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大會址”日記|安徽500余名高中師生一起感受歷史
【編者按】
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連日來,全國各地前往一大會址紀念館參觀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澎湃新聞推出“一大會址”日記,派出記者常駐中共一大會址,近距離觀察、感受、記錄會址每天的新聞,講述一大的紅色故事,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5月15日,星期二,天氣晴,上海最高氣溫達到34℃。
早上9點半,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排隊入館的隊伍從馬當路延伸到興業路,足足有三四百米長。開館后的2個多小時,參觀人數就突破了3000人次。
“沒想到來這里參觀的人會有那么多。”來自安徽省巢湖春暉中學的高一學生陰玥穿著一身白色校服,早上與同學們一起到達紀念館前,這里就已經排起了百米長隊,這是她第一次來這里參觀,等了將近半個小時,他們才進入紀念館,比她來得晚的同學,甚至等了1個小時才進來參觀。

當天共有來自該校的11個班級、500多名同學以及30多名教師前來參觀學習,這也是他們這次“紅色之旅”的最后一站。
帶隊教師之一、安徽省巢湖春暉中學高一(7)班班主任閆老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是學校組織的一次研討活動,從5月13日開始,從安徽巢湖出發,行程總共分為三天,前兩天他們已經去了沙家浜和嘉興南湖,在上海,他們除了參觀一大會址外,此前還去了上海歷史陳列館、世博會中國館等,參與的學生均自愿報名,80%的高一學生都加入到這次活動中,去了解和探尋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
盡管一大早就艷陽高照,排在長隊中的學生們仍然有說有笑,言語間充滿了期待,有學生時不時踮起腳、仰著頭,一邊擦擦臉上的汗水,一邊估摸“還要多久進館”。

說話間隙,他們就排到紀念館入口處,閆老師組織學生們有序地進入館內,自己則走到了隊伍的最后。
“我是一名歷史老師,之前課本上的知識畢竟都只在課本上,而且也無法將各種詳實的歷史資料完全放在課堂上去講,這里能夠讓學生們更加直觀體驗、感受中國共產黨的那段歷史和歲月。”閆老師一會兒指著展板上的革命人物給學生介紹起來,一會兒又拿出手機拍照片,說著“回去要講給沒有來的同學聽”。
閆老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于2007年入黨,那時候她還在上大學,“只有學習優秀和品德優秀的人,才能夠加入中國共產黨,除了內心本身對黨的向往,更多的是想要證明自己。”這是她當初入黨時候的記憶,而今年她黨齡已經有11年。
如今,她不再只抱著大學時那種想要證明自己的心態,作為80后的她,感受到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巨大變化,從科技發展,再到各項惠民政策的實施,她欣喜不已。
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其父親曾是一名村支書,那時候就一直致力于村里的黨政工作。在她來看,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現在,關鍵在于“民意”兩個字,“中國這么多年的發展之所以這么好,關鍵在于它始終代表著老百姓的利益。”

參觀過程中,學生們都急切地想聽聽這名歷史教師的講解,學生陳付茗就圍在閆老師身邊認真聽著,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的爺爺是中國最早一批共產黨員,從浙江軍區調去了安徽軍區,他從小就聽爺爺講軍隊里的故事。
“我很愛聽,爺爺也很愛講,我的父親和叔叔也因為爺爺影響,早早就成為了黨員。”陳付茗說,“入黨申請書我早就寫好了,還讓爺爺幫我寫了推薦信,我現在是共青團員,等18歲生日一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爭取早日入黨。”
在紀念館二樓展廳的尾廳,當《追夢》短片背景音樂響起,陳付茗和身邊同學們都安靜地駐足觀看。短片一結束,他們禁不住發出了贊嘆聲。
“等我高中一畢業,我一定要帶爺爺來這里看看,我想邊跟他一起看,邊聽爺爺講他當兵時的故事。”陳付茗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