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兩會聲音|上海不同區域養老床位資源不平衡,委員建議鼓勵市民郊區養老

養老院的養老床位。視覺中國 圖
按照國際通用標準,上海已全面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據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市60歲及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達542.22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36.3%。配套設施亟需跟上,然而目前上海仍存在護理床位嚴重不足、養老床位資源不平衡等問題。
在2023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委員、金外灘集團董事長陳永亮提交了一份《關于促進上海養老床位資源平衡發展的建議》。提案指出兩大方面的問題,并分別給出建議。
一是床位結構不合理,護理床位嚴重不足。據《2021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數據,上海失能、失智老人超過60萬,但是至2021年末全市養老機構床位數共計15.86萬張,全市老年醫療機構老年護理床位數僅2.42萬張,分別僅占戶籍老年人口數量的2.9%和0.45%。雖然根據上海《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至2025年須達到60%以上,但預計屆時全市護理床位需求仍將存在一定缺口。
二是床位資源不平衡,供求關系亟需梳理。根據“60加研究院”發布的《上海市養老服務市場研究報告2020》,上海養老機構主要在分布在人口集中的“浦西七區”,但“浦西七區”養老床位緊張程度卻遠高于周邊各區。此外,雖然上海市中心地區的養老機構收費普遍高于周邊行政區,但平均入住率水平較高,大都在70%-80%;而崇明區、奉賢區、青浦區、松江區等偏離市中心的區域的養老機構入住率水平相對較低。
由此,這份提案提出建議:
針對第一個問題,建議打通歸口壁壘,提高護理床位數量。根據相關意愿性調查發現,上海多數能力完好、輕度失能的老年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只有中度、重度失能以及高齡老人才是機構養老、護理的重點對象,導致護理型床位及養老床位實際服務人群有較高的重疊率,且養老床位存在較高的空置率。
提案指出,目前上海老年護理型床位與養老床位分別由市衛健委及市民政局各自管理,建議市衛健委、市民政局、市醫保局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打通兩類床位的歸口壁壘,允許護理型床位與養老床位進行轉換,將空置養老床位轉化為護理床位。同時,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制訂“2023—2025年上海護理床位籌集三年行動計劃”,并通過提高護理型床位補貼力度、健全醫療護理人員就業保障制度等多種舉措,鼓勵社會養老機構增加護理床位的建設和投入,從而進一步提升護理型床位供應比例。
針對第二個問題,建議通過市場引導,平衡區域養老需求。
一是鼓勵市民郊區養老。對于在郊區養老機構獲得養老服務的老年人,應提高其享受的養老服務補貼標準,引導部分中心城區老年人向郊區養老機構分流。同時,加大對郊區醫療設施、交通等公共配套的投入,鼓勵在郊區發展中高端養老、個性養老,吸引老年人入住郊區養老機構。
二是鼓勵養老機構連鎖經營。出臺相關獎勵和補貼政策,支持養老機構連鎖化經營,實現不同區域的床位流通互換,讓老年人“換床位如換賓館”。例如,住在郊區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在節假日時可以通過費用補差,換到位于中心城區同一品牌的養老機構短住兩個月;住在中心城區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在春暖花開之際可以交換到郊區床位,便于踏青郊游。
三是平衡護理床位供給。護理床位主要面向失能、失智老人,因此大眾對于護理床位所在地段的敏感性要普遍低于養老床位。建議通過階梯型的護理床位補貼策略提高郊區養老機構護理床位比例,并利用差異化的定價引導措施將護理床位需求進一步向郊區引流,從而在降低郊區養老床位空置率的同時提高全市整體護理床位的供給量。

海報設計 白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