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事跡 | 朱塞佩·圖奇,“藏學之父”鮮為人知的行跡
高翰 綜合整理
“西藏仍然是懸浮于新思想洶涌澎湃的世界上的孤島,擁有燦爛偉大的文化、與生俱來的藝術敏銳性、博大精深的人文關懷……我迷醉于彌漫在西藏的中世紀氣氛中,無論其表相如何,比起西方,這里更能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1948年,朱塞佩·圖奇(Giuseppe Tucci)最后一次進藏,在日記本里,他留下了上述字句。

朱塞佩·圖奇的名字與喜馬拉雅這個地名緊密聯系在一起,他是上個世紀最鮮為人知,也是最博學的探險家之一。在1926年至1948年間,圖奇先后八次走進“禁區”西藏,帶著想要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企圖心,滯留在罕有西方人涉足的未知地帶。在藏族向導的帶領下,他探索那些懸在山崖上、荒廢已久的修行洞,他也跟圣人們懇切交談,在僧侶的允許下,進入由古代僧侶營建的、失修多年的圖書館內的研讀經卷,翻譯先哲們留下的手稿……由于圖奇本人勤于記錄,且有攝影師同行的緣故,他在近一個世紀前完成的旅行,至今仍維持著栩栩如生的面貌,在羅馬的朱塞佩·圖奇博物館,還有位于米蘭的意大利國家東方藝術博物館,有大量圖奇留下的日記、游記、學術出版物以及攝影作品可作為佐證。這一點也決定了他的傳奇不至于像其他探險者的經歷一樣,失色于時間汰篩。
最近造訪紐約曼哈頓的旅行者,可能對于圖奇其人其事略有耳聞——在毗鄰中央公園的 Park Avenue大道,由洛克菲勒家族創辦的亞洲協會博物館,今年祭出的重頭戲“未知的西藏:圖奇探險之旅及唐卡藝術”,就是一場以“藏學之父”的生平、事跡、作品與收藏品為主題的大型回顧展。

博物館高級策展人阿德里安娜·波澤(Adriana Poser)表示,“此次展覽主旨是旅行,更確切地說,是地理和靈性。”她也提到,這是一封寫給西藏的情書,“它試圖還原探險者的視角,展現20世紀初的意大利、農奴制和神權統治下的西藏,以及自12世紀起不斷擴張和發展的古代西藏文化,三者之間的奇妙關聯。”
對于亞洲協會博物館來說,舉辦圖奇的回顧展絕非倉促舉事,早在三年前,博物館曾借用朱塞佩·圖奇博物館珍藏的丹薩替寺佛像及照片,匯入自己的展覽“丹薩替寺的金色幻影:一座西藏佛教寺廟”中,當時,博物館還試圖以多媒體技術再造一座新的丹薩替寺,讓參觀者有機會見識到距今約一千年前山南丹薩替寺作為帕竹噶舉教派主寺的輝煌。
在“未知的西藏:圖奇探險之旅及唐卡藝術”展覽中登場的珍品,包括圖奇前后屢次進藏以合法手段(包括從藏民手中購買,接受饋贈,考古發現等;需要說明的是,圖奇進藏時拿到的考察許可,允許他在當地搜尋科研所需的原始物料并攜帶出境)獲得的上百件古唐卡,以及一系列難得一見的攝影作品。為此,亞洲協會博物館專門從朱塞佩·圖奇博物館和意大利國家東方藝術博物館調運文物,讓這些古唐卡首次跨越大西洋,來到北美大陸。
“圖奇代表了整個西方世界對喜馬拉雅地區認知的起點。他對西藏、對藏傳佛教的理解,他生前留下的文字、影像記錄與收藏品,是近一個世紀以來藏學研究者們仰賴的底本。”

在探險家和藏學研究者的身份之外,圖奇同時是一名才華橫溢的語言學家。他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馬切拉塔,在少年時代已經展現出驚人天賦,英文、希伯來文、中文、梵文均通過自學習得,17歲那年,圖奇進入羅馬大學學習,但可惜一戰爆發拖了學業的后腿,圖奇上了前線戰場,直到1919年退役后才拿到羅馬大學文學系的文憑,后進入國會圖書館工作。
1925年,圖奇以意大利駐印度外交使團成員的身份居留孟買,從這一年開始,他的人生軌跡正式朝著探險家的方向轉變。在剛來印度的幾個月里,他陪著大詩人泰戈爾到各地旅行,走過印度半島的不同城鎮和鄉村,從孟加拉的達卡,到阿薩姆,最后由大吉嶺前往錫金。錫金一趟徒步之旅,讓他深受震撼,就此開始頻繁前往喜馬拉雅山區旅行,沒過多久,圖奇結識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旅伴——兩年后成為他的妻子的攝影愛好者,朱莉婭·努沃洛尼(Giulia Nuvoloni)。

首次進藏是在1928年,過程并不順利。當時印度與西藏交接地帶由英軍駐守,管控極為嚴格,圖奇不得不向意大利領事求助,才繞過了管制障礙。幾年后,二戰爆發,圖奇的軸心國公民身份,讓英國當局認定其率隊的考察活動帶有軍事目的,故而倍加提防。幸運的是,研究并未受阻。1935年、1939年的兩次旅行,是圖奇進藏停留時間最長的兩次,他徒步前往普蘭、瑪旁雍措、岡底斯山、托林、扎布讓,后來到崗巴、薩迦、拉孜、日喀則、江孜一帶,勘探古代佛教建筑存遺,進入倒塌的寺院及佛塔的廢墟里翻找珍寶,對一路所見的各種古老難得的經卷、壁畫、唐卡、造像進行拍照、存檔,加以記錄。
1948年,圖奇如愿來到拉薩,參訪雍布拉康,調查瓊結附近七至九世紀的吐蕃贊普陵墓,并最終寫下了此行考察的全記錄——《到拉薩及其更遠方:1948年西藏探險日記》。
八次進藏所得的豐富史料,被圖奇寫入了眾多論著之中,包括《西藏的寺院》、《那若巴傳奇序說》、《西藏的圣湖》、《西藏的圣山》、《西藏香客在斯瓦特河谷的旅行》、《西藏畫卷》、《江孜和西部藏區的民歌》、《吐蕃贊普的陵墓》、《西藏宗教史》等等。除此之外,他還留下了近兩萬張膠片攝影作品,其中有不少出自尤金尼奧·格爾西(Eugenio Ghersi)之手,前者在1931年接棒朱莉婭·努沃洛尼,成為圖奇的攝影師及旅程的見證者。這些照片的版權如今歸屬于意大利亞非研究院,底片和照片則收藏于意大利國家東方藝術博物館。

展覽:
未知的西藏:圖奇探險之旅及唐卡藝術
亞洲協會博物館;725 Park Avenue New York, NY 10021; 212-517-2742 ;asiasociety.org;展期至2018年5月20日
延伸閱讀:
《梵天佛地》
【意】圖奇 著/魏正中、薩爾吉 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藏學著作之一,全書共分八卷,借由在夏魯寺等地的考古發現,圖奇對14世紀初期、中期的西藏佛教藝術,以及印度佛教藝術之于前者的影響,進行了詳細闡述。
《探尋西藏的心靈——圖奇及其西藏行跡》
魏正中、薩爾吉 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可作為《梵天佛地》的輔助書閱讀,內容包含圖奇的著作年譜、藏地游歷期間的攝影作品及多篇評論文章,對其人生平、探險和學術歷程進行了更全面的介紹。
《到拉薩及其更遠方:1948年西藏探險日記》
【意】圖奇 著/李春昭 譯/中國藏學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圖奇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進藏考察期間寫下的日記,筆墨飽含深情,對當時西藏封閉的社會環境、藏傳佛教與世俗貴族的關系、教派之間斗爭的殘酷性,以及藏族百姓的清苦生活,加以生動的記錄,同時留下了屬于自己的理性思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