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離婚后的趙麗穎,野心藏不住了

作者:Quasimodo
最近,趙麗穎新劇《風吹半夏》著實火了。
有人看劇魔怔了,見到回收廢鐵都在想,如果給許老板能賺多少錢。
作為一部時代劇,它以上世紀90年代鋼鐵行業興衰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小人物熱血奮斗的故事。
趙麗穎飾演的許半夏就是其中一員,靠著“膽大”在以男性扎堆的鋼鐵行業里闖出了一片天地。
目前豆瓣8.4,成為今年10部破8的國產劇之一。

雖然豆瓣有13w評分,拿下8.4的好成績,但也有些人盯著趙麗穎的臉來評分——
“女演員狀態差,滿臉疲憊。”
“小家子氣和村姑的感覺拿捏真準。”
“大餅臉給的沖擊太大了。”



撇開劇情,只聊主角的臉,多少有點飯圈的味兒。
這部劇值8.4分,趙麗穎真的不行嗎?
我們來展開聊聊。

90年代的故事,
刺激又迷人
《風吹半夏》的故事上個世紀90年代。
老一輩的人都說,那是個中國經濟發展的試水期,是個體經濟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
但究竟是個怎樣的光景?
用一句話形容,“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在戲內,許半夏得知去蘇聯倒賣鋼鐵可以賺大錢的消息后,哪怕債臺高筑,把自己逼上絕路,都要分一杯羹。
結果卻發現這是個跨國騙局,又被冤家同行下套坑。
大家選擇灰溜溜回家,只有許半夏硬扛著。
好不容易在境外傾盡全力拿到黑海廢鋼渠道,卻遇上國內鋼價大跳水,即將面臨破產的局面。
遇到這樣的情況,許多人要么知難而退,要么見好就收。
只有她,死活不肯撒手,結果還真等來鋼價回暖,贏了一個漂亮的翻身戰。
小洋人趙壘(李光潔 飾演)形容她,賭性大。
但她卻說:“這叫魄力,不然拿什么走到今天。”

而在戲外,還有個更夸張的真實故事。
1989年,商人牟其中坐火車到北京談生意,結果和一個河南小老板相談甚歡。
對方還給他透露出,蘇聯有意出售圖-154飛機,但找不到買主。
老牟聽進去了,還特意去尋找買家,結果找到了四川航空公司。
他們有意將大型客機更新換代,只不過波音飛機太貴了。
而圖-154飛機只需波音飛機一半的價格5000萬,而且設計和機構都很優秀,這樣的性價比當然很對川航的胃口。
嗅到商機的他牽線搭橋,經過國家計委批準、國家民航總局同意,讓川航成功購入飛機。
一來二往,牟其中從中賺了近一個億。

圖源:網絡
這種“賭一賭,搏一搏”的做法,在90年代并不出奇。
人社部數據顯示,1992年有12萬公務員下海,超千萬人停薪留職。
可以說,當年的企業家中,最不缺的就是許半夏這樣的“賭徒”。
時代的風,吹向所有人,有人好風憑借力,有人怨風當自嗟……
靠的不過是膽量,是運氣,也是眼光。反倒是出身,成了最不重要的東西。
《風吹半夏》的主創們,也緊緊抓住了這時代的特色。
戲內,女主許半夏,收廢品也能當上大富婆。
伍建設(劉威 飾演)是鋼鐵行業的大老板,圈內公認的大哥。
他在商會上春風得意,但細扒奮斗史,也不比許半夏起點高。
當年,他從部隊復員,全副家當只有兩身衣裳,一條毛毯。
轉業去運輸隊當隊長,沒日沒夜地干,也掙不來錢,這才辭職出來倒騰買賣。
伍建設大概就是當時最早那批“倒爺”、個體戶,是站在了風口的人。

“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這句話是那個年代最好的注腳
而且《風吹半夏》作為一個與鋼鐵行業息息相關的年代劇,細節的處理都顯得十分用心。
舉個例子,蘇聯解體經歷冷戰這兩個關鍵事件都發生在九十年代,因此許半夏的堆場里,收來的廢鐵都是坦克、車載式迫擊炮。

毋庸置疑,作為一部時代劇,《風吹半夏》算得上一部制作認真精良,口碑尚可的國劇。
曾經迷人的90年代,也能在這里窺探一二。

男人堆里的女商人
想要在“下海潮”中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作為一個女商人,可以做什么?
許半夏的法則是:步步為營,左右逢源,大膽激進。
劇情的開頭,她只是個鋼鐵行業里吊車尾的小戶,根本入不了各位大佬的眼。
但為了混進圈子,她不惜隱瞞自己的學歷,叮囑同伴童驍騎:
“你可別跟人說我是大學生,這幫老板普遍文化都不高,不待見大學生辦事。”
在打扮上也盡量迎合著土老板們的審美舒適圈。
艷色,喜慶,越像鄉鎮女老板越好,這暗示她跟他們是一路人。

她見到給小三打電話的馮總,還會只笑不語,眼神里全是男性間、撞見哥們奸情的意味深長。

為了讓老板們提攜她,在交易會前,許半夏挨個房間敲門送禮,滿臉堆笑迎人。
“伸手不打笑臉人”的做法,是常年累月做生意積攢下來的招兒。
見著趙壘這個大金主被人前呼后擁地推進會場,她也很會來事兒。
半夏直接跑到根本不認識的趙壘面前,把他的酒給擋了,又引薦給幾位老大哥們認識。
這左右逢源、伏低做小的姿態,終于為她贏得了入局俄羅斯廢鋼生意的機會,也為后來的事業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全片沒有一句金句直白地暴露女商人在男人堆里的難,只是將它處處藏在細節中。
一次商業談判中,半夏想要找到幕后老板直接聊,但屢屢碰壁。
直到趙壘也來到了沈陽,對方當晚就安排了和他們的見面。

而且女主在專心商戰的同時,對自己感情同樣是干脆利落。
為半夏坐牢五年的童驍騎出獄后,送給了她進監獄之前買的發夾。
這明晃晃的表白,許半夏是懂得的。
但她只是思考了一秒鐘,就將發夾扔到了車窗外,直白地告訴他:
“睜眼好好看看吧,這是個新世界了。”

面對醫生的柔情,許半夏更是直接了當地拒絕,表示自己已經離過一次婚,不想再將就。
她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

在一群老戲骨云集的劇里,趙麗穎雖然有時候接對手戲顯得不夠靈,但勝在小人物想要拼命往上爬的勁兒拿捏得好。
她生猛,具有攻擊性,將欲望寫在了臉上。
對比近些年熒幕上的職業女強人,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么“土”的女商人了。
有一個7000多贊的評論說到:“我要是有許半夏身上一半的這種堅強獨立、緊握機會不放棄的勁頭,估計也能有個人生逆襲了。”
只是如果許半夏再狠毒一點,或許更好看。

野蠻生長也好
這是一部年代劇,但也是大女主爽劇。
于是乎,許半夏的某些地方終究落入俗套,向著“美強慘”靠近。
“熟半夏治病,生半夏有毒。”
因為母親生她的時候,不幸難產去世,父親因此心生怨念,給她取了個中藥名“半夏”。
母親去世后,父親再婚,他更是將所有的愛和關心留給了重組家庭。

婚姻也不幸。
自己在外打拼,丈夫在家偷腥,她拿起瓶子就砸過去……
這是令人感到可惜的地方,國產劇越來越不敢赤裸地拍出一位女性天生的好勝心以及征服欲。
所有女性想要搞事業的野心,仿佛都是因為原生家庭或者受過情傷所逼出來的。

眾所周知,《風吹半夏》改編于阿耐的小說《不得往生》。
這個書名是比“不得好死”還要惡毒的詛咒,也是給許半夏的詛咒。
原著中,她做廢鋼生意,需要建起相應面積的堆場來存放這批鋼。
她看上了一片尚未開發的灘涂,打算欺瞞其價值去和村民們談價格,卻不曾料到對方早已知曉并且坐地起價,獅子大開口。
這讓許半夏非常焦慮,沒有堆場,很可能就會將自己之前押進去的身家全部敗光。
于是,她生了傾泄污染物的心思——
“我還真想刻毒一下,雇人往泥涂上澆上些什么,廢了這片灘涂,叫他們算盤子打不成。可惜村里人盯得緊。”
聽說朋友有渠道搞到廢油后,許半夏立刻拍桌叫好,吩咐對方趕緊動手。
沒過幾天,許半夏就收到灘涂被毀的消息,整個地方被染成了黑色,遠近都是一片死寂。
最終,許半夏順利拿下了這塊地,卻葬送了這片生態環境。
在灘涂上,有位老太太一直念念有詞地詛咒半夏“干這事的人,不得往生”。
半夏的反應是什么?
她得知意思后,啞然失笑——
“海灘毀都毀了……她許半夏又不信佛,咒她活著時斷子絕孫她還會震動一下,往生?今生還顧不過來呢。”
這是段不光彩的歷史,但卻生動地展現出半夏身上那股莽勁,也揭露了當時風起云落中變革帶來的殘忍。
但在劇中,改編成了她的死黨背著她污染了灘涂,許半夏并未沾手。
并且在事后,大發雷霆,斥責死黨,還用金錢加倍補償了村民。
這一改,直接模糊了時代印記,也間接“洗白”了半夏身上的原罪。

也出于這個考量,曾經過于盛氣凌人的書名,改成了《野蠻生長》。
后來最終定檔,又改成了《風吹半夏》。
在網上有句影評流傳之廣:
站在底層勞動者的角度,是“不得往生”;
站在資本家的角度,是“野蠻生長”;
站在時代的角度,是“風吹半夏”。
但實際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一個秩序尚未建立的市場上,灰色交易和傷害是必然存在的。
這三個角度無論缺少哪一個,都無法真實還原那個混亂不堪但充滿機遇的90年代。
以許半夏為代表的創業人,背后的原罪但凡抹去,都無法講清楚其中所牽連的悲劇。
原著里,許半夏盤下灘涂后,她的老友陳宇宙為她打理,卻因為長期生活在受到污染的環境中誘發絕癥。
她才第一次痛徹心扉地為自己犯下的錯后悔。
后來許半夏發達了,在那建起了大廠,她請全村人吃酒席,還承諾贍養所有孤寡老人,以此換來內心的安寧。
人都是利己的,在商海里更是如此。只有觸碰到了自己的軟肋,才會有幡然醒悟的可能。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站在30年后的今天,回望著那迷人的九十年代,我們不能只是感嘆這里面的好光景。
那個欲望放大的時代,誕生的也不會是一個個片面的“許半夏”。
原標題:《離婚后的趙麗穎,野心藏不住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