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智能機器人產業趨勢分析
從1956年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到如今機器人已實現部分智能,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
隨著圖像識別、自然語音處理、機器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智能機器人已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智能輔助駕駛等,機器人不斷融入人類日常生活中。
雖然目前技術方面還沒有出現拐點性的突破,但無論是企業層面,還是政策層面,都已明確智能機器人產業的頂層戰略地位。
我國智能機器人產業目前現狀是什么,未來有什么趨勢?本文將淺析一二。

01、智能機器人的行業現狀
A、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
2019年,除家用機器人外,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大約在110億元左右,雖然受疫情影響,整體經濟形勢低迷,但機器人行業依舊快速發展,2020年-2022年三年的市場規模大約是168億元、256億元和366億元。
雖然疫情對于經濟增長有不小的影響,但對于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在家用機器人方面,隨著消費者居家時間增加,對于智能家居的需求也增加。比如掃地機器人運行時間更長,相對應的對于其運行效率的要求也就更高。
在工業機器人方面,因為人工有著不可控制因素,比如工廠無人操作,快遞無人配送等,這些情況催生了多領域對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力及勞動力的旺盛需求。
艾瑞咨詢預測,2021年-2025年國內智能機器人市場規模的年平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0%,2023年,除家用機器人外,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大約在534億元左右,2025年市場規模近千億元。
B、5年融資840億元,商用服務機器人最受青睞
作為資本市場的風向標,投資機構的動向基本能反映行業的發展趨勢。
截止到2022年第三季度,近五年來智能機器人行業融資次數超過了500起,融資總額近840億元,粗略算下來每起融資約2.6億元。
從年度來看,2018年的融資次數最多,達到了141起,往后四年略有增減,2021年融資金額最高,達到了228億元,除了2019年融資金額剛剛超過100億元外,其余三年的融資額均在170億元左右。
從融資輪數來看,2018年A+輪及以前就占了77.3%,B輪、C輪及其他戰略融資等僅占了22.7%,到了2022年(前三季度),A+輪及以前只占了35.4%,B輪、C輪均占了24.6%。
隨著年份增加,A+輪及以前次數減少,B輪、C輪、戰略融資等次數增加,可以看出,市場逐步邁入穩步發展階段,頭部企業開始顯現。
從細分領域來看,以清潔、配送、消毒、陪護、商業物流類為主的商用服務機器人融資次數最多,占比達到了63.8%;工業機器人融資次數次之,占比為27%;醫療、農業、安防機器人的融資數最少,占比分別為3.6%、3.4%和2.2%。
C、產業鏈分工明確,垂直細分有利于快速發展
中國有著強大的制造業產業鏈,智能機器人產業也不例外,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在核心硬件方面,有減速器、控制器、專用芯片、伺服電機、傳感器等制造企業。
在系統軟件方面,有語音識別、機器視覺、運動感知等感知系統企業,有SLAM技術、機器學習等決策技術企業,有運動控制、力控制、智能控制等控制系統企業。
在系統集成方面,解決方案、操作系統開發、云平臺、網絡通信等供應商一應俱全。
在銷售渠道和售后維修方面,也有著完整的供應商。
目前入局的企業類型,包含了傳統機器人廠商,比如新松、艾斯頓、廣州數控、新時達等;智能技術企業,比如云從科技、深蘭科技、靈動科技等;集成商,比如哈工智能、美的集團等;互聯網企業,比如騰訊、阿里、小米、百度等。
這些企業利用自身的優勢,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研發完善技術,共同締造了一張智能機器人產業鏈地圖。

02、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A、智能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智能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比較廣泛,究其原因有工藝的穩定性、生產效率、安全性等。
按照不同的應用場景分類,可以分為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噴涂機器人、裝配機器人、加工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主要運用在汽車制造、船舶橋梁、化工生產、金屬加工、核工程、3C電子、航空航天、儀器制造、物流運輸等產業。
從實際應用來看,搬運機器人占比最高,達到了45%,這也是依托于中國消費者強大的網購能力。焊接機器人占比次之,為25%,主要用于汽車制造等加工業。裝配機器人位列第三,占比12%,主要用于汽車制造、3C電子、航空航天、儀器制造等產業。
伴隨工業領域小批量、多品種、定制化的新業務需求逐步替代規?;我换枨竽J剑渴鸷唵巍⒊杀居押?、體積小、輕量化的協作機器人產線方案逐漸受到工業領域的追捧。2015年起,國內廠商紛紛布局協作機器人賽道,先后推出多款產品,并在近幾年實現更新換代。
B、智能機器人在商業服務領域的應用
伴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商業服務的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受限于服務業人員流動大、培訓成本高、服務質量難以統一、效率低下等痛點,對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增加。
按照服務類型劃分,目前有清潔類機器人、配送類機器人、消殺類機器人、安防類機器人等,主要服務的商業場景有除菌、除塵、地面清潔、迎賓、配送等,服務的場所有酒店、寫字樓、商超、交通樞紐、銀行、餐飲、展覽館等。
目前,清潔類機器人的市場占比最高,達到了65%,配送類機器人次之,占到了18%,其他類機器人的市場占比均為個位數。
商業服務類的機器人優勢有自主導航、精準避障、智能清潔、智能調度、數字化管理等,既可以保證服務的統一性,又可以節省管理成本。
C、智能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醫療機器人是一種集合醫學、生物力學、機械學、材料學、計算機視覺、數學分析等眾多學科的交叉研究領域,在醫院、診所、康復中心等醫療場景中發揮模擬手術、輔助診療、康復服務等功能。
按照實際用途,醫療機器人分為手術機器人、輔助機器人和康復機器人。
目前,手術機器人運用最多,該領域某龍頭企業研發的機器人手術系統,已獲準應用于成人和兒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頭頸外科以及心臟手術,每年完成手術120多萬例。
D、智能機器人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擴大,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務農人口減少已是必然的趨勢。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化的普及,農業土地規?;⒕毣刃碌母鞣绞揭驳玫搅税l展。
這些因素綜合下來促進了智慧農業的普及,以數據、系統、智能裝備為特征的智慧農業得到大力推動,作為自動化、無人化、智能化的有力推手,農業機器人逐漸成為農牧領域的發展熱點。
農業機器人按照農業分類,分為種植類機器人和養殖類機器人兩大類。細分下來,種植類機器人有大田播種機器人、大田植保機器人、果實采摘機器人、果實分揀機器人、除草機器人、噴藥機器人、育苗機器人、作物巡檢機器人等。養殖類機器人有飼喂機器人、擠奶機器人、水質巡檢機器人、疫苗注射機器人等。

03、智能機器人的未來趨勢
A、技術發展趨勢
智能機器人的長期趨勢是智能決策與執行,可以讓人類徹底解放雙手,但目前來看,短時間內還是難以實現。
在未來10年或者5年內,智能機器人在技術方面更多的還是以完善為主。
硬件方面,核心硬件國產化加速,如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器等,已經可以做到替代部分進口產品,接下來需要不斷提升精度、壽命、負載、慣性等性能。
芯片目前還是我國智能硬件的弱項,尤其是芯片制造被其他國家卡脖子,這種情況對于專用芯片的發展不利,從而影響智能機器人分析、判斷、決策的執行。
數據采集方面,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制造大國和消費大國,海量的數據有利于提取助推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算法模型優化。
人機交互方面,“端-邊-云”的系統架構,5G技術的快速普及,可以提高數據處理能力,縮短人機交互的時間。
B、產品發展趨勢
技術是內在表現,產品是最終形態,未來將會根據用戶需求,優化產品能力。
從需求側的場景來看,用戶對于智能機器人的實際需求,從產品可用到產品適用,從單一場景到復雜場景,需要滿足個性化需求。
落實到產品側,智能機器人需要更加垂直細分,根據不同的場景、滿足不同的需求,比如建筑機器人、采摘機器人等。
實際上目前智能機器人的最大問題是落地問題,不要好高騖遠,從單一產品入手,優化產品落地能力,這樣才能有效發展。
這也意味著智能硬件行業需要更多的企業參與,解決不同環節的技術需求,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產品組合,解決更多的用戶需求。
C、產業發展趨勢
智能機器人產業跟以往其他產業相比,更加復雜,參與的力量也是更多,既需要硬件企業、也需要軟件企業,還需要科研機構與院校參與,只有將各方力量高效的連接起來,也能得到高效發展。
所以,未來的產業形態將會是,政策產業布局、龍頭企業引領、學術研發創新、資本力量加持。
在政策方面,國家從十二五到十四五規劃里,智能硬件的權重在不斷增加,政策扶持、協同資源等不遺余力。在資本方面,不管是公有資本,還是社會資本,均在尋找有潛力的企業。在龍頭企業方面,產業鏈各個環節均涌現出了一批領頭企業。學術研發創新領域也在不斷努力。
結語:
智能機器人乃至于智能硬件產業,目前正在處于從機器到智能的發展階段,智能是趨勢,這個產業將來會成為主流。
但是,雖然是智能產品,不能光在智能上下功夫,得先滿足產品這個屬性,打好基本盤,才能建高樓。
在產品落地方面,要在細分行業,深挖用戶痛點,解決用戶痛點,才能實現從先進技術到先進產品。
注: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智能機器人行業研究報告》.艾瑞咨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