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逝者|大師級表觀遺傳學家戴維·阿利斯去世,享年72歲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官方消息,表觀遺傳領域里享有崇高聲譽的科學家查爾斯·戴維·阿利斯(C. David Allis)于當地時間2023年1月10日去世,享年72歲(1951-2023)。

C. David Allis?!癇ioArtMED”微信公眾號 圖
C. David Allis 1951年3月22日出生在美國辛辛那提,并在辛辛那提長大,于1969年進入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學習生物專業,1973從辛辛那提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本科期間受益于Keller 和Bharier兩位教授,被領入科學殿堂。本科畢業后,Allis的家人以及朋友等都希望Allis進入醫學院,但是Allis并未進入醫學院,去往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繼續深造,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Anthony P. Mahowald,期間迷上了迷上了發育生物學,研究果蠅的發育,于1978年獲得博士學位。Allis博后階段在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78–1981 )跟隨Martin Gorovsky開始研究與染色質相關的課題,當時染色質研究算是冷門研究。Allis后來回憶這段經歷認為這段時間對他日后的職業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此期間他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訓練。1981年Allis做完博后之后,來到了位于德州休斯頓的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Medicine)(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1978–1986;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1986–1989;教授Professor, 1989–1990),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研究生涯。在此期間他受到兩次重大打擊(主要是因為做染色質被認為是冷門方向,再加上研究四膜蟲這種模式生物,申請經費極其困難),好在當時貝勒的Salih Wakil(1990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給了他很多鼓勵。從1990年到2003年,Allis曾先后在Syracuse University(1990-1995),University of Rochester(1995-1998)和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althSystem(1998-2003)任教授。2003年到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任職直到現在。
Allis在研究中采用四膜蟲(Tetrahymena)作為模式生物來研究組蛋白及翻譯后修飾。四膜蟲的細胞核有大小兩個,其中小核(micronucleus)含有五對染色體,負責保存四膜蟲用于傳宗接代的遺傳信息,是分裂過程和交換遺傳物質時的主角;大核(macronucleus)負責日常的基因表達。1986年,Allis實驗室發現四膜蟲大核中組蛋白H3和H4末端存在有非隨機的乙?;嚢彼?。Allis實驗室從90年代早期開始致力于尋找組蛋白的修飾酶,1996年,Allis教授在Cell雜志發表了題為Tetrahymen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A: a homolog to yeast Gcn5p linking histone acetylation to gene activation文章,率先在四膜蟲中鑒定到了一個組蛋白乙酰轉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typeA, HAT A),該酶與酵母中的GCN5同源,還鑒定了GCN5具有乙酰轉移酶活性首次揭示組蛋白乙?;D移酶是一類重要轉錄共激活物。這是染色質和基因調控一個重大的、關鍵的轉折點,這一突破性發現首次證實細胞核核小體上的組蛋白不僅僅是用作染色質的骨架,組蛋白修飾還能夠調節基因活性,這一突破性的發現標志著表觀遺傳學的興起。
同年,Allis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ranscription-linked acetylation by Gcn5p of histones H3 and H4 atspecific lysines,揭示與B型乙酰轉移酶不同,GCN5可以乙?;M蛋白H3和H4尾部特定的賴氨酸,即H3K14、H4K8,H4K16由GCN5負責乙?;?,而與染色質組裝有關的H4K5和H4K12由B型乙酰轉移酶負責乙?;llis認識到乙酰轉移酶在組蛋白尾部使特定的賴氨酸乙?;?,這類似于蛋白激酶識別特定氨基酸序列基序的底物特異性。Allis的這些發現使人們重新開始審視轉錄領域,尤其是組蛋白修飾對于基因轉錄的控制,同時該領域也吸引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關注。Allis后來回憶,這一重大發現極具諷刺性,因為四膜蟲中的這個HAT具有超高的酶活活性,很方便做體外酶活實驗,Allis也認為這是由一定的幸運成分在里面,如果是在人的細胞中純化出的蛋白就未必會有如此結果了,但是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在這之后,Allis以及其他課題組提出了“組蛋白密碼”的概念,這一密碼由相應的可結合在組蛋白上面特定的酶來解析。現在,我們知道了大量的組蛋白的修飾包括:乙酰化、甲基化(同一位置不同功能的mono-, di-, 和tri-)、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以及研究相對較少的諸如琥珀?;?、丁?;?、乳酸化、巴豆?;取,F在,已知有超過100種識別各種組蛋白標記的“reader”蛋白,大約50個“writer”蛋白負責修飾組蛋白,同時大約有12種“eraser”蛋白可以去除組蛋白修飾標記。這種多樣化的蛋白與許多疾病相關,甚至有些突變還可在癌癥中發現,這也是正是Allis實驗室和許多其他實驗室近期研究的重點?,F在,許多writer蛋白已經成為多種疾病的藥物靶標。深入理解這些writer、reader和eraser將會加深我們對于生物學的理解。
Allis教授還提出了“癌癥組蛋白”(onco-histone)的概念。發現在兒童腦瘤中存在組蛋白H3上賴氨酸27位的突變(K27M),這一突變極大程度上抑制了胞內H3K27三甲基化的產生,誘發染色質狀態的異常,進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另外,Allis教授還為表觀遺傳學領域培養了諸多優秀的學者,并且主編了首部表觀遺傳學經典教科書《Epigenetics》(朱冰研究員曾主持了該書的中譯本,科學出版社出版)。
2017年,David Allis教授在PNAS上發表了一篇題為“On being an advisor to today’s junior scientists”文章,該文講述了他作為“學術長者”指導年輕科研工作者的心得,對那些剛從博后轉變為PI的年輕科學家提供了很好的建議,極力提倡把更多的機會和資源留給年輕的科學家,強調“我們的CV(簡歷)已經夠長了,現在放棄一些沒什么”。
C. David Allis是在表觀遺傳領域里享有崇高聲譽的杰出科學家?,F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15年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2016年Gruber Genetics Prize, 2019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獎等各類獎項。。
C. David Allis 與眾多中國學者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他曾于2015年5月來到中國,分別在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同濟大學三地學術交流,向大家介紹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并與大家進行互動交流,解答了師生們在科研中遇到的疑問,使同學們深受啟迪,更加堅定了大家在未來的科研道路上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信念。
正如洛克菲勒大學寫的一樣, Aside from his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biomedical science, David will be remembered for his warmth, humility, and relentless optimism.
(原標題《深切懷念杰出的表觀遺傳學家David Allis教授(1951-2023》)
主要參考資料:
Downey, P. (2006) Profile of C. David All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3, 6425-6427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