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城市漫步·社群在造|菜場下一站,別離

盛強/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建筑系副教授
2018-05-25 17:37
來源:澎湃新聞
? 市政廳 >
字號
社群在造·北京小微菜場變少,需求未減。視頻制作:Jiahui(03:45)
2018年4月23日,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邀請我帶大家逛逛北京的菜場,這是我今年第二次帶朋友們逛菜場了。

說實話有點慚愧,明知隨著治理拆墻打洞和疏解非首都功能,菜場有望再度成為熱點話題,但2015年以后,我始終沒有開始后續的系統實證研究。一是,我計劃五年做一次地毯式調研,下次應該是2019-2020年;二是,我認為目前的菜場分布情況,是強力政策的結果,不能體現菜場自組織分布的需求。

每被問及菜場是否會消失時,我總是堅定地說“不”。一方面,從我在荷蘭生活八年的經驗來看,無論城市經濟如何發達,管理機制如何健全,菜場這類空間總會存在。但另一方面,荷蘭城市中的菜場分布密度遠遠不及北京,另外,北京三環內五個攤位以上菜場的數量,在2009-2015年已略有下降。

那么,未來北京的菜場命運會如何呢?今年這兩次漫步,我觀察到一些變化。

第1站:新民菜市場,幸存的贏家

新民菜市場有兩部分:東區是個大早市,也叫日易晶盛菜市場;西區叫新民菜市場,一直開到晚上7點。在最近一次地毯調研的結果中,除了新出現的菜場,新民菜市場是唯一有顯著攤位數增長的案例。從2009年的156個攤位,增長到2015年的309個攤位。

北京漫步團隊在新民(日易晶盛)菜市場(左圖),澎湃新聞城市漫步團隊合影(右圖)。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注外均由作者拍攝或制作。

新民菜市場位于二環路與鼓樓外大街的交口,地理位置優越。早在2009年的調研中(跟蹤+采訪),新民菜市場(下圖中M023)的60個被跟蹤對象顯示出的服務范圍就明顯高于其他案例(其中M007和M214d的攤位數當時高于新民菜市場)。此外,采訪的顧客中有相當數量坐公交車(一般情況下,我在跟蹤結束,被跟蹤對象臨近到家時,才開始采訪;而對去公交站等車的對象,采取直接采訪的方式,放棄跟蹤),他們表示新民的價格是周圍其他菜市場的2/3,且種類多樣。

2009年6個案例市場跟蹤調研的軌跡分布,新民為M023。(圖片來源:《流體的城市》,盛強 著)

在周邊大中型菜場相繼消失之后,北京中軸線上的新民菜市場得以幸存至今,實在是個奇跡,難不成是合乎《考工記》中“前朝后市”的制度?

第1.5站:消失的潤得立,曾經的王者

潤得立市場,曾用名“四環市場”,2014年拆除。2009年調研時,其規模為469個攤位(其中438個在市場內,未計入除食品外的其他攤位,31個為周邊街道上的攤位或店鋪),當時無疑是二環內最大的農貿市場。

2006年潤得立市場西入口羅兒胡同。

2006年,我在潤得立市場巧遇荷蘭旅行團,看慣了故宮長城的國際游客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表現出更為濃厚的興趣。2015年調研時,發現市場已被拆除。

潤得立市場東入口2006年(巧遇荷蘭旅行團)與2015年(拆除后)對比。

今年3月,再次造訪潤得立時,發現仍然是一片廢棄的空地。與2015年相比,唯一的差別是,當時被臨時用作停車場,而現在被大量疑似廢棄的共享單車占據。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這么大片的土地,騰空后竟然閑置了4年。事實上,很多菜場本身就在使用城市的閑置的土地,在沒有明確的建設壓力之前,是否能讓這種自組織的用地方式多存留些時間?

2015年與2018年的潤得立市場舊址。

有些東西存在的價值,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能為人所認識。在2016年數據化設計課的城市調研環節中,我們組織本科四年級學生,對隆福寺的地鐵站和菜市場使用狀況進行了跟蹤調研。在為期兩天的時間里,獲取了752條步行和騎行跟蹤軌跡。

2016年北京交通大學建筑學本科四年級數據化設計課程隆福寺地區軌跡跟蹤成果。

其中,我跟蹤到一位大爺,他在隆福寺買饅頭和蔬菜,然后騎車3.32公里到德內大街的一個工地。訪談后得知,他在工地做廚師,為整個工隊20多人做飯。此前一直去潤得立市場上貨,潤得立市場拆除后,他才不得已來隆福寺買菜。

潤得立市場拆除后受影響的工隊廚師,右側為筆者跟蹤的“咕咚”截圖。

潤得立這個級別(250-400攤位規模)的市場,是復雜城市生態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往往支持著城市中不同社群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消失的它,或許可以被其他菜場代替,但也會對某些特定社群帶來重大的影響。城市的發展(同時也是城市的價值)應力求對所有社群開放,并為更多階層的人提供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其實,隆福寺也是京城著名的商圈,1993年火災后一蹶不振。政府、開發商多次投資復興該區未果。但20年來,這里早上9點前一直是200以上攤位的繁華早市。有人說,東四即是東市的諧音,看來此地用作菜場久矣。2016年,該早市叫停,隆福寺商圈也再次進入新一輪的更新項目中。

第2站:白塔寺再生,以藝術的名義?

在菜場漫步第二站白塔寺周邊逛后,我們多在討論反思北京國際設計周活動,或者說是當代藝術對本地生活的影響——相愛相殺。

藝術家往往具有足夠的社會敏感性,也容易接受和發掘日常生活的價值。近年來,菜場的話題也往往借助設計周的平臺被推入公眾視野,然而,事情卻往往向不同的方向發展:白塔寺宮門口的菜市場,用作北京設計周展場之后,再未能恢復其作為菜市場的活力,其周邊的街道活力近年來也一直沒有起色。不禁讓人聯想起2015年那個有名的大柵欄天陶菜市場,設計周之后,其市場的功能也沒能保留,而被改造成了社區公園。

宮門口東岔2013年與2015年的對比。

這一切真的是藝術活動的錯?對比2008年筆者拍攝的照片,可以發現,早在設計周之前,白塔寺宮門口菜市場便經歷過一次改造升級,從完全沒特色一躍成為充滿滄桑歷史文化感的仿古建筑。這樣的投入成本,即便不立刻由攤販買單,是否會造成未來一段時間經營成本的上升?從2013年街上(宮門口東岔路)小店攤販的一度繁華,我們似乎能猜出一二。之后的事情,表面上可以歸因于治理和疏解,2015年至今,大部分店鋪以及宮門口市場自身依然是被圍擋的狀態。

宮門口市場建筑改造升級前后對比。

白塔寺地區新近拆除(2017年)的另一個市場,是在2009年達到121攤位的富國里菜市場。事實上,早在2015年,該市場已經降為80攤位,而在相應的時間段(2009到2015年)宮門口區域的總攤位數也由69降為26。這次漫步,這個市場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加蕭條,設計周使用的一些小展場也仍然荒廢著。無論是歷史文化或當代藝術,暫時還都沒能讓白塔寺成功再生。

富國里市場(2017年拆除)內部及所在的大茶葉胡同。

金瀛便民中心,超市化的菜場

周邊諸多大中型菜場的相繼關停,似乎為新型菜場的出現提供了商機。下圖顯示了白塔寺及周邊地區各級別菜場2009年至今的關停情況,特別是之前提到的潤得立市場、富國里市場及東南方向西黃城根北街上一個消失的市場(忘了名字),2018年開業的金瀛便民中心恰恰位于這個“菜場真空區”。

白塔寺周邊地區菜場關停情況。

金瀛便民中心此前是西四大街上眾多電子市場(商鋪)中體量較大的一個。而西四也是京城幾個老商圈之一,它的宿命與東四接近,但知名度較低。電子市場轉型為菜場,這個現象本身就挺讓人唏噓,令人不禁想起東四隆福寺商圈衰落后的早市。然而,金瀛便民中心這個新型菜場與早市還是有很大差別。一方面,其內部空間品質有了很大提升,達到了連鎖超市的標準;另一方面,顧客還是直接向“攤主”付費,省去了排隊結賬的麻煩。實際上,這個便民中心實行的是統一管理,攤主本身都是雇員,有固定的基本工資。

金瀛便民中心的前世今生。

空間品質的提升自然也是有代價的。筆者觀察到,油菜的價格為每斤5元,而在原宮門口市場對面的一個18攤位的小型菜場,價格為2.5-3元不等。而筆者在今年第一次菜場漫游時,造訪過廣安門定居胡同轉戰小巷內的零散攤販,油菜價格為1.5元,且周圍的居民還在抱怨價格比之前有明顯上漲。

一句話:我其實不介意你變美,只介意你變貴。

第2.5站:“窮人樂”的定居胡同

窮人樂,是周邊居民對定居胡同的戲稱。下圖展示了廣安門天陶市場和定居胡同在2008年時的規模和使用狀態。一個中型以上的菜場,周邊往往也伴隨著一個繁華的街市。經營市場內的固定攤位,往往以家庭為單位——繁忙時一人在市場內經營,一人在街市上擺攤,充分利用客流量最大化而盈利,這是成熟菜場攤販的常規經營策略之一。而正式的菜場和街市誰是主角,純粹是市場決定,但也受空間可達性的影響。受益于2008年南北貫通的廣安胡同,廣安門天陶菜市場在2009年聚集了85個攤位,而北側那條名不見經傳的定居胡同(甚至連固定店鋪的數量都沒超過10個)竟能聚集166個攤位,兩倍于正式的市場。

廣安門天陶市場及定居胡同街市(2008年)。

當然,隨著2015年廣安門天陶市場被拆除(現狀為停車場),當年街市上的攤位數也銳減為40個。而近期的拆違治理政策效果明顯,大部分攤販轉入定居胡同兩側更為隱蔽的小巷中,且隨著攤位數明顯減少,價格也上漲了近5成(原先1元的現賣1.5元),但相對于正式的菜場或超市,其價格優勢仍然非常明顯。

2018年定居胡同菜店及攤販經營現狀。

試圖以技術發展來替代菜場的嘗試已經多到數不清。早在2005年,便有網絡菜場+數小時配送的模式。今天隨著互聯網與快遞業的飛速發展,電商巨頭們也多有進軍生鮮零售業的舉動,而連鎖超市在過去十多年來一直存在。但是,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對傳統菜場(更不必說街市)的價格優勢形成長期有效的挑戰?窮人樂不等于富人哭,早有研究表明,非正式經濟是正式經濟產生和存續的基礎,每一個高端白領業態的運營,都需要背后大批提供支持服務的藍領,城市是一個共生的系統,過分擠壓窮人的生存空間是不利于引進高端產業與服務的。

也不僅僅是錢的事兒

當超市代替了菜場,或者非正式經濟走向正式化,就意味著雇員代替了攤販,交易的過程也就喪失了更多彈性。此次漫步的伙伴們不斷提到菜場的氛圍,以往攤販與熟客間少不了嘮家常,這在超市化的市場中很少見。的確,有時間逛菜場的往往是中老年人,社交活動是他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此外,胡同中日常出行購物的行為,也為居民扎堆聊天提供了機會,而小店菜攤甚至公共廁所周邊的“街頭工作者”更成了這些聚集的催化劑。

2016年夏和2017年冬,我帶著工作室的研究生做了一個研究。下圖展示了我們在平日和休息日各一天中四個時間段,實地在街頭觀察記錄的社會聚集狀況,綠色葉片的大小代表居民數量多少,橙色葉片代表街頭工作者數量多少。從其比例可以看出,夏季該地區的100個聚集點中,含街頭工作者的有30個,占比30%;冬季由于天氣原因,聚集人數和位置都有明顯減少,但由于購物出行仍是必要的,由此引發的社會聚集占比有明顯提升。在冬季此區域的33個聚集點中,含街頭工作者的有14個,占比42.4%。附帶說明,本調研的方式不是簡單街拍,而是根據居民聊天內容,排除了純購物排隊詢價等目的性較強的交往活動。

2016-2017年夏季和冬季白塔寺地區街巷中社會聚集的類型、規模與空間分布。

這個統計的結果展示了街頭小店和菜場對社會聚集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冬季,富國里市場(右上角),甚至在街區中心通向該市場的路徑處形成了明顯的聚集中心,而隨著這個菜場的消失,在不同季節會對居民的聚集產生什么影響,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課題。

一個城市或一條街巷的“溫度”不僅體現在它能創造多少價值,提供多少便利,也體現在多大程度上能為不同社群之間的交流提供支持。通過交流,人們才能認識到彼此的存在和差異,才能學會如何與他者相處,而不是試圖驅趕或逃避。生活在好的城市空間,本身即是一種正面的教育。試圖逃離盛夏,終會面臨嚴冬。

第3站:香廠路的變遷,人本主義街道的標準反例

香廠路位于北京前門大柵欄街區以南,虎坊橋街區內。香廠路的菜場由街市和小巷內一個集中的市場構成。2009年,這個街市的規??蛇_102攤位,而市場則比較蕭條,僅有18個攤位。2015年,隨著對街市的治理管控,街市的攤位數下降為41個,而市場里則升為39個。

香廠路地區及周邊地區菜場關停情況。

集中的市場與街市在管控下必然此消彼長,但在真實的數據下很容易算筆賬。2009年到2015年,香廠路總攤位數(市場+街市)減少了40個,跌幅為33%。事實上,如今這個跌幅只會更高。下圖顯示了2007年與2017年香廠路和香廠路市場的對比。市場被重新裝修成綠色,對小巷里的氛圍影響不大;然而,2017年街道被柵欄分隔,完全改變了街市的面貌。

香廠路菜場2007-2017年的變化對比。

上圖中,香廠路10年來的街景對比絕對具有教科書般的意義。反映了當下街道空間設計的通?。阂詵艡诒?Kong)護(Zhi)行人,為機動車優先分配路權。從香廠路的東端走到市場門口小巷與之相交的位置,街道長度共110米。這段曾支持近百個攤販的路段,如今停了16輛汽車。而為了停靠這16輛車,靠圍擋限定保護出來的路面空間,為停車空間的2.5倍。這有效地管控了攤販的沿街擺攤行為,并將他們趕回了市場。勝利?!看看街頭的生活,一個可以穿著睡衣走來走去的街道,一個孩子們可以安全玩耍的街道,一個本地人與外地人混雜,空間使用效率超高的充滿人氣的街道消失了。

那么贏家獲得了什么,16輛車中有9輛是攤販使用的貨車!也就是說,最多只有7輛私家車在停靠。而為機動車劃分出的路權,又被攤販變相占據了。從創造的價值來看,地上畫著停車線,以每輛車每小時要付10塊錢、16個車位每天停滿10小時的上限計,停車收入總計1600元/天,合48000元/月。這相當于多少個攤販的月收入?北京不同地區差異較大,但絕不會超過10個。所以,先別談什么社會效益或公共空間活力,也別提國際上的人本主義街道理念,就談經濟利益,這樣的街道原本能創造的經濟價值被降低了多少?

不“誤”正業,這一切背后的規律到底是啥?

雖然這不是學術論文,但也擺脫不了學術的責任。接下來,我會從建筑和城市專業的視角談些看法,盡可能簡明扼要。

首先要表明,我不認為目前的管控是當下各種問題的根源。比如,白塔寺的衰敗早在政策介入之前便已有端倪。菜場的興衰是宿命,除了經濟發展和生活習慣變化,更主要的是城市空間的問題。

然后再解釋:先從剛才熟悉的香廠路案例談起。

首先,香廠路的問題在于,過度考慮了機動車的穿行流量,而低估了步行者流量的需求。完全依賴街景地圖,當然有很大偶然性。2017年9月,在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選修課“數據時代的空間分析與設計”中,十幾名來自北交大、天津城建大學、中央美院的碩士研究生在香廠路周邊174個街道截面上,以手機視頻的方式記錄了平日和周末各一天中4個時間段的各類穿行交通流量(機動車、電動車、自行車、行人)。我們發現,之前街景中提到的香廠路那個路段的實測日均機動車流量為33-51輛/小時。而即便在街市已經被大大削弱的情況下,步行流量仍在435-540人/小時。

如果說改造前車流量低,或許可歸咎于大量占街擺攤的攤販阻斷了交通。設置欄桿后的情況則直接說明,此街道機動車使用的需求非常低,完全沒有人車分流的必要,欄桿反而限制了行人自由的穿越道路兩側,對商業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那又是什么決定了一條街道上通過的各類交通流量?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應該是功能,因為人們出行是被各個具體的功能吸引。但實際上,與功能相比,街道與其他街道的連接關系更為重要。簡單來說,這個連接關系指的是街道的長度和與其他街道的交叉情況,而非街道的寬度。

而這種連接關系的強弱,可以用一系列空間句法軟件計算的參數來量化描述。下圖展示了虎坊橋地區這174條街道截面的人車流量與各空間句法參數的關聯,從中可以看出,1公里半徑整合度參數和7.5公里半徑穿行度,分別與人、車流量有較好的關聯。

各半徑空間整合度與穿行度和虎坊橋地區實測人車流量的決定系數。

知道這個又有什么用?首先,如果一條街道越短,與其他街道交叉少,則意味著它在整個街道系統中越偏僻,穿過它的人就少。而香廠路市場恰恰位于這樣一條街巷上,相反,香廠路街市的位置則優越得多。因此,過去十年來,只有強有力的管控手段(比如加柵欄)才能有效遏制街市相對于市場的空間優勢。每個以市場為出行目的地的行人,都順便會路過香廠路,市場越成功,香廠路獲得穿過性的流量就越高,其商業潛力也就越好。而相反則不然,以香廠路上某店鋪為目標的行人,很少會路過香廠路市場,也不會給位于小街巷上的市場帶來什么機會。

其次,但可能也更重要的問題是:似乎知道實測流量就足夠得出香廠路車流量需求不高、商業潛力更好的結論了,要軟件模型做什么?答案非常簡單:城市規劃設計者是做設計的,不是做城市管理的,了解現狀的意義在于發現規律,并利用規律預測未來。特別是對于城市設計者來說,街道的連接關系是可以改變的,可以在設計圖中按設計概念來延伸、打斷、新開一系列街道,也就是說改變本地街道系統與城市街道系統的連接關系。

基于數據支撐,具有預測力的空間句法模型,就可以量化檢驗設計方案的效果,比如更科學地判斷哪條街道該以步行為優先,來分配路權。也可以更合理地分配城市功能,判斷哪條街道該做城市商業街,哪條街道該做社區服務型的商業街(比如街市)等等。這種綜合了交通與規劃學科特色,串聯了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設計環節的新型設計方法被我稱之為“數據化設計Data-informed Design”, 自2015年在北京交通大學建筑學本科和研究生的設計課和理論課教學中均進行了廣泛的實踐。

從城市尺度來看,北京菜場近10年的數量變化我已經在2016年那篇《天朝菜場十年》中說過,這里簡要重復:2005-2009年北京三環內5個攤販以內的菜場數量在農改超政策影響下不減反增3個;2009-2015年菜場數量確實減少了20多個。

在這里我想多談談這些菜場是如何分布的,也進一步解釋下為什么我認為影響一些菜場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空間。

首先,先拋出一個一開始讓我們都有點意外的結果:菜場的分布和居住的密度沒什么關系。在近期的一篇研究生獲獎論文中(劉星,2017清潤杯論文競賽),我們分別測試了北京三環路內菜場數量密度(特定可達范圍內5攤位以上菜場的數量加和)、規模密度(特定可達范圍內所有菜場的攤位數量加和)與居住密度之間的關系,其決定系數均未達0.1。

其次,從街區街道連接形態來看,筆者在針對各社區級商業服務業中心分布的研究中發現,各街區是否能支持社區級商業功能聚集,受該街區的街道連接形態影響。簡言之,對外有更多出口,且這些出口所在道路等級較高的街區,更支持社區級功能聚集(下圖左);街區內部街道空間復雜(平均深度值高)的街區,更支持社區級功能聚集(下圖右)。

街區街道空間形態對社區級功能聚集的影響(盛強,國際城市規劃,2012)。

最后,從城市尺度空間連接狀態演變來看,此前提到過蕭條中的白塔寺與隆福寺分屬北京的西四與東四這兩個悲情商圈。從下圖可以看出,它們輝煌時(1987)位于北京內城中重要的交叉路口,而1997年平安大街的貫通則分流了東西向的交通,導致東四與西四商圈不斷的被周邊新興的商圈所超越(南鑼鼓巷和后海是平安大街建設最大的贏家)。

1987-2006北京城市尺度空間連接(全局穿行度)變化(盛強,《流體的城市》,2017)。

作為社區級功能代表的菜場,正如前面研究所展示的,它們的存續并不簡單依賴周邊的居民,同時也包括了周邊其他城市商業。比如,菜場攤販常常用三輪車或電動車給周邊的餐館進行配送。總之,大到一個商圈的興衰,小到街區內商業潛力的分布,都受到不同尺度范圍街道空間連接的影響。

菜場下一站:宿命的別離?

那么,菜場的未來會如何?從過去十年的趨勢來看,1-3個攤位的微型市場越發碎片化分布,更多地深入街區內部。而大型批發類市場,即便沒有政策壓力,也在逐漸遠離城市中心。下圖顯示了過去幾十年北京比較成規模、但大都已消失的批發市場。1980年代的德外市場被1990年代的大鐘寺取代,而在2000年后新發地市場則迅速崛起。其他諸如紅橋市場、廣安門市場等也都相繼消失。而與百姓生活作為密切的中小型市場,在這一輪政策下正在迅速淡出我們的視野,它們是否會回來?下一站的菜場,是否會真的迎來宿命的別離?

北京批發型市場的變遷(盛強,《流體的城市》初稿插圖,后刪除)。

香廠路是此次城市漫步的終點?;貙W校路上,我路過北京職工服務中心,對比它十年前的樣子,可見近年來對城市面貌的整治效果。這個正面的例子,很大程度上復原了這個建國初期建筑的原貌。從2007年的“北京技術交流中心”到如今的“職工服務中心”,建筑的名稱和形象變了,但服務的對象始終都是勞動者,區別應該僅僅是服務方式。

北京職工服務中心今昔對比。

勞動者該分三六九等嗎?肯定沒有。那對不同的勞動者的服務方式該有差別嗎?應該有,因為他們有不同的需求,而城市應該為他們的需求提供多樣的空間。

相關閱讀資料

盛強,劉星.社區級中心發展演變的空間分析[J],新建筑,2016(1)

盛強.社區級活力中心分布的空間邏輯——以北京三環內222個街區內小商業聚集為例,國際城市規劃,2012,27(6)

盛強.菜市場的等級與路網層級結構——對北京三環內菜市場的空間句法分析[J],華中建筑

劉星.不同規模等級菜市場分布的拓撲與距離空間邏輯初探,2017清潤杯論文競賽一等獎

《流體的城市——空間句法北京實證研究案例》盛強,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微信公眾號“數據化設計”

    責任編輯:馮婧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极县| 遵义市| 云龙县| 城市| 宁南县| 灵武市| 宜川县| 天津市| 苏尼特右旗| 从江县| 三都| 外汇| 龙胜| 沙田区| 望都县| 张家口市| 东辽县| 当涂县| 县级市| 政和县| 长泰县| 武义县| 集贤县| 临城县| 合作市| 龙陵县| 桃江县| 始兴县| 信丰县| 北辰区| 稻城县| 丰城市| 五家渠市| 思南县| 隆回县| 荣成市| 陈巴尔虎旗| 长兴县| 英吉沙县| 碌曲县|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