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懷孕查出宮頸癌只能“舍小保大”?上海一孕媽成功“升級”
“被故事選中,沒資格懵懂”。凌凌(化名)被選中了在32歲這個年齡有了一個孩子,被選中了在懷孕期間查出宮頸癌,然而,這并不是她的本意……

懷孕母親被診腫瘤,胎兒該何去何從?
2017的秋天,凌凌懷孕了,可陰道總是有褐色分泌物,到13周時陰道開始出血,伴有血塊。剛開始以為是先兆流產,后來到當地醫院檢查竟然是“宮頸癌”。
2017年11月,她慕名找到了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華克勤教授。經過檢查,華教授發現病人宮頸外口有一直徑3cm的菜花樣外生性病灶,病理會診確認為宮頸鱗狀細胞癌。
目前,遇到妊娠合并宮頸癌的患者,醫生普遍采用的常規治療方法即終止妊娠,行廣泛全子宮切除術,然后進行抗腫瘤治療。這樣就意味著凌凌將永遠無法再生育自己的孩子,而她現在只有32歲。
凌凌想要這個孩子,她想成為一名母親。
華克勤教授,是我國婦科腫瘤領域的著名專家,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宮頸癌的保育治療。事實上,凌凌并不是華教授遇到的第一位妊娠合并宮頸癌并有強烈保胎愿望的患者。在這之前,華教授還接診過一名25歲妊娠合并宮頸癌1b1期的患者陳靜(化名),通過切癌腫、保胎兒,華教授團隊聯合醫院產科主任程海東教授以及麻醉科、新生兒科等科室完成了世界首例中孕期行腹腔鏡保留子宮宮頸廣泛切除術,讓患者如愿“升級”母親。
當時,華教授帶領團隊醫生們查找了很多國內外文獻,找到了國外妊娠期化療的依據,然后謹慎地為陳靜制定了對胎兒影響最小的治療方案——在孕期行TP化療方案直至胎兒成熟。陳靜在2013年7月7日安全生產,一直到現在,孩子一切指標均正常。
有了這一例的經驗,再加上凌凌和家人的充分信任,華教授對凌凌充滿信心,她決定帶領團隊幫助凌凌實現一個女人的“母親夢”。
邊化療邊隨訪,孕34周順利分娩
對醫生來說,使用常規的治療方案,責任最小,而選擇非常規的治療方法,不僅考驗醫生的技術水平,醫生也要承擔加倍的風險。
2017年11月30日,華克勤教授團隊為凌凌進行了盆腔淋巴結清掃術,以了解癌腫在身體內是否出現轉移。術中,考慮到凌凌已進入孕中期(孕16+2周),為了減少對子宮的刺激,降低患者流產風險,華克勤教授通過腹腔鏡在腹膜外為凌凌進行了盆腔淋巴結清掃。
病理結果顯示,盆腔內淋巴結均未見轉移。這意味著凌凌術后可以接受妊娠期“邊化療,邊隨訪”的治療方案。
在凌凌的妊娠期,華教授一共為她個性化地制定了6次化療,共需4個月。華克勤教授需要帶領團隊在這一百多天的時間里保證胎兒和母親兩個生命的安全,這其中的每一天,都在考驗著醫生,也考驗著患者及這個家庭。
第二次化療結束后,好消息傳來!核磁共振結果顯示,凌凌身體里的腫塊不見了!那一天,大家終于看到了凌凌的笑臉。那一天,也是凌凌生病以來說話最多的一天。她告訴大家,她希望是個男孩兒,因為這樣孩子就沒有機會再經歷媽媽受過的罪。苦難背后的含義,只有凌凌自己才懂,孩子只需健康快樂地成長就好。
感受寶寶的胎動對于孕媽媽來說是種幸福體驗,2018年4月5日,孕34周的凌凌自覺胎動減少,胎心監護顯示“胎心接近180次/分,胎心變化曲線接近一條直線,波動明顯減少。”看到這樣的檢查結果,產房醫務人員不自覺緊張起來。“正常的胎心在110—160次/分,并且有波動,凌凌的這種狀況就意味著肚子里的寶寶已經缺氧,情況危險。”產科醫生說。
剖腹產爭分奪秒,再加上凌凌的特殊病情,產科、麻醉科、新生兒科所有醫護人員進入“備戰”狀態,產科主任程海東教授接到電話立即從家中趕到現場,親自上臺迅速將胎兒娩出,當凌凌見到自己生下的4斤重的兒子時,淚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來,“你在這個醫院的愛中來到這個世上,也一定會在愛中健康長大”。
術后42天,微創手術讓婦科惡性腫瘤治療更人性
2018年5月21日,華克勤教授團隊成功為凌凌施行了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
為什么不在凌凌剖宮產時同時行開腹宮頸癌根治術呢?華克勤教授解釋,開腹宮頸癌根治術需在患者腹部切開一條至少約10cm的豎長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及其下各層直達腹膜后,方能進入腹腔,創傷大,患者術后傷口疼痛明顯。尤其對于凌凌而言,胎兒剛剛娩出后,子宮及周圍組織水腫、盆腔充血嚴重,術中極易出血,手術風險大大提高。
而術后6周,產褥期過后,患者子宮已恢復至正常大小,此時,通過腹腔鏡手術僅在腹部打幾個“鑰匙孔”,以腔鏡特制器械深入盆腔,為凌凌完成切子宮的手術,不僅對正常組織影響小,而且手術創口小,術后幾乎不留明顯疤痕,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
孕期發現腫瘤并不少見,終止妊娠并非唯一的選擇
據了解,孕期發現腫瘤并不少見,尤其是婦科腫瘤。而一旦發現腫瘤是該立即積極處理還是與腫瘤“和平共處”直到胎兒成熟呢?
華克勤教授告訴我們,對于像凌凌這樣妊娠合并宮頸癌的患者,目前國際上有準媽媽接受在懷孕的子宮上做手術,也有準媽媽一邊化療、一邊在隨訪中繼續妊娠。
“既然國際上已有成功的先例,我們也應該做出創新和努力,給國內的這些女性爭取到成為母親的機會、給她們爭取更好的生存質量。”華克勤教授說,隨著醫學理念的不斷發展和人性化、個體化治療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孕期發現腫瘤,不再是“保大還是保小”的艱難選擇,也不再是簡單地“一刀切”。
當一個孕婦被診斷為惡性腫瘤并需要治療時,終止妊娠并不是唯一且必需的選擇。
據了解,華克勤教授團隊近年來針對婦科良惡性腫瘤、生殖道畸形等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策略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力求實現對于該類疾病和特定患者在規范化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治療的目的,保留或改善患者的生育功能及生活質量。截至目前,團隊已完成宮頸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近50例,其中有4人已完成生育,升級為“母親”。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