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別讓代溝羈絆了年輕人回家過年的腳步
最近,某博主發布了一則視頻,講述自己將其姑姑拉黑的過程,拉黑的直接原因是姑姑對她進行打壓式教育,她覺得姑姑的“調侃”是對她人格的打壓。該視頻一經發出,立馬引發網友共鳴。
一般而論,打壓式教育的對象通常是少不更事的孩子,打壓式教育也存在于家族里的成年人之間,由頭經常是作為長輩的家人或親戚出于對晚輩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某種擔心、憂慮或期許,對晚輩進行各種形式的提醒或說教,一旦雙方因各執一詞而發生分歧甚至爭吵,長輩們經常覺得“你這孩子太不懂事”“好心當成驢肝肺”“你是我女兒我才說你,要是外人我才不管你”,而晚輩們卻經常覺得“沒有辦法溝通”“話不投機半句多”“家長們從不認輸,從不道歉,從不閉嘴”。
長晚輩之間的交流與對峙過程大致如下:部分長輩倚靠自己年紀大,輩分高,閱歷豐富,喜歡“好為人師”,公開或私下“教育”年輕一輩,尤其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喝酒的時候。對此,一些年輕人對于長輩的說教不屑一顧,“左耳進,右耳出”,擺出一幅無所謂的態度,他們普遍覺得長輩觀念老化,觀點陳舊,進而與長輩發生口角。
代際交流障礙的主要表現在婚戀、收入與性格等方面。長輩們秉持“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觀念,對單身青年光明正大地“催婚”,或旁敲側擊地“打聽”,有意無意提及同村小學同學三年前就結婚了,兩個表妹都有了二胎,遠房姨媽已升級當奶奶等,這經常讓后者心生不快。
收入的話題相對困擾男青年,正所謂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些長輩經常對晚輩的賺錢能力說三道四,但“賺多少錢”于大部分年輕人而言是一個相對隱私的話題,但部分長輩不以為然,甚至覺得那些介意談及收入的年輕人太虛偽、不務實。作為一個內生性因素,脾氣與性格也屢屢被長輩們談及,慣常的說辭是某個人因為性格好而萬事順意,另外一個人因為吃了性格不好的虧而諸事不順,讓在場的年輕人感覺顏面盡失。

2022年1月31日,安徽省蚌埠市,在享有“中國花鼓燈第一村”盛譽的禹會區馬城鎮馮嘴子村,當地村民在除夕當天歡聚一堂表演花鼓燈,慶祝農歷春節。視覺中國 資料圖
由此引致的一個糟糕狀況是一些年輕人在春節回家其間選擇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走親訪友,也婉拒同學聚會,因為他(她)們不想讓自己成為飯桌上的恒定話題,甚至就根本不愿春節回家。
毫無疑問,問題的根源在于代際差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經歷與閱歷的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與觀點不同,對峙與爭執一定程度上在所難免,彼此坐下來平靜交心、換位思考、求同存異是緩和、化解問題的基本策略。
于年輕人而言,平日里要做到“常回家看看”,需知家鄉與故鄉是永遠的港灣,永遠不能丟棄,無論身在何處。與長輩交流過程中,要表現出足夠的尊重,開展討論與對話之前,做到耐心傾聽,保持平和的心態與平緩的語氣;于長輩而言,要從根本上改變家長制或父權制的舊思維,剔除通過打壓式教育、道德綁架等方式對晚輩進行精神控制的做法,少一些過度的關心與指責,多一些平等的交流與溝通。
幸運的是,全球化催生的文化多樣性與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越來越成為可能,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不少長輩開始不再過度干涉年輕人的個人事務,從前糾結的內心也逐漸釋懷,只要晚輩自身過得開心、充實,就好;只要平日的電話、視頻不間斷,真實的聯絡與問候不缺席,就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