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字一句讀《論語》:“溫故而知新”與“君子不器”
《為政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直白翻譯】
先生說:“能從溫習舊知中悟出新知,可作為人師了?!?/p>
【個人淺解】
這句話重點講“如何學習”以及“如何為人師”。古人用字表意均講求“準確”二字,用“溫”字可恰如其分表達這種狀態。
溫,有“溫燖”之意,即用火將食物煮熟。若用急火則得用“煮”字,用慢火煮則用“溫”字。學習這種狀態最講求持續精進,半生半熟持之以恒,“溫”字既帶有溫熱已熟部分,又帶有小火慢燉煮熟其它部分之意,整體呈現出一種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之態,整個學習過程理應如此。
“溫故而知新”,是指學習過程中既要溫習過去所學,又要能獲得新知,但溫習何物?所得何物?對這些問題均有多重理解。錢穆先生指出可將“故”理解為自己過去所知所聞,也可將其理解為古書典籍,前者是個體視角,后者是集體視角。若一個人能夠從自己過去的有限認知中跳脫出來產生新認知,這就是一種“知新”,一個人能夠結合新處境對古人典籍闡發出陣陣新意,這也算是一種“知新”。而且“知新”并不一定非要得到新見解,只要從“溫故”中得到一些“不一樣”,哪怕“知新”的內容屬于“未知之物”,這也可被列入“知新”。“新”并非一定要指向有所得,“未知之物”同樣也屬于“新”。
要想“溫故”而能“知新”,得能“走心”,恰如朱子所言:“若夫記問之學,則無得于心,而所知有限,不足以為人師。”他非常反對那種讀死書之人。一個人若天天只是口中背誦但并不走心,那么落在自己肚子里的就只是死水塘中的一些“知識點”,所知永遠有限,不會活學活用就只是在“鸚鵡學舌”,這樣的書不讀也罷。但如果一個人能夠“所學在我”并且真正“得于心”,真正實現“里應外合”和“內外合一”,那么就可以常學常新,自己的知識之河將一直處在有生機地流淌過程之中,可以“應無窮”。一個人既能教習別人自己已經學透的東西,又能常常提出新見解,試問,哪個學生會不喜歡這樣的老師呢?
子曰:“君子不器。”
【直白翻譯】
先生說:“一個君子不能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種特定使用。”
【個人淺解】
這句話重點講“君子成德之禮”。直觀之意是指君子所學不能只局限于一材一藝之長,恰如“舟楫以濟川,車輿以行陸,反之則不能”,君子德行修養應是通瞻全局,領導群倫,這背后涉及到的是“專與博”之辨。
若從短期來看,“專才”會像器物那般,能夠快速嵌入某一特定領域,滿足某種需要,“通才”則因表面上的“業務不精”在嵌入到社會分工當中進程緩慢,但如果拉長時間跨度來看,則會發現兩種類型人的后發力相較甚遠?!皩2拧比绻皇浅掷m在某一領域內精進,雖然假以時日也能以“拔尖”二字冠名,但如果手中所握只有一種或幾種裝備,則深潛到無人區便會寸步難行,因世界本身互相聯系且復雜多變,單薄工具難以應對,但“通才”則不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能以一敵百,應對萬千復雜態勢?!巴ā弊植⒎侵皇侵浮笆种泄ぞ咻^多”這種含義,更多是指手中所握著的少量工具可以應對多種復雜情形,它更側重“普適性”。另外,“通才”應對世界的原始出發點是“多而雜”,“專才”應對世界的原始出發點是“小而精”,雖各有所長,但從長期來看“博會勝?!保ΩL久。
另外,此句話不僅可以從“專與博”這一小口切入進行理解,“器與德”也是一對分析概念。“器”只專注實用價值,但“德”則更添附多重價值,君子能“以德化物”,但“物”很難一躍到“德”,二者存在等級之差。這里,孔老夫子更強調君子要以“修身修德”為本,志存高遠,不要將眼界只放在當下的實用之物上,真正的君子也不會過分關注“器”本身,更不會把追求“器”作為自己的志向。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直白翻譯】
子貢問什么叫君子,先生說:“君子做事在說話之前,然后才會按照他所做的對外講述?!?/p>
【個人淺解】
此節重點講“言行之別”。
據范氏點評:“子貢之患,非言之艱而行之艱,故告之以此”,他指明子貢問此話的深意在于“點明行動之難”。話,誰都可以說,但做事,并非每個人都會去做且做的如自己口頭承諾的那般好。說話雖也會講究一定的技巧在內,但所費之力終究還是難敵行動本身。
因此,真正的君子總是把“言”擺在最后,無論是做事之前的“宣傳”,還是完事之后的“評價”,這些言語都要在“行”的基礎之上進行。若顛倒主次,“宣傳”重于“行動”,那么則“虛”會重于“實”,容易流于表面;若“事后的言語評價”重于“行動本身”,那么也會造成“言過其實之態”。因此,君子大多會“謹言慎行”,并把“行動落實”擺在第一,然后再根據行動本身再去敘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是最穩妥之道。
參考書目:
[1](魏)何晏.論語注疏[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2011.
[3]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
行業研習社
? 本期作者:陜紅宇,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
? 本期編輯:卷心菜
?關于我們:我們是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師、博士生,以及從事具體行業的業余研究者,擁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和知識背景,有豐富的田野調研或行業經驗,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和大家一起繪制中國行業的圖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