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新年立的flag總是會倒?
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又到年底了,估計很多人都開始展望新的一年,搓搓手制定 2023 的新年計劃了:瘦 10 斤!看完 30 本書!早睡早起不熬夜!
但想(小聲)問一句:2022 年的計劃,你實現了多少呢?
朋友小劉表示,她的 2022 年計劃列好就忘了,所以也不知道實現了多少??。
不過,小劉不是一個人,因為 flag 倒下才是大多數新年計劃的「真相」。斯克蘭頓大學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45% 的美國人會制定新年計劃,但能夠成功實施計劃的人,只有 8%。

? 圖片來源:斯克蘭頓大學 ,臨床心理學雜志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么新年立的 flag 總是會倒?想要制定能完成(且真的有用)的計劃,到底應該怎么做?
01
為什么你立的 flag 總是會倒?
改變為什么這么難?
新年計劃的本質,其實是「改變」。我們對現在的自己有些不滿,于是希望通過做到一些事情達到「更好版本」的自己,我們渴望改變的發生。
但從心理學的視角看,改變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你可以想想自己下了多少次決心再也不熬夜了,但是依然做不到。)
具體來說,阻撓改變發生的,一般會有下面這些原因:
1.你其實并不是真的想改變
很多人以為行為的改變是一下子發生的,其實它是一個過程。研究者們發現,在行動之前,更重要的是「改變的意識」,意識的出現才是改變的前提(Prochaska,James O, 1982)。
這里的意識更多指的是:這個改變是不是你真心想要的,你做好準備了。
仔細想想會發現,人們定的很多計劃都是來自外界的聲音,是內化為「必須」或者「應該」怎樣做的他人的意愿,存在主義心理學稱這種狀態為:「父母」的自我狀態。
比如:
? 「看完 30 本書」——因為看書聽上去就是一件很「正確」的事啊,顯得我這個人很好學
? 「考上研究生」——大家都考
? 「過年帶個男友回家」——真的受不了爸媽催婚了,這樣他們能高興一點兒
這個時候人們不僅不會行動,甚至潛意識里還要去阻攔改變的發生,因為要捍衛「做自己」的權利。
比如你可能明明知道吸煙有害身體健康,但依然想要可以自由選擇「不健康地活著」的權利。這種自主權,其實對于個體的內在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時候,比起正確地活著,我們更想要的是「自由選擇的權利」。

2.目標定太高了
即使目標出于你的真實意愿,但當它們遠超你的能力時,實現的可能也會很小。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教授彼得·赫爾曼命名為「假希望綜合癥」:意思是「人們的決心嚴重不現實,與他們對自己內部的看法不一致」。
比如成績一般的 小 A 希望通過三個月的努力跨專業考上名校研究生,體重基數大且從沒運動習慣的小 B 希望幾天內就練出馬甲線。
雖然雄心壯志很好,但如果脫離了現實基礎,不僅不起作用,反而會因為遠遠達不到而損害自尊,使人們又回到舊有的行為模式中。
3.忽略了環境的影響
有些行為模式建立在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看到好吃的就想吃、看到床就想躺下……如果一方面想要改變,但另一方面卻繼續呆在舊有的環境里,不考慮外部條件的刺激,改變也很難發生(Prochaska,James O, 1982)。
比如你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定的計劃里有「不吃晚餐」這一條,但晚餐時間別人都在吃,你就很難避開美食的「誘惑」。
或者你有煙癮,定了「戒煙」的計劃,如果還堅持在工作日下午和抽煙的同事到樓下聊天,「復吸」也是很容易的。

4.目標之間存在沖突
研究發現,相互沖突的目標可能會損害實現目標的能力(ward&zander,1971)。
比如:你想存更多錢,但又想租個更大的房子住;你希望跳槽到新行業,但又想在現在的工作上做出成績。
有時候這種目標的沖突可能很隱蔽:比如一方面想要擁有更有意義的人際關系、充滿愛的關系,但又無法放棄與之沖突的愿望——征服、權力或者誘惑。
在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看來,「沖動而不加區別地接受全部愿望是意志失調的一個癥狀——這表明個體無法或不愿將自己投身于未來。」
5.個人性格特質也會影響目標的實現
一項研究對比了不同的性格特質的人定制目標的差異(Prochaska,James O, 1982):
高自尊的人更可能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實現難度也更大;而高度焦慮的人因為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擔憂上,而不是任務本身,從而影響了目標的實現。
02
想要制定能完成(且真的有用)的計劃,你應該怎么做?
不讓計劃成為擺設
1.確保你的計劃出于「內在動機」
心理學家愛德華·L. 德西曾經提出「內在動機」的概念,在他看來:「內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才是創造、責任、健康行為以及持久改變的核心所在。」
就像很多人的新年計劃都和「自律」有關,但卻不知道自律為了什么,自然也很難做到。
為了確保計劃出于內在動機,在制定計劃之前你可以問問自己:
? 做這件事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呢?(單純從這件事本身獲得樂趣就是出于內在動機)
? 想到做這件事我的情緒感受如何?(如果感覺興奮和期待,往往是出于內在動機,相反會覺得辛苦、抗拒)
只有找到改變的內在動機,才會真正開始行動起來。

2.變化小之又小,能融入你現在的生活系統中
系統式心理治療有個觀點,那就是:系統傾向于維持自組織維持的穩態,排斥變化的發生。
所以,越小的變化越容易「啟動」,最好能融入你現在的生活系統當中,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邁出小小的一步就夠了。
比如,你總在凌晨 2 點睡覺,可以嘗試提前到凌晨 1 點,或者 1 點半,如果你的目標是每晚 10 點半入睡,失敗的概率會大很多。
而且變化的難度越小,越容易達成,從而提高自我效能—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的勝任感,而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是預測改變成功的重要因素(Norcross,1989),換句話說,你越相信自己能做到,就越容易做到。
3.計劃是具體的、明確的 ,清晰易懂
研究者發現當目標以具體的數量術語表達時,或采取某種行動的具體意圖,往往最容易達成(Locke,1981)。
比如:最好是「辭職」這樣行動向的目標,而不是「「努力」這樣的模糊表達;是「我想要減重五公斤」,而不是「我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
4.計劃成功的關鍵往往是「不成功也可以」
成功完成的計劃并非一帆風順,一項研究追蹤了 200 個制定兩年計劃的人,發現 53% 的成功者都經歷過一次失誤,兩年內平均失誤的次數為 14 次。
但這并沒有影響計劃的實施,7% 的成功者表示,失誤加強了他們的決心,一次失誤也可能是一次漸進的、積極的學習經歷(Norcross,1989)。
這給我們的啟發或許是:不必追求完美主義,偶爾的失敗也沒什么。
如果你偷偷抽了一支煙,沒有完成運動計劃或某天早上又對孩子們大喊大叫了,不要因此而責怪自己,可以試試覺察背后的情緒需要,比如壓力過大或者消極情緒就會常常導致人們「無法實施計劃」。
當你覺得「不成功也可以」,允許自己偶爾的放棄,計劃反而往往更容易堅持下去。研究者們也發現,多次嘗試自我改變的成功率遠高于一次嘗試(Norcross,1989)。
也許對于改變來說,最重要的方法恰恰是最簡單的——不管今天做沒做到,第二天堅持下去就好。
??♀? ?? ??
你制定 2023 新年計劃了嗎?
關于新年計劃你有什么(成功或者失敗)經驗?
歡迎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參考文獻
————————
Prochaska, James O.; DiClemente, Carlo C.(1982). Transtheoretical therapy: Toward a more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 PSYCHOLOG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19(3)276-288. doi:10.1037/h0088437
Norcross, John C.: Vangarelli, Dominic J.(1989)The resolution solution: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New Year's change attempts.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1(2)127-134.doi:10.1016/S0899-3289(88)80016-6
Locke, Edwin A.; Shaw, Karyll N.; Saari, Lise M.; Latham, Gary P. (1981).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1969-1980,Psychological Bulletin, 90(1),125-152. doi:10.1037/0033-2909.90.1.125
Zander, A. Motives and goals in group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1.
【美】愛德華.L. 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2020):《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王正林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李松蔚.(2022):《 5% 的改變》,四川文藝出版社
作者:寒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