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俄羅斯配樂大師阿爾捷米耶夫逝世,享壽85歲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曾與塔科夫斯基、康查洛夫斯基、米哈爾科夫等著名導演有過長期合作的俄羅斯電影配樂大師愛德華·阿爾捷米耶夫(Eduard Artemyev),已于2022年12月29日在莫斯科與世長辭,享壽85歲。
阿爾捷米耶夫從影四十多載,曾為《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毒太陽》《西伯利亞的理發師》等經典作品制作配樂,在全球電影原聲愛好者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

阿爾捷米耶夫
愛德華·阿爾捷米耶夫1937年11月30日出生在新西伯利亞市,中學畢業后入讀蘇聯鼎鼎大名的莫斯科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于曾為蘇聯電影大師弗謝沃羅德·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多次操刀電影配樂的尤里·沙博林(Yuri Shaporin)。
1957年,主業機械工程設計的發明家葉甫根尼·穆金(Yevgeny Murzin)耗費二十年心血,終于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發明出蘇聯第一臺電子音樂合成器,并以俄羅斯音樂大師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的姓名縮寫為其命名。這臺ANS合成器很快便吸引了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Alfred Schnittke)、索菲亞·古拜杜麗娜(Sofia Gubaidulina)等一批當時還很年輕的蘇聯先鋒音樂作曲家的注意。彼時才剛二十歲的愛德華·阿爾捷米耶夫,也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60年代,阿爾捷米耶夫成為最早利用ANS合成器創作電子音樂作品的作曲家之一。1970年,蘇聯名導塔科夫斯基開拍科幻巨制《飛向太空》。經朋友介紹,他找到阿爾捷米耶夫來制作影片配樂。靠著ANS合成器,阿爾捷米耶創作了充滿空靈氣息的多組電子配樂,十分吻合片中那顆索拉里斯星球的獨特氣質,也和影片中用以表現地球主題的巴赫管風琴前奏曲配合得相得益彰。

《飛向太空》電影原聲
此后,阿爾捷米耶夫和塔科夫斯基又合作了《鏡子》《潛行者》兩部影片,外加塔科夫斯基執導的舞臺劇《哈姆雷特》的現場配樂。他為《潛行者》制作配樂的過程可謂充滿挑戰,按照導演的要求,他充分調用了印度坦布拉琴、阿塞拜疆塔爾琴等充滿東方神韻的民族樂器,創作了反映東西方文化共存但永遠無法互相理解這一主題的旋律,結果卻在錄音過程中被塔科夫斯基當場否決。

《潛行者》《鏡子》電影原聲
之后,阿爾捷米耶夫重起爐灶,利用英制EMS Synthi 100合成器重新改造先前寫好的配樂,終于滿足了導演的要求。按照塔科夫斯基的理解,一部電影的配樂負責的不僅是影片的音樂部分,而是“影片全部聲響的組織者”。在這一點上,愛德華·阿爾捷米耶夫顯然相當稱職。
幾年之后,塔科夫斯基遠赴意大利拍攝《鄉愁》,原本還是想繼續用阿爾捷米耶夫擔任配樂,結果因為意大利制片方的要求,只能用當地的音樂家吉諾·佩古利(Gino Peguri)擔任配樂顧問。再往后的《犧牲》一片,已入化境的他干脆未再使用任何配樂。影片上映后不久,塔科夫斯基便于1986年12月29日因肺癌病逝于巴黎,悲傷不已的阿爾捷米耶夫遂將自己最新完成的電子樂作品《海洋》,獻給了這位電影巨匠,不想時隔36年之后,同樣是在12月29日,阿爾捷米耶夫也離開了這個世界。

米哈爾科夫(左)與阿爾捷米耶夫
告別塔科夫斯基之后,阿爾捷米耶夫又成了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和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兄弟倆最愛使用的電影配樂師,分別為前者的《西伯利亞之歌》《精神病院》《胡桃夾子:魔境冒險》《奧德賽》以及后者的《敵我難辨》《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蒙古精神》《毒太陽》等作品創作配樂,而且其形式也已超越電子音樂這一種,涉及各種樂器,既有俄羅斯民族旋律的傳統神韻,又不乏婉轉悠揚的流行性,因此在歐美各地發行的集錦CD也多有驚人的銷量,堪稱是西方聽眾最熟悉的俄羅斯電影配樂人之一。

《毒太陽》電影原聲
終其一生,阿爾捷米耶夫共13次入圍俄羅斯全國電影獎,四度摘金。此外,他還是2001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得主,并為1980年莫斯科第2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14年索契第22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閉幕式創作過主題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