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6歲為求學離家,他飽嘗寄人籬下的滋味
原創 胡光利 梁志剛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

《隱秘的角落》劇照
- 本期故事關鍵詞:求學 -
叔父和嬸母養育了少年季羨林,給他吃的、穿的,還給了他受教育的機會,對此,季羨林終生心存感激。他認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機遇是九叔給的。但是,他也的的確確飽嘗了寄人籬下的滋味兒。
”
/1/
玩耍是兒童的天性,小季羨林是個貪玩的孩子。
季家住在官莊村南,當時離村口還有一段距離,算是村外。現在村子擴大,季羨林的故居已經是在村里了。當年季家東邊是一片棗樹林子,西邊不遠處是季羨林爺爺奶奶的墳墓,后來他的父母也長眠在那里。房后是一個大水塘,水塘邊長滿了茂密的蘆葦。水里有青蛙,有小魚小蝦;樹上有鳥窩,鳥兒在樹枝上鳴唱;夏天還有一天到晚尖叫不停地知了。
那時候,季羨林要找小朋友玩,只能進村。村里有兩個和他很要好的小伙伴:楊狗和啞巴小。有時季羨林不進村,他倆必定到村外來找他。三個小伙伴幾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離。楊狗大名楊繼發,屬狗,比季羨林大一歲,因屬相而得此乳名。他人很本分,一輩子當農民,一輩子沒有上過學,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官莊。啞巴小姓馬,不知道名字,只知道他的父親是個啞巴。
三個小男孩兒在一起玩什么呢?當然沒有玩具。于是,他們便在村里村外、棗樹林里、葦子坑邊、莊稼地里獵取樂趣。春天,在路旁、田埂采野花、挖野菜,還可以到水塘邊掰葦芽、挖蘆根。葦芽嫩嫩的,味道像鮮竹筍;蘆根有點兒甜味,可以嚼著吃,也能泡水喝。
夏天,上樹摘杏子、采桑葚、捉蜻蜓、逮知了。樹林里知了很多,在樹梢上一天到晚尖叫不停。白天他們找來一把麥粒兒,放進嘴里嚼出面筋來,這東西很黏,粘在一根長竹竿的頂端,雙手舉著對準樹上的知了,一粘就是一只;晚上逮知了就更容易了,只需在樹下點一堆篝火,使勁兒搖動樹干,那知了就噼里啪啦掉下來了。
村子周圍有好幾個大水坑。他們在葦坑里摸小魚小蝦、捉蝌蚪、釣青蛙。如果早晨起得早,還可以在蘆葦叢里撿到又大又白的野鴨蛋。最高興的是玩水,他們每天在水塘里嬉戲、洗澡、打水仗,并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游泳。
秋天,葦塘蘆花一片銀白,他們在葦叢中捉迷藏,在棗樹林子里打棗子,在地里偷點兒地瓜、毛豆烤著吃,還可以在豆子地里捉到肥胖的蟈蟈和螞蚱。冬天,他們打雪仗,堆雪人,在結了冰的水面上抽陀螺。
沒有雪的時候,他們會到樹林里撿拾被大風吹落的干樹枝,拿回家當柴燒,身手敏捷的啞巴小還會爬上高高的大樹去掏鳥窩。那年月雖然日子過得苦,但是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樂。三個小朋友長大以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他們的心始終是息息相通的。
/2/
當年季家院子里有兩棵杏樹,長得高過屋頂。夏天,杏樹上結的杏子又大又圓,味道卻是酸的。季羨林和楊狗、啞巴小他們上樹摘杏子,主要是為了玩杏核兒。他們在泥地上挖個小坑,丟一粒杏核兒在里頭,輪番用另外的杏核把它砸出來,每天玩得不亦樂乎。村里別的孩子有時也爬上房頂偷杏子,曾經有個孩子一不小心,從房頂上跌落下來,摔斷了腿。大人們很少有喜歡酸杏子的,可也有個例外,那就是馬景恭。
馬景恭的名字又寫作馬景功,是官莊的一位小知識分子。因為喜歡酸杏子的緣故,他常來季家摘杏子,和季羨林混得很熟。季羨林的父母讓兒子管他叫“馬先生”。既沒有正式拜師,也沒有學堂,甚至連紙筆課本都沒有,可是馬景恭卻成了季羨林的第一位老師。
馬景恭教季羨林認字寫字,從未教過什么《三字經》《百家姓》之類,只是在院子里、土地上,拿根蘆柴棒隨心所欲寫幾個字,供學生辨認和臨摹。小季羨林對識字很有興趣,腦子又很聰明,雖然不能說過目不忘,但學得很快。
沒過多久,常用的漢字他就能認會寫了。馬景恭對季羨林的父母說:“這孩子是個讀書的料兒,如果能有好的老師教他,將來可不得了。”可是家里窮得吃飯都成問題,哪有條件送他上學讀書啊?
恰好這時九叔季嗣誠從濟南回來了。季嗣誠在濟南河務局當小職員,已經娶妻成家,有了一個女兒,小日子過得不錯。這次回來,他驚訝地發現,哥哥嫂嫂家里沒有一本書,甚至連一片字紙都沒有,可是侄兒小小年紀居然能讀會寫不少字。這孩子天分不錯,如此待在家里就被埋沒了,而季家將來正是要靠他頂門立戶的。怎么辦?季嗣誠陷入了沉思。
季家曾經人丁興旺,季嗣誠這一代,光是堂兄弟就有 11 人。可是,到了季羨林這一代,本來他有個堂兄季元林,但被土匪綁票殺害了,現在只剩季羨林一個男孩兒了。季嗣誠認為,唯有讓侄兒好好讀書,將來方能出人頭地;而他現在有責任也有能力幫助哥哥嫂嫂,把侄兒培養成才,光大門楣。于是,他提議帶侄兒去濟南讀書。
季嗣廉完全同意弟弟的意見,兄弟倆一拍即合,做出了這個重要的決定。但季羨林的母親壓根兒也沒想到會有這種事兒,她覺得孩子還小,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每天晚上都要在媽媽懷里才睡得著。她著實舍不得、放不下。怎奈家里大事小情,向來都是當家的說了算,她是無權參與意見的。
至于小季羨林,就更沒人管他愿意不愿意了。
/3/
1917 年春節剛過,季羨林就跟隨父親騎著毛驢上濟南了。一個 6 歲的孩子依依不舍地告別了母親和妹妹,告別了親切而又貧困的故鄉,走上了一條艱辛的漫漫求學之路。如今臨清到濟南的柏油馬路寬闊而平坦,從官莊到省城不過兩三個小時的車程。可那時候,喜子在崎嶇不平、塵土飛揚的黃土路上,跋涉了整整兩天。
季羨林在毛驢背上顛簸了兩天,聽著驢子單調的鈴聲,看著似乎沒有盡頭的黃土路,一路向東,天邊的山影從無到有,越走越近,待到南山清晰可見的時候,便來到了濟南。進入市區,父子二人穿過迷宮似的大街小巷,走到濟南南關佛山街柴火市對面一個有石頭臺階的古舊大門前,進了大門,看見一株很大的枸杞樹,凌亂的枝條上長出了米粒兒大的小芽。這里就是九叔季嗣誠的家。
九叔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惠林,小名秋妹,比季羨林小10天。季羨林在九叔家不算過繼,而是兼祧,就是俗話說的“一子擔兩門”。如果季羨林是個乖巧的孩子,管叔嬸叫爹叫娘,他的境況可能會好些;可是,這孩子倔,認死理,始終沒有改口,讓他的叔嬸有些“見外”。
季羨林在九叔家天天可以吃“白的”,生活比在老家強多了,可是一個小孩子離開母親,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終究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兒。叔父和嬸母畢竟不是親生父母,童心的發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
誰會相信,一個小孩兒能躺在非母親的人的懷抱中打滾撒嬌呢?由于想娘,季羨林經常在夜里偷偷地哭。少年時代的生活環境,對人的性格形成影響極大。
從官莊來到濟南,隨著年齡和增長,季羨林的性格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由外向一點點變得內向了。
季嗣誠,號化齋,在濟南黃河河務局當工程師,在當地治黃的技術人員中小有名氣。在季羨林看來,“叔父是一個非常有天才的人。他并沒有受過什么正規教育,在顛沛流離中,完全靠自學,獲得了知識和本領。他能作詩,能填詞,能寫字,能刻圖章。中國古書也讀了不少。
按照他的出身,他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對宋明理學產生興趣,然而他竟然產生了興趣,而且還極為濃烈,非一般”。季羨林記得,季嗣誠寫過一首七絕詩,是描寫濟南北園白鶴莊的:
楊花流盡菜花香,弱柳扶疏傍寒塘。
蛙鼓聲聲向人語,此間就是避秦鄉。
季嗣誠對侄子的教育十分重視,是對季羨林影響最大的人之一。叔父不許季羨林讀“閑書”,但對他學習英文、補習古漢語是堅決支持、舍得花錢的。也許是由于生活的壓力大,他臉上難得看到笑容。吃飯的時候,女眷不許上桌子。如果侄兒在一個盤子里連搛三次菜,那他的筷子就會被打落在地上。守舊、嚴厲而刻板的管教,對季羨林性格形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個影響最大的人是嬸母。嬸母名叫馬巧卿,是季嗣誠當年在武備學堂讀書時的一位教官的女兒。現在季家在佛山街住的房子,就是馬家的房產。所以,馬巧卿在濟南這個家里的地位,比季羨林母親在官莊那個家里的地位高多了。
馬巧卿對季嗣誠兄弟寄予厚望的這個侄兒,一點兒也不嬌慣。季嗣廉不善經營,卻喜歡結交朋友,把好端端的一個家揮霍殆盡,然后靠濟南的弟弟接濟,這讓馬巧卿十分不滿。
季羨林在上新育小學時,季嗣廉常到濟南來“打秋風”,住上幾天,拿些錢回老家去。馬巧卿不歡迎這個不速之客。有一次,季嗣廉又來了,住在北屋里,同兒子睡一張床。馬巧卿在西房里高聲大叫,指桑罵槐,數落了一通。這等于下了“逐客令”,季嗣廉好沒面子,趕忙告辭回家,馬氏還虛情假意挽留。從此,他就沒臉再來濟南了。
馬巧卿心胸狹隘,偏心自己的親生女兒,在日常生活中對侄兒有明顯的歧視。比如說,做衣服,給女兒做的是府綢的,而給侄兒做的是粗布的,有時干脆就不給做。還有,孩子該種牛痘了,給女兒種,卻沒有侄兒的份兒。結果是,季羨林染上天花,大病了一場,差點兒死掉,臉上還落下幾顆淺白麻子。這些事情積累多了,久了,季羨林在潛意識中對嬸母有些發怵,就連向嬸母張口要早點錢,也成了難題。
夏天的晚上,全家人在院子里鋪上席子,躺在上面納涼。他想要早點錢,但是不敢張口,幾次欲言又止,最后快到深夜了,才鼓起最大的勇氣,說要幾個小制錢。錢拿到手,他心里踏實了,立即躺下,進入夢鄉,一覺睡到天亮。
叔父和嬸母養育了少年季羨林,給他吃的、穿的,還給了他受教育的機會,對此,季羨林終生心存感激。他認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機遇是九叔給的。但是,他也的的確確飽嘗了寄人籬下的滋味兒。
原標題:《6歲為求學離家,他飽嘗寄人籬下的滋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