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謠回憶殺來了,以前不火都怪太“傷感”,現在呢?
傷寒的話不用說,再遇見也許又是別離。
朋友圈里都在為一檔節目流淚,那就是在2022年的最后幾天,被愛奇藝上線的民謠音樂競演綜藝《我們民謠2022》。

民謠又回來了?
要知道,上一首被音綜推火的現象級民謠,還得追溯回17年趙雷的《成都》。
葉蓓回到《白衣飄飄的年代》,張瑋瑋帶來漂泊感的《米店》,水木年華《一生有你》引發全場合唱,萬曉利告訴大家《這一切沒有想象的那么糟》......
似乎,中國的民謠歷史,在這么一檔節目里就被濃縮和綻放到每一個觀眾面前。

為何突然民謠回來了?
民謠綜藝一直是音樂綜藝中空缺的一種,這又是為什么?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宋美璐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民謠之所以在此前的綜藝里難以唱響,就是因為它太“傷感”。
不是說歌詞的內容傷感,而是它的節奏、它的受眾、它的場景讓總想著賺錢的平臺覺得很“傷感”。

民謠屬于受眾較為垂直,且其活躍年份在1990年代,屬于慢節奏的一種體驗,不容易成為大眾泛娛樂的一種追捧。
其綜藝形式也不容易活潑、有趣,在講求快娛樂、快節奏、快消費的綜藝中,容易被忽略。
但如果時代背景變化了呢?
近幾年,綜藝數量呈下滑趨勢,結果,音樂綜藝就開始被看好了。
各平臺的綜藝逐步從一種放肆娛樂的狀態,回歸到垂直文化范,確保平穩和不過界。

音樂綜藝的好處在于話題性不太突出,不容易過界。
壞處則是缺少話題性,加上此前各種音樂選秀的泛濫,讓大眾化音樂綜藝缺少了更多看點和內容積淀,原創內容較少,光靠老歌翻唱很難泛起更多漣漪。
此刻民謠被平臺看做是綜藝的一個新場景,或許意味著蝶變。

畢竟,對于優愛騰芒而言,綜藝此刻依然是它最能刷出存在感的領域。
對于平臺而言,綜藝是網大、網劇和網綜三者之間性價比最高、平臺掌控力最強、可系列化程度最高的一種存在,但在目前的狀態下,沒有創新的綜藝不會成為平臺的主角。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是民謠?
愛奇藝此前做過說唱、搖滾,其實和此番推民謠上位的道理一致,即:
受眾既垂直也可擴面,關鍵看綜藝自身的普適性有多強、破圈能力有多大,說唱、搖滾也是小眾,但有效地創新綜藝形式就形成了破圈,達成了一種大眾娛樂。
故破圈才是音樂綜藝成敗的關鍵。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