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尋跡“唐宋八大家”

他們星光熠熠、閃耀天際
他們是思想變革、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
他們是文學、藝術史上不可替代的大家
他們人生坎坷,但堅韌不拔、積極樂觀
他們文字粹美、思想深邃
他們用心寫下的文字,跨越千年的歷史,溫暖心靈,照亮思想
“唐宋八大家”在當代國人心目中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不單在文學上垂范后世,在政治活動、個人生活、思想境界、藝術創作等方面,亦足以彪炳史冊,光耀千古。本書“內篇”從作家的生平、經歷、思想入手,全面呈現了“唐宋八大家”的生活、思想、創作面貌,使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作家的全貌。“唐宋八大家”的很多文章讀者都耳熟能詳,都是古文的經典名篇,也是散文寫作的范本。本書“外篇”是精選的“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進行細致賞析,使讀者更準確、深刻地理解“八大家”的作品,體會到文字之粹美,體悟到思想之深邃。
用思想和文字點亮人生
“唐宋八大家”是中國文壇上一個璀璨的星座,每個人都星光熠熠,合起來則閃耀天際。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時期以散文聞名的八位作家:唐代兩位——韓愈、柳宗元,宋代六位——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這八位作家的文章首先由明初朱右選編匯總,名為《八先生文集》,編者的初衷是將好的文章編輯到一起,便于學習。到了明代中期,另一個散文家唐順之編了一本《文編》,也只收錄了這八個人的作品。再之后,茅坤依據前面兩人的成果,選了這八家的部分文章編為《唐宋八大家文鈔》,這部書流行最廣。此后,“唐宋八大家”作為一個整體,漸漸為人所接受。茅坤也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唐宋八大家”概念的人,這個名稱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唐宋八大家”的很多文章讀者都耳熟能詳,如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黔之驢》、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洵的《六國》、蘇軾的《赤壁賦》、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王安石的《傷仲永》、曾鞏的《墨池記》等,都是古文的經典名篇,也是散文寫作的范本。對這些傳世的名篇進行細致賞析,可更準確、深刻地理解“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體會到文字之粹美,體悟到思想之深邃。千百年來,無數讀者從中汲取知識營養,學習文章寫作,陶冶情操。
言為心聲。

“唐宋八大家”不單在文學上垂范后世,在政治活動、個人生活、思想境界、藝術創作等方面,亦足以彪炳史冊,光耀千古。如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在唐宋的思想變革中影響巨大,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在北宋的政治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歐陽修、蘇軾等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尤其是八位作家在個人生活方面都經歷了諸多波折與磨難,卻都能勇于面對挫折,體現出了堅韌不拔、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成為后人學習的典范。從他們留給讀者的文字中,透露出他們的豐富生活經歷與精神財富。“唐宋八大家”豐富的人生,更值得每一位讀者去仔細體悟,即全面而深刻地體悟他們的思想意蘊。
生活是最好的書,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讀者。
“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深刻地表現了生活。跳躍著的文字,跨越了千年的歷史,浸潤了讀者的心靈。

力挽狂瀾的思想勇士
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 年),潮州知州王滌邀請蘇東坡撰寫一篇碑文,東坡欣然應允,不久完成。碑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八代”是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這八個朝代,在這期間,文人寫文章越來越注重外部技巧,同時忽略了內在實際的內容,浮華不實。而文學樣式的衰落,反映著內在道統的衰落。這段時期內,有人過于沉溺佛老學說,陷入迷信,甚至拋妻棄子不事生產。到了中唐,終于有一個人起衰濟溺,他推行了古文運動,恢復了傳統師道,有志文人紛紛相從,新的創作蔚然成風。他希望借文學恢復道統,其文章于盛唐一代高峰獨樹,他自己更是畢生都在為王朝統一、儒道復興而戰斗。
這個人就是韓愈。

蘇軾的文章撰寫于韓愈廟重修之際,名為《潮州韓文公廟碑》。不僅蘇軾給予韓公高度評價,自當時直到后世,都無人能夠否認他在思想史、文學史上的地位。
唐承隋后,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軍事力量強大。百姓在很長一段時間免受戰亂流離之苦,生活富足。政府底氣足,放松了對于思想言論的控制。唐代儒、道、釋三教并存,從沒有哪一個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寬松的思想環境下,人們對于外族、外邦的風俗與事物也更容易接受,大唐吸納外族文化的同時,也向外輸送文化,輻射形成“漢文化圈”,其范圍包括東亞、東南亞,甚至西亞,大唐與歐洲的交流也十分廣泛。
上述的種種條件,如一片深厚肥沃的土壤,使唐代文學得以興盛發展。大唐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文人有條件離開家鄉,到各地漫游。漫游的路線中,去長安或者吳越(今江浙一帶)最為有名,留下了種種美談。他們或去長安求取功名,或去吳越,感受祖國山水的秀麗與壯美,激發了胸中的創作豪情。中國詩歌在唐代達到了一個高峰,唐代因此有“詩唐”的稱謂。散文創作也隨著人們的思想產生了變化,逐漸脫離六朝浮華之風。
然而,經過“開元盛世”的繁榮,唐玄宗改元“天寶”后,開始享樂,過上了不思進取的生活,一些積累下來的社會問題也漸漸顯露,直至沉疴難起。到了中晚唐,藩鎮割據日益嚴重,中央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安史之亂”之后國力久久得不到恢復,百姓生活困苦,傳統的儒家思想隨之衰落,想要恢復先前輝煌燦爛的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韓愈就生活在這樣的時期,他才華橫溢,矢志不渝,努力為唐王朝尋找一條復興之路。他開創了新的散文風尚,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名垂千古。
(節選自《浮生次第:尋跡“唐宋八大家”》,由興波 等 著)

書名:《浮生次第:尋跡“唐宋八大家”》
由興波 等 著
作者簡介
由興波,文學博士、書法文獻學博士后,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烏克蘭基輔大學客座教授。兼任中國蘇軾研究會理事、吉林省傳統文化公共播講團團長等職。出版專著《詩法與書法: 從唐宋論書詩看書法文獻的文學性解讀》《千年英雄蘇東坡》等10 余部,發表學術論文60 余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吉林省社科基金等各類項目20 余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