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區域的系統性保護規劃模型和程序 | 《大而美:超大型海洋保護區選劃方法研究》 報告發布會
2022年11月30日上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綠發會、綠會)海洋工作組代表在線參加了《大而美:超大型海洋保護區選劃方法研究》報告發布會。此次會議由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主辦。

研究報告分為四部分:全球海洋保護區建設新趨勢概覽;全球典型大型海洋保護區介紹;大型海洋保護區的選劃;以及研究結論與建議。報告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瑋匯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朝暉、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曹玲副教授、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政策經理朱爭光進行點評。
在報告中,區域的系統性保護規劃模型和程序被建議運用于設計大型海洋保護區。系統性保護規劃指通過多種統計和分析方法,將不同的學科綜合,這有助于超大型海洋保護區的長期定位和管理,并為超大型海洋保護區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最佳的機會。
系統性保護規劃方法大致可以分為11個階段,不同的超大型海洋保護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信息反饋,在設計和管理的過程中做出決策上的調整,某些步驟可能還需重復進行。
劉瑋指出:任何一個超大型海洋保護區的設計規劃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很多時候需要在沒有獲取到全部必要的信息的情況下,或者是在任何人都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做出決策。所以在超大型海洋保護區的設計階段,事無巨細地廣泛規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仍然可能會產生與最初的預期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就需要在設計和管理團隊能夠竭盡所能的深思熟慮,有策略的將現有的資源用于最優先的需求。

圖源:嘉賓劉瑋會議PPT
經驗證明,對于保護區來說,棲息地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抓手,一個包含了全部棲息地類型的保護地系統,可以為大多數的物種提供一個避難所。首先如果我們要建立的超大型海洋保護區,能夠包含所有典型的與生態相關的棲息地類型,它最有可能包括了所有的生物種類、生命周期以及生態聯系。
其次,保護區是一種跨部門的基于區域的管理工具,需要多個組織和機構的協商協調與合作,而現有的許多國際組織基于國際海洋公約和國際協議的授權,獲得了管理海洋生態環境的部分職能。
實踐中也有一些國際組織針對特定的海域,以及特定海域內的人類活動提出了幾種劃區管理工具,這些工具都是基于生態系統的方法,可以作為養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保護海洋棲息地的一個重要手段。例如國際海事組織的特別敏感海域、國際海底管理局的特別環境關注區、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脆弱海洋生態系統區域、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生物和生態學重要意義的海洋區域等。在進行超大型海洋保護區的設計和選劃時,可以支持將上述國際組織的劃區管理工具整合在生態上協調一致的區域中,來共同管理超大型海洋保護區。
針對基于區域的管理工具與超大型海洋保護區結合的可能性,報告指出:與國際組織的劃區管理工具相比,海洋保護區具有區域性、多元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但是國際組織的劃區管理工具在形式上也是和海洋保護區理念相契合的,他們的劃區標準與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提出的標準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劃區管理工具本身也可以被認為是不同的國際組織根據國際公約的授權,在其職能范圍內推出的海洋保護區產品。
海洋保護區作為跨部門的基于區域的管理工具,雖然更符合海洋治理的要求,但是其法律規范和實踐上在形成和發展中,法律效率是比較低的,而國際組織的基于區域的管理工具,法律規范相對完善,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因此除了國際海底管理局的特別環境關注區需要進一步審視以外,特別敏感海域、脆弱海洋生態系統區域、生物和生態學重要意義的海洋區域,均可以在進行超大型海洋保護區選化工作的時候,因地制宜的和超大型海洋保護區相結合,取長補短。
從實踐來看,結合不同的基于區域的管理工具,在已經建立的超大型海洋保護區中也不乏有相關的例子,比如大堡礁海洋公園和帕帕哈瑙莫夸基亞國家海洋公園,就結合了海洋保護區域特別敏感海域,借助相應國際組織的力量,實現超大型海洋保護區綜合全面的保護與管理目標。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在會上提出:保護區劃定的條件目標不在于完整,而應該是生態的關鍵、重要,或受到威脅。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朝暉對報告進行了點評。他說:大概2000年以后,全球的海洋保護區的發展實際上是朝著兩個方向在發展的。一個是對于特定的生態系統,我們更多的關注在保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包括生態過程的完整、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以及功能的完整。這三方面比較小面積的保護區是不太適合的,這實際上就是引領了海洋保護地向大型化去發展,這是保護地的一個發展方向和趨勢。
另一個就是對一些受關注度比較高的瀕危物種的保護,因為它洄游的距離比較長,比如鯨魚也好,海龜也好,可能洄游上千公里,對于這種物種的保護,通常是通過它停留的一些關鍵區域,建設一些小的保護區,把這些保護區串聯起來。它就跟我們高速公路的設計一樣,你每走60公里大概就有一個休息區,有個加油站,類似于這種思路,實際上做的是一種保護區的網絡化工作,通過一個特定物種的洄游也好,食物鏈也好,通過它的生命是周期也好,把一些關鍵的區域通過保護區串聯起來,通過這種生態的連通性把它關聯起來。
近20年的2個保護區發展方向:對于特定生態系統保護其完整性,結果、過程、功能完整,小面積保護區不太適合,所以要大型化發展;對洄游瀕危物種,關鍵停留區域建設小型保護區并串聯的思路,通過生態連通性將保護區網絡化。
而系統性保護規劃方法其實是一種計算方法,是一種基于保護目標的計算的優化方法。對大型海洋保護區而言,實際上無論是觀測還是研究,都不是特別充足。因為大型保護區要真正的開展貫徹和研究,投入的人員也好,設備也好,經費也好,還是非常昂貴的,所以現在的這些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一些模型的分析和預測。
目前中國正在開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目標實際上是想建成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這是一種基于中國實際情況和特色,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創新和實踐。當然淮海公園建設也為海洋保護區的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我也希望能夠在后期我們海洋保護區的發展能夠跟得上整個中國新的國家公園體系建設的腳步。希望報告的出臺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夠引起社會的更多關注和更多的研究,這也是我們做這件事的一個意義,謝謝。
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曹玲副教授主要針對大型海洋保護區以及超大型海洋保護在定義上的區別;大型海洋保護區和保護區網絡化該如何協同;國際公約與大型保護區的交叉領域的內容,以及各國際組織的關注點和不同的側重點;保護區在碳中和目標下的角色等方面做了點評。
世界自然基金會海洋政策經理朱爭光先生表示,大型海洋保護區需要跨部門和組織的開放合作,他希望利用海洋保護區工具開展海洋及其生態保護,并使該工具落到實處。對于海洋保護區面臨的困境,應該納入各方專家、包括生態環境專家、海洋資源專家、法律專家、區域性漁業組織專家等、共同給出解決方案,并增進國際交流。
(本文根據會議參會筆記整理。未經講話人核實。僅供參考。)
文/Sara 審/綠茵 編/angel
【拓展閱讀】
周晉峰:超大型海洋保護區應該如何劃定?|周道生態文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