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2年度科學流言榜,你被第幾條擊中過?

本文為 澎湃號·湃客 × 科學辟謠 聯合出品
2022年流傳最廣的謠言都在這里了,你都見過幾條呢?
澎湃號·湃客聯合“科學辟謠”,邀請權威專家聚焦今年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整理出“老年人不宜打新冠疫苗”“口罩危害健康”等12個存在誤導、嚴重失實的謠言,并予以澄清。一起來看看吧!
流言一:老年人基礎病多,不宜打新冠疫苗

流言內容:老年人常有多種基礎病,接種新冠疫苗更容易發生副作用,弊大于利。
真相解讀:老年人臟器功能老化,不易耐受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缺氧、炎癥,常導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根據近期香港疫情數據,60歲以上人群感染奧密克戎的死亡風險,是30歲以下人群的252倍。而老年人接種疫苗反應并不比年輕人重,大部分不會有不適,接種時醫生也會確認病史,注射后會留觀,安全性有保障。所以說,對沒有疫苗禁忌癥的老人,接種新冠疫苗是利遠大于弊的。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二:口罩、棉簽里含石墨烯,會危害健康

流言內容:防疫口罩和核酸采樣棉簽里含有“石墨烯”,會對身體產生傷害。
真相解讀:目前市面售賣的所謂“石墨烯口罩”多為噱頭,例如某款“生物質石墨烯”原料,經查實為秸稈加工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口罩材料采用納米級活性炭,長期佩戴活性炭口罩的確存在吸入顆粒的風險。公眾日常防疫,選擇符合國標的防護口罩。至于棉簽,添加石墨烯或活性炭更是無稽之談。
來源:騰訊較真
流言三:空調開26℃是最合適的

流言內容:空調開26℃既舒服又省電。
真相解讀:空調最合適的溫度不一定是26℃,但是溫度設高一點會更省電。因為空調最適合的溫度,與人體感受,及室內外環境的溫度、濕度、墻體導熱、日光照射、室內的動態變化等因素相關,在大型建筑中空調溫度會動態調整來節能減排。一般家庭設置在26-30℃都是可以的。空調耗電量則與所在地區的溫度、濕度、風速等氣象條件,空調自身能效水平,使用的制冷劑,空調的結構等均有關系,設定溫度上升一度,帶來的影響不一定相同,但很多實驗都表明,總的趨勢仍然是“調高一度,省電一點”。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四:家附近有變電站很危險,需要搬家

流言內容:變電站會產生輻射和噪音,影響健康。
真相解讀:變電站也有一定的覆蓋區域即供電半徑,超過供電半徑,就無法保證電能的有效供應。因此,城市內變電站的建設無法隨意遠離用戶,建在居民區附近也是正常現象。人們日常生活中擔心變電站的影響,主要是電磁輻射和噪音。我國變電站的交流電頻率為50Hz,在電磁輻射領域屬于極低頻率,輻射范圍非常小,因此,即便是長期在變電站內值班的工作人員,只要在國家規定的安全距離之外,健康都不會受到電磁輻射的影響。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五:常喝葡萄酒能保護心臟

流言內容:葡萄酒中含有能保護心臟的白藜蘆醇,常喝有助于健康
真相解讀:白藜蘆醇對心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相關研究大多都局限于動物實驗,白藜蘆醇的最佳劑量尚未在人體研究中得到證實。某些研究中提到,根據白藜蘆醇對動物的有效劑量推算到人類,對于人的有效劑量為1克/天。但有數據顯示:紅葡萄酒的白藜蘆醇濃度為0.361-1.972毫克/升,要想通過喝紅酒滿足每天攝入1克白藜蘆醇,那需要喝掉幾百瓶紅葡萄酒。考慮到酒精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喝酒補白藜蘆醇可能弊大于利。再說,白藜蘆醇不只存在于葡萄酒中,葡萄、蘋果、藍莓、李子、花生中也都有,不見得非要喝酒。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六:空氣炸鍋做菜不健康,還有致癌風險

流言內容:空氣炸鍋也是炸,而且會產生丙烯酰胺,可能致癌。
真相解讀:使用空氣炸鍋烤制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時,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的油脂,達到無須放油就獲得良好口感的效果。而且相較于傳統油炸方式,空氣炸鍋的烹調方式可以保留更多的維生素B1。確實需要注意的是,空氣炸鍋烹調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時,可能會產生丙烯酰胺(2A類致癌物),但致癌證據有限。而且不管以什么方式加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時,只要溫度超過120℃都會產生丙烯酰胺,并不僅限于空氣炸鍋。如果有此顧慮,盡量減少使用空氣炸鍋烹調薯片、薯條等食物。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七:頸椎病不要緊,按摩、做操就好了

流言內容:頸椎病不要緊,不舒服了找人按摩一下,平時自己做做操就好了。
真相解讀:頸椎病病情復雜,處理不當后果可能很嚴重,如有不適,要及時去看醫生。而非正規的正骨按摩可能是致命的,因為部分患者的脊髓已經受到輕微壓迫,若按摩不當,脊柱會受到短暫而劇烈的沖擊,瞬間給脊髓很大壓力,這可能使神經功能瞬間惡化,甚至可能會導致永久性高位截癱。而頸椎健身操一般動作比較溫和,適合輕度頸椎病患者日常保健,但這無法代替治療,且需要醫生來判斷。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八:蘇打水能調整身體酸堿平衡

流言內容:多喝蘇打水對身體有好處,可以調節身體酸堿平衡。
真相解讀:靠飲食調節人體酸堿平衡的說法,沒有一種是科學的。健康人體的內環境,能自動保持在合適的pH值范圍,為體內的生理活動提供穩定的環境。比如血液的pH值會一直恒定在7.35~7.45,不會因為喝了蘇打水而改變。而血液pH值的劇烈改變,往往是由于重大疾病,如癌癥。所以,喝蘇打水改變酸堿體質的說法就是無稽之談,與其糾結吃酸吃堿,倒不如平時注意食物多樣化,讓自己的營養攝入更均衡全面。
來源:科學辟謠
流言九:HPV疫苗會導致不孕

流言內容:接種HPV疫苗,有可能讓女性懷不上孩子。
真相解讀:這種說法沒有確切的證據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疫苗安全委員會曾總結所有關于HPV疫苗與不孕的研究結果,得出HPV疫苗安全性良好,與卵巢功能不全或不孕并無因果聯系。此外,HPV疫苗在上市前已進行過幾十萬例的臨床試驗,上市后仍在不斷監測接種疫苗后的不良反應,包括發熱、頭痛、惡心及注射反應(局部疼痛、紅斑、瘙癢、腫脹、肌肉痛等)。這些不良反應與一般疫苗的常見反應相似,并不特殊。綜上,HPV疫苗安全性有保證,接種HPV疫苗并不會導致不孕。
來源:頭條辟謠
流言十:吃素不會得脂肪肝

流言內容:脂肪肝是胖人的專利,只要吃素減肥,就不會患脂肪肝。
真相解讀:長期吃素、營養不良、過度減肥的人,也可能得脂肪肝。脂肪的代謝、肝臟與血液之間的運輸,需要載脂蛋白作為“交通工具”。當營養不良,特別是蛋白質攝入不足時,體內沒有足夠的載脂蛋白,肝臟無法向外運輸多余的脂肪,這些脂肪就堆積在肝臟本身,導致脂肪肝。
來源:頭條辟謠
流言十一:高溫中暑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水緩解

流言內容:藿香正氣水是中暑的特效藥。
真相解讀:高溫中暑并不推薦服用藿香正氣水。其實藿香正氣的使用是有其適應癥的。藿香正氣并不適用于在高溫、烈日的環境中,由于勞動、工作時間過長而導致的中暑;更適用于夏季暑熱濕盛、汗液大泄、肌膚毛孔開放時避熱趨涼、忽冷忽熱造成的不適癥狀,比如空調吹多了導致的惡心、頭暈。而高溫環境下發生了中暑,最關鍵在于及時就診送醫,盡快降低體溫,在陰涼處休息、用風扇和涼水降溫、用濕涼毛巾或冰袋冷敷額頭及腋下等;另外還要補充水和電解質,如口服補液鹽、淡鹽水或運動飲料。
來源:頭條辟謠
流言十二:老人跌倒能自己爬起來就說明沒事

流言內容:老人跌倒確實很危險,但只要能起身并活動無礙,就不用擔心,也不用急于去醫院。
真相解讀:跌倒已成為我國65歲及以上老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原因。骨質疏松的老人在跌倒后易發生股骨頸骨折,可能表現為嵌插骨折,即骨折部位穩定性較好,患者在骨折后仍可站立行走,疼痛感也不太劇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骨折斷端會被吸收,加上患者活動增加,骨折部位可能會產生移位,從而出現明顯的疼痛,此時再去往醫院也已錯失了最佳治療時間。此外,老人跌倒還可能存在內出血的風險,加之高齡老人痛感減弱,對顱內或臟器內出血不敏感,如不及時就醫很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來源:頭條辟謠
評審專家(按姓氏筆畫排序):
張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陳銳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梅雪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
合作平臺:
百度知道、澎湃號·湃客、夸克、UC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