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區之治|他們聚焦小區出入口“50米視界”,提升居民感受度
將小區的主出入口進行“微改造”,營造“50米視界”;真正將為民服務從家門口服務站的“最后一公里”,縮小到了“最后一米”;政府“花小錢”推動居民感受度“大提升”……
上海市浦東新區塘橋街道辦事處這一系列的便民操作,實實在在增加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形成了“群眾不請自來”的應用場景。
在第二屆上海社會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項目征集與推廣活動中,《浦東塘橋“三口一視界”》項目獲評“十佳創新展示項目”。

疫情期間,為居民做好安全守護。本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塘橋街道辦事處在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發現,小區主出入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社區各類人群每日的必經地,同時也是各類信息要素的聚集地,是整個小區的門面。
受到這一發現的啟發,街道辦事處緊盯小區主出入口,經過精心規劃設計,把小區出入口縱深50米、橫展100米的T型范圍打造成“50米視界”,注入“安全守護”“社區服務”“文明示范”三大功能,使小區出入口成為繼“兩委”辦公場所、中心花園、門洞樓道之后的社區治理第四空間。

小區公告墻

安全守護的關口
所謂營造“50米視界”,重點是實施“微改造”,包括對門衛室進行重新布局和美化亮化,對小區入口區域實施環境亂點的清除和短板弱項的整治,以及圍繞宣傳氛圍營造,深化“五個一”布局(一個小景觀、一個接待臺、一塊電子屏、一個宣傳欄、一塊導視牌)。通過一系列的“微改造”“微提升”,讓小區門面更加干凈、整潔、美麗,讓小區環境更加有氣度、溫度、亮度,實現了政府“花小錢”推動居民感受度“大提升”的效果。
此外,賦能“三口”。一是“社區服務的端口”,通過將一些便民服務從家門口服務站前移到小區門口,如政策宣傳、物業服務、接待功能、微心愿、點評臺、便民工具箱、共享廁所等,讓居民走過路過可見可得。二是“文明示范的窗口”,通過開展文明氛圍的宣傳、志愿風采的展示、文明行為的養成等,讓小區門口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陣地。三是“安全守護的關口”,是指在落實物業守關功能基礎上,依托小區主出入口深化科技賦能、聯勤聯動強能、群防群治增能,守住社區安全運行的“第一道防線”。
經過兩年的建設,小區主出入口的“50米視界”里基本實現了社區文明觸目可見,社區服務觸手可及,社區平安24小時守護,社區管理服務全人群覆蓋,在“小空間”里做出了“大文章”,猶如開啟了一場“門房間革命”。
如此一來,小區主出入口覆蓋了小區幾乎所有人群,無論是宣傳教育群眾,還是服務群眾,都成為“群眾不請自來”的應用場景。通過安排居委、物業、業委會等公共力量輪流在小區門口“擺攤”接待、現場辦公,真正將為民服務從家門口服務站的“最后一公里”,縮小到了“最后一米”。而且,通過把在門口收集到的意見、建立的聯系、發掘的力量,導流到小區治理中去,有效推動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探索實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