡快意識到這當中的問題和危害,防止“精神離職”造成勞動關系雙方“離心離德”的后果,讓雙方陷入“互傷”和“雙輸”的怪圈。
只有用人單位和員工相互尊重,誠實守信,形成“精神合力”,才能營造良好的用工環境,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也才能讓職場生態變得更加健康,進而實現“共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