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英雄烈士譜|籌創華興會、發起同盟會,他31歲為革命遭暗殺
“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
他曾參與創建華興會,又在日本參與發起同盟會,回國后在上海任《民立報》主編。
1913年,年僅31歲的他,在上海火車站遭暗殺身亡。孫中山為他撰寫挽聯“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他就是為國捐軀的一代英烈宋教仁。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人,1904年參與創建華興會,1905年在日本參與發起同盟會,1910年回國在上海任《民立報》主編,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局局長。同年,他參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事宜,任國民黨理事,主張成立政黨內閣,以制約袁世凱。1913年,他在上海火車站遭暗殺身亡。

1903年8月,宋教仁結識黃興,成為摯友。同年11月4日,他偕黃興、劉揆一、陳天華、章士釗籌創華興會。
1904年2月,華興會在長沙成立,黃興任會長,宋教仁任副會長。后宋教仁到日本學習。學習期間,他廣泛閱讀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社會制度方面的書籍,還翻譯了《日本憲法》《俄國之革命》等各種文稿,對當時世界重要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1905年6月,宋教仁創辦革命雜志《二十世紀之支那》,入讀日本法政大學;同年8月,他支持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并當任其司法部檢事長,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


章太炎在《民國報》、《神州日報》評點宋教仁“至于建制內閣,仆則首推宋君教仁,堪為宰輔”“謂總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歷史》序言說:“(同盟會)其抱有建設之計劃者居少數。抱此計劃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數,宋漁父先生其最著也。”
宋教仁墓位于現在的上海閘北公園內。據《新民晚報》報道,宋教仁墓占地約9畝。墓前石碑鐫刻有孫中山所題“宋教仁先生之墓”。墓頂安放一腳踩惡蛇的雄鷹雕塑,墓園正中立宋教仁全身坐像,左手持書本,右手托腮。坐像下有大理石基座,上刻“漁父”二字,系章炳麟手筆。1981年,宋教仁墓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