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國際開發署“一把手”薩曼莎·鮑威的三道門
2022年12月13-15日,美國在其政治中心華盛頓特區主辦美國-非洲領導人峰會,重點討論了對非發展援助、緊密聯系非洲青年領袖等議題。提供發展援助、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同樣是我國對外開放工作的重點,這項工作早已不是給錢送物資那么簡單,背后關聯千絲萬縷。有道是,“交流合作,增信釋疑,要從娃娃抓起”。本文聚焦美國國際發展援助的“一把手”——國際開發署署長薩曼莎·鮑威(Samantha Power),希望通過分析她在成長、研究和從政過程中的三道門,為一窺美國推進國際發展援助的新形勢提供些許思路。
一、新聞之門:“出走半生,歸來即獲大獎”
從2021年5月開始,薩曼莎·鮑威開始擔任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第19任署長。她1970年出生在英國倫敦,是愛爾蘭后裔,于9歲時和家人移民美國。她的親生父母均從事醫學工作,母親維拉·德蘭妮(Vera Delaney)是腎病學家,父親吉姆·鮑威(Jim Power)是牙醫。薩曼莎于1992年畢業于美國名校耶魯大學,后于次年正式入籍美國。她的移民身份、中產家庭和名校出身是理解其行為的重要ID。20世紀90年代那個風云變幻時代,無疑對薩曼莎這樣一個具有多元身份認知的人產生了深刻影響。
大學本科畢業后薩曼莎選擇成為一名戰地記者。1993—1996年間她報道了南斯拉夫內戰(Yugoslav Wars),輾轉波斯尼亞、盧旺達、東帝汶等全球多個地方,報道人類歷史上一些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事件。這一時期,她為多家媒體的寫專欄,也算是一名社會型知識生產者。雇她寫專欄的有《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等媒體。在這些田野調查和專欄文章的基礎上,薩曼莎聚焦美國外交政策中對全球范圍內大屠殺的反應,于2002年寫作了《來自地獄的問題:美國與大屠殺時代》("A Problem From Hell": America and the Age of Genocide)。她在書中重點呈現了20世紀全球范圍內幾次流傳甚廣的大屠殺,并通過調查300余個影響美國相關政策的政府公職人員,展現美國政府對這些事件的反應。[1]后來,她因該書獲得2003年普利策非虛構類作品獎。到這里就已經可以直呼“好家伙”了,這位“別人家的孩子”名校畢業即奔赴最危險的地方,對300多名美國官員展開調查,寫出獲得了普利策獎的作品。大女主的劇本也不過如此嘛!但是看熱鬧的同時不能忽視她干了啥,這對理解她后面的職業生涯很關鍵。

圖1 2003年剛上任不久的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布林格(Lee C. Bollinger )
為薩曼莎·鮑威頒發普利策獎①
二、政治旋轉門:哈佛之后,仕途一路高升
結束對大屠殺的田野調查后不久,薩曼莎背著書包重返校園,于1999年在哈佛大學法學院拿到了博士學位。就在同一年,她和同事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員創辦了卡爾人權政策中心(Carr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Policy)。隨后不久,她就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和肯尼迪學員的雙聘教授,并且是帶專門頭銜的那種。成為知名大學教授的薩曼莎自然是沒有閑著,甚至跑得更快了。著書立說、社會活動,應有盡有。從新聞界轉入學術界后不久,她開啟了通向政界的旋轉門。2008年,薩曼莎加入奧巴馬的競選團隊,成為后者的智囊。其間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薩曼莎因為在競選活動中“口誤”將希拉里·克林頓稱為“怪獸”(a monster)而引咎辭職。當然,風波過后,又重新回到了奧巴馬的團隊中,并被委以重任。

圖2 薩曼莎·鮑威出席卡爾人權政策中心有關活動 ②
奧巴馬入主白宮后,薩曼莎接連擔任要職。2009—2013年,她作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統特別助理、多邊事物和人權問題高級主管。[2]如果說這個職位聽起來有點不好理解,那可以再具體一點。根據有關消息,她曾擔任中央情報局(CIA)副主管。③隨后,奧巴馬任命薩曼莎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在2013—2017年擔任大使期間,她的工作范圍就更加廣泛了。從應對埃博拉病毒,到推進《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再到全球反恐,都有涉及。

圖3 薩曼莎·鮑威在聯合國發言 ④
三、對外開放之門:執掌美國國際開發署,與我何干?
2021年5月3日,薩曼莎就職美國國際開發署第19任署長,距今已工作超過19個月。那這樣一個國際開發署署長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呢?本文認為這種關系可以總結為如下方面。
其一,薩曼莎在政界、學界和社會大眾中擁有廣泛地國際影響力,同時對華持有明確的競爭觀點。經過多年來在田野調查、學術研究和政府工作中的積累,她不但在美國國內擁有多樣的影響力,而且也通過自己的各種網絡將這種影響力擴展至國際范圍。她曾入選2004年《時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2016年被《福布斯》雜志評選為全球最有權力女性的第41名。《福布斯》網站對她的介紹更是毫不吝嗇,說她不但是美國最年輕的駐聯合國大使,更是美國外交的道德指南針(the moral compass of American diplomacy)。[3]但是她對中國崛起持有明確的競爭性態度。在2019年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院莫尼漢獎(The Moynihan Prize)講座時,薩曼莎就重點談了中國崛起及其對美式民主的影響。在援引蓋洛普(Gallup)調查以說明中國國際地位崛起后,她指出美國國內民主日益分裂,必須重建外交核心(diplomatic core),加強與伙伴的關系。

圖4 薩曼莎接受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院莫尼漢獎(The Moynihan Prize)時的講座 ⑤
其二,綜合戰斗力強,深得奧巴馬和拜登賞識。拜登將其任命為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的同時,還讓其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繼續任職。這樣的兩肩挑可是史無前例的,足見其政治地位,同時也釋放出美國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家安全問題進一步鉸鏈的信號。[4] 與此同時,奧巴馬曾評價她是“美國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思想家之一”(one of our foremost thinkers on foreign policy )。這樣一種戰斗力與領導加持,可想其威力。自上任以來,她這位署長也做了不少工作。不但對外大力推進援助,而且還向內加強宣傳。不管是前往地震災區進行援助工作(圖5),還是強調要對美國民眾宣傳好國際開發署這個“神秘機構”(USAID is America’s best-kept secret.)[5],都可見其管理之下美國國際發展援助的不同之處。

圖5 2021年8月海地地震后乘飛機前往當地展開援助工作 ⑥
其三,未來發展選擇多,對我們來說仍有可繼續關注的價值。薩曼莎想必不會在署長這個位置上干到退休,而之后的發展選擇還很多。可謂是“進可攻,退也可攻”。進,在政界再上層樓,也不是沒有可能。退,回到哈佛大學這樣的學界重鎮,轉化其豐富的實踐經歷,持續發揮影響。未來,她可能回到大學繼續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影響美國大學的年輕人。近年來,她先后受邀在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其本科母校)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美國著名大學畢業典禮致辭,無形中也影響了很多美國高校的年輕人。或許像她的姓氏(power)一樣,權力無處不在。

圖6 薩曼莎在賓夕法尼亞大學2015年畢業典禮發言時談到年輕人要走出去關注全球發展問題 ⑦
當然,多數人都是有爭議的,像薩曼莎·鮑威這樣的可能爭議更大。比如,有些人盛贊她長期關注政府行為的后果,持續關心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真正有同情心的人。⑧ 但有人則指責她在近年來已經失去了對美國政府的批判精神,還有的說她對解決民權問題手段的看法過于偏激。以移民身份進入美國,經一流大學之門走向戰地成為記者,再從旋轉門進入政界,成為美國對外開放的把門人,薩曼莎·鮑威可謂是引領、實施和影響美國對外戰略的中堅力量。未來,她主政的美國國際開發署為如何發展,值得跟蹤。
(作者:楊體榮,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博士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
注:
①The Pulitzer Prizes. The 2003 Pulitzer Prize Winner in General Nonfiction[EB/OL].https://www.pulitzer.org/winners/samantha-power,2022-12-12.
②Harvard Kennedy School. Carr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Policy[EB/OL].https://carrcenter.hks.harvard.edu/history-approach,2022-12-12.
③消息來源于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院(AAPSS)董事會主席肯·普魯伊特(Ken Prewitt)在2019年莫尼漢獎(The Moynihan Prize)講座期間對薩曼莎·鮑威的介紹,視頻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9DCGQUAfk,最近訪問日期:2022年12月12日。
④薩曼莎·鮑威個人專門網站,網站鏈接:https://samanthapower.com/about/;最近訪問日期:2022年12月12日。
⑤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2019 Moynihan Prize Winner: Samantha Power[EB/OL].https://www.aapss.org/the-moynihan-prize/previous-prize-winners/2019-2/,2022-12-12.
⑥The 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 Q&A with USAID Administrator Samantha Power.https://afsa.org/qa-usaid-administrator-samantha-power,2022-12-12.
⑦薩曼莎·鮑威個人專門網站,網站鏈接:https://samanthapower.com/media/;最近訪問日期:2022年12月12日。
⑧引用自薩曼莎·鮑威的同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薇兒·海恩斯(Avril Haines)在2019年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院(AAPSS)莫尼漢獎(The Moynihan Prize)講座期間對薩曼莎·鮑威的評價。具體可參見講座視頻,具體時間為12:42-13:06,訪問連接為https://www.aapss.org/fellow/samantha-power/,最近訪問日期為2022年12月11日。
參考文獻:
[1] Samantha Power. "A Problem From Hell": America and the Age of Genocide[M].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2] Harvard Kennedy School. Samantha Power[EB/OL].https://www.hks.harvard.edu/faculty/samantha-power,2022-12-12.
[3] Forbes. About Samantha Power[EB/OL]. https://www.forbes.com/profile/samantha-power/,2022-12-12.
[4] USAID. Samantha Power[EB/OL]. https://www.usaid.gov/who-we-are/organization/samantha-power,2022-12-12.
[5] The 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 Q&A with USAID Administrator Samantha Power.https://afsa.org/qa-usaid-administrator-samantha-power,2022-12-12.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